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光永续
付朝兰

老家北屋的土墙上,那柄槐木大刀模型挂了六十几年。木柄被父亲的掌心磨出蜜色光,像裹了层岁月的糖,凑近能闻到陈年老槐温香,刀身刻着歪歪扭扭的符号,不像字母,也不算正经汉字。我小时候总偷着踮脚晃它,木柄撞得土墙“咚咚”响,扬起的灰尘里,我盯着没开刃的刀身发呆,连纸都划不破的木刀,哪来光?
“这是‘抗日’,是能劈开黑暗的光。”父亲总说。我问他符号像什么,他蹲下身摸摸我的头:“像家家户户的屋顶,能遮风挡雨。”后来我在抽屉底层翻出父亲藏的《大刀记》小画册,指尖抚过画里纤夫握刀的手,才懂那“光”的分量。
2025年8月26日,在纪念红色经典《大刀记》出版50周年座谈会上,我虽没有看到大刀,却被桑恒昌老人在郭澄清离世时写的一首诗引燃泪腺。不知是桑老写的诗句动人,还是朗诵者的声音走进心田,我从听到那句:“那天去医院探视,站在病房门口,脚踏阴阳两地。”的话就不由自己。一个用笔书写历史、用文字传递大刀英勇杀敌不屈精神的人,让梁永生从草根到正规部队转型,来传承传统文化的传奇人。
郭澄清写《大刀记》时,总喜欢往河边跑。有次在铁匠铺,他看见老铁匠把自家的犁铧烧红,一锤一锤打成大刀的形状,火星溅在老铁匠的破棉袄上,烫出小洞也不躲。他说:“这刀要能护着咱的地,我这把老骨头也值了。”他听了老铁匠的话,就塑造出“梁永生”的原型。就像座谈会上李掖平教授说:“郭澄清是山东文学史上最值得推荐的人,他的史学、文学价值,怎么评价都不为过。他把民间烟火气、温情、大刀队爱国、团结、奉献精神揉在一起,他写的不是英雄传奇,是咱老百姓自己的精神史。”
《大刀记》字里行间,从没有“英雄”的光环,运河边的纤夫放下纤绳就能握刀,村头的货郎收起拨浪鼓就能冲锋,连讨饭的“瘦猴”都能抱着炸药冲向炮楼。他们的粗布衣裳上沾着泥土,窝头渣还挂在嘴边,可那句“我没家,可咱中国不能没家”,却比任何豪言壮语都重。原来最动人的“侠客”,从来不是白衣飘飘的样子,是把家国装在心里,把“不服输”“不认命”,揉进日常的柴米油盐里的普通人。鬼子的马蹄声近了,纤夫扔了纤绳,货郎收了拨浪鼓,流浪汉瞪圆了眼;不约而同地握住刀柄,你递我一把斧头,我帮你捆一捆炸药,朝着村口的方向聚过去。原来“民族命运共同体”从来不是大道理,是“你的家也是我的家”的实在,是“我不护你,谁来护”的本能。
就像我父亲,没上过战场,却在60年代饥荒时,把家里仅有的一斤地瓜干分给了邻居,邻居嫂子后来说,那年的地瓜干最甜,甜到现在。父亲说:“郭澄清书里写了,咱中国人的劲,得往一处使”。儿时他给我讲我不懂,直到后来在工地看见农民工大哥们,为了赶工期,顶着烈日绑钢筋,汗水顺着他们的下巴滴在钢筋上,洇出小小的盐渍,这场景忽然撞进心里,当年《大刀记》里的人扛着大刀保家,现在的人握着钢筋筑家,那股“不认命”的劲,原来是一样的。
座谈会的音响里,薛中锐先生的声音带着岁月的沙哑,说着《大刀记》的 “人市”。声音刚落,对面年轻男子拿起手机,给身边的巩老师看屏幕,我猜测应该是他做的“动画版人市”视频。仿佛看到动画里的“人市”正闪着光,老人的叹息与年轻人指尖的滑动撞在一起,像不同年代“光”在对话。巩老师指着屏幕里的饥民,轻声说:“当年我婶子就是这么逃荒来的,靠邻居给的半个窝头活下来。”年轻人忽然眼红了:“难怪爷爷总让我‘别浪费粮食’,原来这是护家的理”。
我忽然想起父亲说的 “光” :它从来不是固定的样子,1978年广播里的声波,是父亲凑在喇叭前听的热乎劲;现在屏幕上的弹幕,是年轻人指尖敲出的共鸣,本质上都是“不服输”的精神在找新的传递方式。还有那把刀,《大刀记》里梁永生用的大刀是义和团传下来的,也是黑铁㯚杀八国联军的大刀,所以它具备历史的厚重。
这束“光”最神奇的地方,是从不困在过去——它能从喇叭里的声波里跳出来,落在手机屏上,变成年轻人爱看的动画;也能钻进小学生作文本,变成遇见困难不放弃的句子。当年郭澄清写下的故事,早已不是纸面上的文字,而是成了能穿越时空的“火种”——战争留下的伤痕会淡,但“不屈”的精神,会在每个时代找到新的“刃口”。
