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屯古街,醒着的夜
◎ 梅赞 中国作协会员

在玉门站登上D2717,坐2小时38分就到了“极致新疆行”的第一站哈蜜。哈密,名满天下产哈密瓜的地方。在这里我将和从武昌西来的双富兄会合,因为他们第二天上午10点才能到。而我看了火车时间,没有和他们契合到达的车次,只好先到,正好可以感受哈密的夜。
7点45,出哈密站,太阳还明晃晃的,挂在半空。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热浪扑来,哈密好热好热。打了一辆维吾尔族小伙的滴滴,可能是他的汉语不够好,我们几无交流。找到酒店,安顿下来,就要往外跑。问酒店前台,夜晚哪里好玩?前台告诉我,可去阿勒屯古街,那里晚上可热闹了。
一车打到阿勒屯古街,夕阳的最后一道金光打在街口,照着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全长约800米的古街道,那些有着浓郁回民文化的清代建筑,包括回王府、民居和商铺都被染得金壁辉煌。
第十九届哈密瓜节在阿勒屯设有分会场,因而满目的摊子上都堆着像着了太阳色的哈密瓜,整个古街都飘着哈密瓜香。摊主不停的吆喝,不停的用刀削着瓜皮,将瓜分成一小块一小块,装进食盒里,5元1份。来哈密了,哪有不吃哈蜜瓜的?就买了1份,用牙签戳一块,呀,怎么这软塌塌的?和那种脆蹦蹦的瓜完全不一样?便问摊主,这不是哈密瓜吧?摊主笑眯眯地说,这叫老汉瓜,是不是很甜?哦,老汉瓜?确实很甜,只是吃进口里,像吃冰淇淋,糯糯的。摊主说,这就对了,老汉瓜是新疆特色甜瓜,因皮薄肉软、香甜多汁,连牙口不好的老人也能食用而得名,传统品种的老汉瓜因不耐储运曾被称作“带不出新疆的一包糖”,而新品种是可以通过电商发往全国各地的。我这是第一次吃老汉瓜,也算是尝了尝鲜。真是“相约哈密共享甜蜜”呀。
夜悄悄来临,璀璨的夜灯亮得迫不及待。阿勒屯古街一下子就被晕染得五颜六色。高高的街柱,举起街灯,像张开的五指,五指像白玉般洁白,照着阿勒屯街雪亮;而透过花窗的灯光,昏黄如黄沙,仿佛是千年前的驼队带来的时光;那些从各种招牌灯箱里闪烁出的灯光,赤橙黄绿青蓝紫,斗着斑斓,争着奇妍,一头连着古代,一头接着现在;那些灯笼里的灯光,悬挂在古街的檐角,像一条星河在流淌,照在黄色砖墙上的维族姑娘的辫子,又黑又细又长,一顶小花帽就是个美丽的世界。这些灯光真是醉人,像喝了烈酒,云里雾里,醉里梦里。
街上那缭绕的烟火,空气中弥漫着烧烤的味道,孜然的香都能把古街的生活烤得滚烫。现在的古街,不知从何时起,都成了美食的渊薮。阿勒屯古街也不例外。充满西域风情的食物,琳琅满目。烤囊,烤包,手抓饭,烤肉,烤排骨,囊坑肉,羊头,羊蹄子,面肺子,米肠子……呵,传统吃食的天堂;咖啡,冰水,哈密瓜汁,酸奶刨冰……现代饮品,应有尽有。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三五成群,坐在街头,就着一张支起的桌子,桌上堆满烧烤,喝着啤酒,度着酷暑,不要不要多惬意。
