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宋乃汤 ,安徽庐江人,《青年文学家》作家、上海片区主编,发表作品《故乡的石板桥》、《渴望》、《第一场雪》《温暖的岁月》、《激情点燃》等。浦东诗社会员。
回归的枫叶
宋乃汤
寒风慢舞在旷野
枝头上无法安静的枫叶
佝偻着身躯
漠视着远山孤寂的斜阳
站在村庄的胸口
悠然守候
爬满在叶片上的悲欢
颠沛在喧嚣的风口
念念不忘
时光熬黄了翠绿
火红远方那片天空
风霜在时光里勾勒容颜
青绿、红艳沦落在岁月河流
憩息在梢上的枫叶
唯有痴情的风雨
静静融化她谢幕憔悴的妆容
日月、轻风作拌
琴声呼唤
在岁月的渡口
摆一场离别回归的盛宴
枫叶翩翩在故乡
飞舞在苍穹
仰望天际星空
故乡的石板桥
宋乃汤
祖辈的传说里
故乡的石板桥风韵千年
像尊神灵
如幻、若诉
人们虔诚香烛
跪拜,祈求
神秘又美丽着
泥泞又欢笑着那些童年
你沧桑又祥和的面容
守护着村口
岁月静好
或许
命运安排了一曲
迁徙的酸楚
引江济巢宏伟蓝图
你从容像含情的春雨
背负日月春光
携同你底韵与传说
重傲立引江渡口
江水潺潺,灯火阑珊
绿荫蓝天相拥相伴
你端坐成一首凝固的音符
守望和弹唱
永远在故土的那方
细品着人间烟火
纷飞的雪花
宋乃汤
谁放飞了
洁白的雪花
自那遥远的苍穹、 无边无际
轻盈起舞
攀延着山川
抚摸着江河
疯狂地享受着你一生辉煌
我愿化成洁白洁白的雪花
在你思恋的阳台
被你温暖,让你融化
在轮回里陪你冬与夏
梅花伸出欲滴的鲜红
因你光临而感动
芬芳着这片天空
你圣洁与剔透
把草木陶醉
躲在你雪被里缠绵
悠闲着仰望
仰望
你悄融涌动的声响
纷飞的雪花
可否用我一生沧桑
换取你一次
放荡与狂野
逍遥在那红尘之外
浦东文坛的一颗新星
——读宋乃汤作品有感
今音评论:
宋乃汤首先是浦东诗社会员。其次,还被其它刊物聘请作家、主编。在这里特将他的十四首作品其中的三首诗刊登出来,力在扩大他在文坛的影响。任何人的作品一旦写出来和发出去,都会在社会上引起不同反响,宋乃汤也是如此。他在诗社参加活动时,很少亮自己的作品,但从他发给我的作品来看,我觉得,他在文坛将是一匹黑马,一旦遇到对的人,他的作品创作潜力,将会进一步发挥出来。
宋乃汤发在第十三期的作品有古诗词、现代诗和歌词三个类型。如果要互相学习和借鉴的话,在十三期,也编发了黄心培和然空的古诗词。这两位在上海浦东和浦西地区,在古诗词创作上的影响力都不小。我在和宋先生交流的过程中,知道他为什么不把自己的作品亮出来的原因是担心自己写的不好。至于诗歌的好与否,不是以某一个人的经历和学识来予以判别的,而是需要读者有意识朝作者的思路方面贴上去。我们经常讲,读者和作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首先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并体验对方的作品时,需要进行换位思考。
文坛上之所以在交流沟通时经常发生冲突和矛盾,甚至尖锐,其中主要的一条就是没有换位思考。因为,每一个作者的语境都受自己的文化教养、社会经历、经济收入不同、以及家族的遗传基因和个性不同所制约,包括大咖和名家基本都是如此。
既然不同,就需要用不同的眼光去对方的作品,和体验对方的情感处理方式。比如,宋乃汤具有三个方面的创作兴趣和能力,如果突出其中一项的话,那以后的创作成果将更加突出。这个突出的基础,已经在这十四首当中的现代诗上崭露头角。比如《回归的枫叶》四段二十三行,已经符合与具备常规诗歌创作和发稿的基本条件,比如常规创作要求,现代诗创作一般都在二十行左右。在这首诗歌当中特征,在于意象萌动显灵巧,比如第一段第一行“寒风慢舞在旷野”的切入并由此展开段落及诗行,其中有一条轨迹,也就是诗歌行进的线索,按照这线索可以看出他在创作时候的串联法,比如,第一段的六行,呈现出的是六个诗歌场面的转换,也可以称它为跳跃,或者是时空切换等,如果用电影镜头去衡量的话,就是用六个镜头语言来折射出其中的内涵,和所要表达的人物思想。