就像座谈会上,诗人李老师抱着郭澄清的手稿,声音哽咽:“我没见过他活着的样子,可每次读《大刀记》,都觉得他就坐在我对面,跟我讲运河边的故事。”这种“灵犀的碰撞”,不是简单的怀念,是精神的接力:郭澄清把人民的故事写进书里,我们再把书里的精神,写进当下的生活里。农民工大哥手里的钢筋在烈日下晒得发烫,扎进混凝土里就成了“护家的梁”,他们汗湿的衣裳,和当年老铁匠破棉袄上的火星,是同样的温度;老师手里的粉笔,在黑板上写“大刀精神”,粉笔灰落在肩头,像接过当年的接力棒;年轻人手里的“原来英雄是这样”,是新时代的传声筒。这些都是新时代的“大刀”,刃口朝着“不服输”,刀柄握着“要守护”。
离开座谈会时,我摸了摸展柜上的大刀记读物——耳边仿佛又响起父亲说的“劈开黑暗的光”。原来这“光”从来没灭,只是换了模样:1937年老铁匠锤下的火星,是“护家的光”,烧红的犁铧里藏着“不丢一寸地”的劲;1978年广播里的声音,是“传情的光”,沙哑的声音里裹着“不丢一份精神”的念;现在手机屏上的弹幕,是“续火的光”,年轻的评论里,装着“不丢一种信念”的心;就连米果眼里“像小房子的‘大’字,是‘守心的光’,童言里藏着‘家要好好护着’的本真。这光从来不是某个人的专属,是一代人‘不服输、要守护’的信念,汇成时代火焰。
回家后,我把座谈会感悟写成两首短诗,经宋主席转发在《都市头条·济南头条》,很快收到郭洪志老师回复——他说:“父亲若在,定会为这精神的接力高兴。”原来文字也是一把‘刀’,能把看不见的精神,刻进更多人的心里;就像郭澄清当年写《大刀记》,也是用文字做‘刀’把草根人的英雄气,传给一代又一代人。
四岁的米果宝贝凑过来,小手指着日记本上的《大刀记》,奶声奶气地问:“奶奶,这是什么?”我指着“大”字说:“这是‘《大刀记》’,里面写着保护国家的故事。”她眼睛一亮:“我认识‘大’!可这不是字吗?”说着,她的指尖在‘大’字的撇捺上划了圈,忽然拍手:“奶奶你看!这个字像小房子,能住人呢!”
我笑着把她的小手放在《大刀记》上,犹如放在父亲那把槐木刀上,那温度从宝宝指尖传到我心里——原来“大刀精神”从不过时,它是老铁匠锤下的火星,是父亲分出去的地瓜干,是农民工大哥钢筋上的盐渍,也是米果眼里像小房子“大”字里藏着的“守护”。
卧室的台灯亮着,暖光落在日记本《大刀记》上,像给三个字镀了层薄金。恍惚间,我仿佛看见父亲木刀影子与它重叠,融合在一起慢慢扩散成一圈圈亮纹,亦如把几十年的时光,都裹进这束光里。我忽然明白,大刀精神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过去式”,是藏在每个日子里的“心跳”——是农民工大哥钢筋上的汗,是老师粉笔灰里的暖,是年轻人弹幕里的真,也是米果的“小房子”,都是这束光的模样,是属于每个时代的“大刀记”。
付朝兰,山东省济南市人,笔名大海。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会员,济南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入编《大家风范文库,拾贝集》《中国少儿沙画》《诗意人生》《乡情乡韵》。刊发在《山东广播电视报》《山东教育报》《济南时报》等。并有多篇作品获奖。


链接:
纪念《大刀记》出版50周年座谈会暨
《我与大刀记的故事》及书画作品征稿启事

2025年,我们迎来两个意义非凡的纪念日:红色经典长篇小说《大刀记》出版50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大刀记》作为一部诞生于特殊历史时期的文学经典,以其磅礴的气势、鲜活的人物和深刻的家国情怀,生动再现了鲁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壮丽史诗,是民族精神的文学丰碑,影响深远。先后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建党百年60部《红色经典初版本文库》《百年百部红旗谱》。
为深切缅怀革命先烈,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文学薪火,并重温红色经典《大刀记》这部不朽之作的文学价值与时代意义,特举办系列纪念活动。
一、举办单位
1、主办
山东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
山东省中国当代文学学会
郭澄清纪念馆
2、承办
《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竹庐书院
