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悼周明先生
文/素色
清晨惊闻周明先生离世的噩耗,悲恸顿时涌上心头。朋友圈那则简短的消息,让这个原本平常的工作日蒙上了难以驱散的哀思。

周明先生1934年出生,1955年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曾任《人民文学》杂志常务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创联部常务副主任,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编审。兼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冰心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报告文学》杂志社社长。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
先生于我,于故乡,于中国文坛,皆是一座温暖的灯塔。正如故乡文坛流传的那句“秦人入京,一爬长城,二找周明”,这话语背后,是先生数年来对文学后辈无私的提携与深切的关怀。我虽在写作上建树有限,但先生的教诲与帮助,始终是我文学道路上最珍贵的明灯。
作为中国文坛的伯乐和文学现场的重要组织者,先生以非凡的勇气和敏锐的眼光,推出了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这部作品如春雷般震撼了当时的思想界,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标志。他倾力扶持贾平凹、刘心武等文坛巨匠,也与冰心、巴金、臧克家、赵树理等文学大家保持着深厚的情谊。先生不仅是《人民文学》“国刊”地位的坚定守护者,更是连接几代作家的桥梁与文坛活档案。


于我个人,先生的恩情永志难忘。记得我出版第一本长篇小说后,得知先生回乡,便怀着忐忑的心情携书拜望。他毫无名家的架子,拿着书翻了一会儿,欣喜地说道:“家乡还是有人才的。”这份鼓励,给了初涉文坛的我莫大的勇气。出版散文集时,冒昧打电话请先生作序,他毫不犹豫欣然应允,让我寄去书稿,细读书稿后,很快便寄来了情真意切的序言。先生还时常惠寄书籍于我,并在扉页细心写上乡友惠存及对书的理解等等。我常自问何德何能,得先生如此厚爱?无非是因为我是家乡人,是一个在文学路上摸索的晚辈。这份情谊,重如山,深似海。
先生走了,但他作为“发现者”的慧眼、“推动者”的魄力、“守护者”的担当、“记录者”的笔触,已深深镌刻在中国文学的记忆中。他的《雪落黄河》《往事如歌》等著作,为我们保存了文坛的温暖记忆与历史细节,其价值不可替代。
中国文坛会记得,故乡土地会记得,每一个受过他指导、提携的晚辈都会记得。先生走了,但他的文学精神、他的人格光芒,会像种子一样,在我们心里生根、发芽,永远鲜活。

先生,您一路走好!您留下的文学火种,必将在后人手中继续传扬。
作者简介:素色,女,陕西周至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铁路作家协会会员会员,著有长篇小说《孽殇》、散文集《不是每朵花开都能遇见》等,其中长篇小说《孽殇》获得第八届湖北省产(行)业文艺楚天文学二等奖,散文集《不是每朵花开都能遇见》获得第十届产(行)业楚天文学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