《大运河流动的故事》
——献给国庆76周年
文 / 汪 纯/原创首发
电视剧《北上》热播时,我秒变追剧粉丝,被运河文化深深吸引,那水波荡漾的大运河,成为我向往的诗意画卷。恰巧,幸运的预约到“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门票。初夏的风,携着柳絮槐香一路相伴,去追寻惊鸿一瞥的千年模样。
运河千年,一梦扬州。沿着沪宁高速北行,在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遥见“洲界多水,水扬波”(出自《尚书》)的扬州城。14年前,踏着名流雅士的足迹,烟花三月下扬州——二十四桥揽明月、 瘦西湖畔观琼花、瞻鉴真高僧东渡起点、寻欧阳修《醉翁亭记》的遗墨、赏“扬州八怪”的流芳,却恰恰忽略了运河……由匝道缓行入城,一座巨大的石碑醒目矗立,镌刻着前国家主席江泽民为家乡的题词:把扬州建设成为古代文化与现代化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这座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的历史文化名城,随着运河申遗成功,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不负“中国运河第一城”的美誉。
运河千年,一展观京杭。位于扬州三湾古运河畔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外观犹如一艘扬帆起航的巨轮。登上大运塔,可以俯瞰“三湾抵一坝”的历史景观。这是师从梁思成、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领衔的设计杰作。赫然入目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八个大字,是集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字而成。
博物馆堪称中国大运河的“百科全书”,14个各具特色的展示空间,以十足的科技与艺术感引人入胜。珍贵的展品、详实的史料、精巧的模型,诉说着大运河的变迁;一幅巨大的运河全景图,以鲜活的姿态呈现了运河沿岸百业兴旺的繁荣;运用高新技术动态呈现运河水利工程原理,令人叹为观止;为青少年打造的“研学空间”、“环幕影院”、“大运河街肆印象”等,沉浸式触摸大运河前世今生、感受遗产魅力领略中华文明,不禁升腾怀古思今之情——
运河千年,南北脉相牵。在展馆徜徉了四个多小时,仍意犹未尽……忽然想起一句诗: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还是在小学语文课本里,初识“京杭大运河”……如今想来,应当对被后世称为“罪在当代,功在千秋”的隋炀帝重新审视啊!
凝聚着祖先的智慧,象征中国文化的运河,开凿于春秋晚期,隋代全线贯通;地跨京、津、冀、鲁、豫、徽、苏、浙八省市;连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2500余年间,那些充满神工巧思的古人,从唐宋时期就多次改道扬州等局部地段的运河,避开淤堵优化航道。元代大刀阔斧,将隋唐呈“人”字形大运河全面取直,不仅缩短了航程,也避开了黄河险段。“截弯取直”的河道改变,是祖先在水利技术和地理环境的综合创新。之后又陆续发明了“海拔测量法”、“水平仪”,首次将数学应用于运河治理。经过历朝历代的持续技术迭代,相继采用曲直有方、以弯代闸、避黄引淮、水源调配、闸坝系统、河道维护等方略造就勋业奇迹,令大运河“爬坡过岭”、沟通东西、纵横南北,造福中华。正如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展现了中国古代农业文明时期水利工程技术的巅峰水平”。
运河千年,诗画长卷。驻足运河畔,捕捉运河生动的瞬间——长河落日红胜火,大河东流绿如蓝。七彩斑斓的霞光氤氲庄重的古塔、肃穆的寺庙,闪耀着中国红的光芒。暮鼓悠扬穿越时空,渔歌唱晚古韵悠长。夕阳余晖揉碎波光潋滟,岁月的褶皱盛满温柔。船只在运河上穿行,荡漾起层层涟漪,碧波微澜与碎金点点交相互映。河水沉香怀千古,万里江山铺锦绣……
古运河,虽乏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气势恢宏,不及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浩浩汤汤。然而,流年碎影情思绵长——大运河的两岸犹如父亲坚实的臂膀;柔波微光好像母亲慈祥的脸庞;千里长河浩荡着华夏儿女生生不息;川流不息的货轮满载着中华民族岁岁繁茂。
凭栏伫立,仿佛依偎在母亲的身旁,静静聆听大运河流淌千年的故事——那不止是水声,更是文明的回响、历史的低语,与一个民族绵延不绝的生命脉动。
2025年9月定稿於哈尔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