诗歌和小说是可以串联的,比如,用发展的眼光看第一段的六行,还会发现,如果每一行用独立的形式去看和对待它,它就是小说中的一句叙述语言。小说是通过若干个叙述句并把它们串联在一起便成为了小说。这是指作者存在着创作潜力和小说领域里有可能突破的空间。这种意识如果具备,就有可能会驾驭某种体裁。这属于认知,是从诗歌当中去发现和挖掘小说创作上的潜力和能力。如,作者着重在“枝头”上做文章,因为“枝头”上有“枫叶”,而“枫叶”正是诗歌题目当中的主旨,即:《回归的枫叶》这是作者能够抓住诗点,在处理上显得非常老辣的一面,你不注意的话是看不出来的。所以,我们经常讲,诗歌交流和沟通是需要基础的。
有关如何抓住诗歌的点进行创作段落和诗行的做法,从道理上和操作上其实是两个路子,这就像看书和写书的道理和经历一样,会看不会写,会讲不会写等,这样的情况尤其在文坛上日益竞争的状态下不少。诗歌创作需要有一条线索,而线索的行进方式,都是由作者的不同,会展现出不同的路径。比如,在第二段,已经明显发现作者在把握的力度上,已经突出了“枫叶”在诗歌中的地位,如,第二段的第一行“爬满在叶片上的悲欢。”内行的人一看,作者写到这里,并没有把诗歌写散了,散,就是诗歌的方向偏了,而是没有按照诗歌题目的要求去写,而是写了别的内容。至于为什么要对这一首诗进行这样的理解,主要就是想发现作者在这方面的创作实力。
同时,也要看到诗歌段落在转换时,如何抓住诗点转换。这一点,作者在处理上显得很沉着与冷静。第二段一共五行,第一行用动词“爬”在发展线索以及呈现出人物情感。按照这种方法,也可以对其它诗歌进行这样的审美阅读。阅读的方法有许多,在这里只是提供一种样式。
宋乃汤的其它体裁如歌词和古诗词,在创作上也体现出自己的灵性。但从整体看来,还是觉得在现代诗方面选的颇有实力,只不过,很少为外界知晓,就是在浦东诗社,他的创作实力也不是大家所了解的。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有必要在这一期的最后,写这样的一篇读后感。
宋乃汤在现代诗《故乡的石板桥》一诗中,需要了解的是诗歌的旋律处理。至于对待旋律有多种认知,比如,在每行尾,还有居中模式,或者是前置提醒等。当只有对诗歌创作深入到了一定深度之后,在赏析方面的形成连贯与冲动,只是作为个人的习惯与方法而已。比如《故乡的石板桥》特色,一个是长短句的错落摆位。这个一般在处理上是按照作者的呼吸频率来处理的,每一个作者和读者的呼吸频率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每个作者和读者在感觉同一首诗的态度也大不同。关键是作者本人觉得某种处理方法好,那就把它确认下来,这也是创作如何走向自信和自立的一个通道。
这时候,就需要敢于亮作品,它就像亮剑一样,如果把好刀总捂在刀鞘里也不是一个办法。
诗歌创作并不是一个拼技巧的语种,它需要获得诗歌以外更多的知识和常识来支撑起某一首诗的骨架与走向。
在这方面,宋乃汤先生已经做得不错了。比如对《纷飞的雪花》的处理上,作者还是坚持发挥了自己的创作长项,即,旋律处理舒畅法。这个是根据作者心境来进行自由把握的。(完)
作者简介:笔名今音,实名王荣根,《今音中外文学与评论》主编。曾出版16部长篇小说和23部评论集。短篇小说《底蕴》曾获《上海文学》首届新人大赛小说二等奖。近期,长篇小说《冲出北大荒》《返城归来》获中国知青作家杯第一、第二届征文大赛两个一等奖。是中华全国知青作家学会主席团委员。
今音文学策划中心
荣誉顾问:关敏仪 然空 萧潇 秋秋
胡晶清 施国标
2025.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