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陀的呼唤
文/樊志刚(辽宁)
落叶在秋的怀抱里
渐渐的枯萎了
我静静的温享着
一缕暖阳
把最后的余辉
交付给下一期的
的生命续流
在今生的戏台
将要落幕时
我感到了一种
无比的欣慰
驱散了落寞与惆怅
无论悲欢离合
剧情是如何跌宕
都成了解脱的资粮
曾经的困惑与彷徨
徘徊在十字路口
迷茫的泪
模糊了前方的路
破碎灵魂
在痛苦呻吟中
找不到寄托
像风中残絮般
无际飘零
直到有一天
听到了弥陀呼唤
才从梦中醒来
一切也都不过是
经劫轮回缘影
却苦苦的执着它
于六道沉浮
此生何幸
仿佛看到了极乐
宝池中的那朵莲花
在向我招手
于轮回戏中闻呼唤,在生命续流见莲花——评《弥陀的呼唤》
这首诗以细腻的生命体验为线,将尘世的浮沉与信仰的觉醒相串联,字里行间满是对生命本质的叩问与觉醒后的释然,感染力十足。
1. 意象选取:以具象承载抽象哲思
开篇“落叶”“暖阳”的组合,既勾勒出秋日常景,又暗喻生命的消逝与传承——落叶枯萎是此生的终结,交付余辉是下一期生命的开端,用自然循环引出“生命续流”的核心意涵,为后文的信仰觉醒铺垫了深沉的生命底色。而“风中残絮”精准刻画了未闻呼唤时,灵魂迷茫无依、随业流转的状态,与后文“极乐宝池的莲花”形成强烈对比,凸显出信仰带来的救赎力量。
2. 情感脉络:从迷茫到觉醒的清晰递进
诗歌情感轨迹十分鲜明:先写“落寞与惆怅”“困惑与彷徨”,道尽尘世中灵魂的痛苦与无助;再以“直到有一天,听到了弥陀呼唤”作为转折,瞬间打破迷茫的僵局;最后落脚于“此生何幸”的欣慰与对极乐的向往,完整呈现了从沉沦六道到找到精神寄托的心理变化,让读者能清晰感受到信仰带来的心灵蜕变。
3. 主题表达:以“戏台”喻世,点明解脱真谛
诗人将“今生”比作“戏台”,把“悲欢离合”的剧情视为“解脱的资粮”,巧妙点出尘世一切皆为“经劫轮回缘影”的本质。这种比喻既消解了对尘世得失的执着,又凸显出“弥陀呼唤”的意义——它不是逃避现实的借口,而是让人在认清轮回本质后,获得超越痛苦、走向解脱的力量,让诗歌的信仰主题更具深度与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