3、协办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都市书画院
二、活动内容
1. 纪念座谈会:
拟于2025年8月26日上午,在山东省济南市举行“纪念《大刀记》出版50周年座谈会”。
将邀请专家学者、文艺评论家、作家代表、郭澄清先生亲属及各界人士共同回顾《大刀记》的创作历程、文学成就、社会影响,探讨其蕴含的抗战精神与时代价值。
2. “我与《大刀记》的故事”主题征文:
征集对象:全国广大读者、文学爱好者、研究者及各界人士。
征文主题:围绕阅读《大刀记》,收听长篇连播,观看《大刀记》连环画、影视作品的经历、感受、思考,讲述《大刀记》对个人成长、思想观念、家国情怀产生的深刻影响;分享与《大刀记》相关的难忘记忆、研究心得或收藏故事;探讨《大刀记》的精神内涵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扬。
作品要求:
体裁不限(散文、随笔、评论、回忆录等均可),字数建议在1000-3000字之间。
内容真实,情感真挚,积极向上,紧扣主题。
须为原创作品,未在任何公开出版物或网络平台发表过。
投稿请采用电子文档(Word格式),邮件主题注明“《我与大刀记》征文+作者姓名+联系电话”。
刊发平台:优秀征文作品将在《都市头条》平台“济南头条”频道开设的专栏中陆续刊发。优秀作品可推荐主流媒体发表,符合要求的作品将结集成册。
投稿都市头条微信13325115197(微信同号)
截稿日期:2025年9月30日
3. 纪念主题书画作品征集:
征集对象:全国书画家及书画爱好者。
作品主题:围绕《大刀记》所反映的抗战精神、家国情怀、英雄气概、鲁北地域风貌,或郭澄清先生的文学贡献进行创作。可选取书中经典场景、人物形象、名言警句,或抒发对革命历史的缅怀、对和平的珍视、对民族精神的颂扬。
作品要求:
书法、绘画(国画、油画、版画等)作品均可。
作品尺寸:建议不大于四尺整张(138cm x 69cm),形式不限(横幅、竖幅、斗方、扇面等)。特殊尺寸请提前沟通。
作品背面右下角请用铅笔清晰注明:作品名称、作者姓名、性别、年龄、联系电话、通讯地址。
投稿作品无需装裱。
收藏与荣誉:
入选作品将由 “郭澄清纪念馆”永久收藏。
所有入选作者将获得由主办方和“郭澄清纪念馆”联合颁发的《收藏证书》。
投稿方式:请将作品原件邮寄至指定地址(请妥善包装)。
邮寄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山北路汇源华庭18号楼纪念活动组委会收
邮 编:250033
联 系人:宋先生
电 话:13325115197
截稿日期:2025年9月20日 (鉴于作品需要邮寄及后续装裱、布展准备时间,建议书画截稿稍早于征文)
重要说明
投稿者应保证对所投作品拥有独立、完整的著作权,不侵犯第三方的著作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等合法权益。如有纠纷,责任由投稿者自负。
主办方对入选的征文作品拥有在本次纪念活动相关宣传、展览、出版(含电子出版)、信息网络传播等非商业用途的使用权,不再另付稿酬;对收藏的书画作品拥有所有权及展览、研究、摄影、录像、出版、宣传等权利。
书画作品原则上不退稿,如需退稿,请在投稿时特别说明并承担退件费用。未入选且未说明需退稿的作品,主办方将妥善处理。
本次活动的最终解释权归活动组委会所有。
联系方式,如有任何疑问,请通过以下方式咨询:
咨询电话:13325115197
巍巍泰山铭记烽火岁月,滔滔黄河咏唱英雄赞歌。值此双重历史纪念的重要时刻,我们诚挚邀请您,用文字记录感动,用笔墨描绘情怀,共同参与到这场意义深远的纪念活动中来,重温《大刀记》,缅怀先烈功勋,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新时代的磅礴力量。
山东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
山东省中国当代文学学会
郭澄清纪念馆
2025年8月8日







茶水分离 市树市花,扫码聆听超然楼赋
超然杯订购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
丛书号、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