在巷子里,非遗工坊里,被各地的游客挤得水泄不通。一堵墙上,吊着的葫芦,七上八下的,错落有致,一只只画着不同的颜色,鲜艳得很;画着不同的纹饰,看着都养眼。这种画着色彩的葫芦,被当地人称作 “福禄瓜”。寻常人家都喜欢在家里挂这种葫芦,讨个吉祥,没有谁对福禄不企盼?因而那流传下来的葫芦画,就是时光流转下来的福禄寿喜,也是老百姓的希冀。而那些刺绣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它以平针为基础,吸收苏绣、京绣的齐针法、参差针法,形成“一梗多花”的独特风格,图案融合牡丹、莲花、龙纹等汉族文化元素与维吾尔族传统纹样,以纷繁复杂的款式和精巧的刺绣技艺形成独特魅力。人说“红配绿,丑煞人”,可哈密刺绣红绿配却是那么热烈又和谐,那细细的针脚堪比机器还精准,比透过门隙的光线还直。每一件作品都是岁月的沉淀,时光的杰作。没想到,在大漠苦寒之地,也有如此细腻的技艺,真让人刮目相看。还有从制作工坊飘来桑木的清香,那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依米提·买买提正指导游客制作微型热瓦普,他灵巧的手指拂过琴弦,仿佛弦弦弹出的都是民族大团结的乐章,不时传出的欢笑声,就是明证。铜器铺里的打击声,是非遗传承匠人们,正在用传统技法錾刻着伊斯兰风格的繁复花纹,每一錾下去,花鸟虫鱼像复活了一般。传统“扎染”也不乏观众,孩子们在体验,折叠、捆扎、浸染一气呵成,辽阔的大漠,苍黄的落日就这样倾注在白色的T恤上,一件件作品让孩子们沉浸在古老的技艺中,而仰望的则是现代的星空。

阿勒屯古街夜游的高潮来了。十二卡姆的音乐声响起,这是维吾尔族一种集歌、诗、乐、舞、唱、奏于一身的大型传统古典音乐。我和游客们已经完置身于西域的诗乐歌舞的氛围中。最热闹的“阿拉木汗”真人秀和哈密夜宴巡游活动开始。身穿鲜艳民族“扎染”艾德莱斯的舞者,踏着鼓点,扬起手臂,悠闲地旋转,头在不停地抖动,发辫转成黑色的轮廓,拽地长裙上的金线在灯光下熠熠生辉。看,从回王府那边漫过潮水般的队伍,“王爷”“王妃”在巨大的华盖遮蔽下,前呼后拥而来,与流动着的葫芦灯盏汇合,就像星星在古街上漫游。王洛宾先生改编的现代民歌《阿拉木汗》前奏响起,两条琴弦的都塔尔,弹拨着年轻的爱情,维吾尔族少男少女们自然,纵情的歌舞,感染了各民族的青年男女,纷纷下场手舞足蹈,欢乐就这样被揉进了阿勒屯古街的夜里,继而汇成一条各民族团结的河流,在缓缓流淌。连星星也艳羡了,连月亮也动了凡心。阿勒屯古街啊,就这样徜徉着的歌、诗、乐、舞、唱、奏中,本来就甜蜜的哈密,被酿得更甜蜜了。
′
我在哈密,我在哈密。各色手机贴成一堵彩色的墙,衬得红色的“哈密”很有创意,就像一幅敦煌飞天壁画。穿着维吾尔族浓艳服装的游客正在打卡,一位汉族小女孩抱着一只小羊羔对着镜头,眨着眼睛,仿佛说哈密正蜜着呢。
走出阿勒屯古街时,夜已深了,不知不觉就到了11点多,古街还热闹着,还醒着,真是座西域不夜城。
作者简介:梅赞,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北省作协散文委员会副秘书长,散文湖北微刊执行主编。曾在诗刊、长江文艺、长江丛刊、今古传奇、家庭、幸福、金融博览,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解放军报、金融时报、羊城晚报、香港文汇报、湖北日报、长江日报、楚天都市报、武汉晚报等发表诗歌、散文、小说。出版诗集《为你而歌》、散文集《远去的凉亭》《大市莺声似故山》及长篇散文《时代侧影-给历史一个回声》。曾获湖北产业文学奖,长江丛刊年度散文奖等,作品曾入选多个选本,多次被中国作协网、学习强国全国平台及地方平台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