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意与哲思共筑中西文明合璧的灵魂图腾
一一陈东林域外诗赏析
范群
哲学是文学的根,文学是哲学的表现形式。
读完陈东林教授的十首域外诗,我最大的感触是:陈教授不仅是一位诗人,更是一位善用辨证统一关系解读文明的哲学家。在他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里,贯穿着对人类精神内核的诗意与哲思
首先谈谈诗歌的“主题”。诗歌紧贴人类情感“死亡 自由 孤独 无为”这四个世界公共的哲学命题,在辨证统一的哲学思考中,陈教授笃定中西文明绝非对立,而是能在差异中寻得共通与共融。在《荷马史诗给东方古国的神谕》里,他把阿喀琉斯的“荣誉”和项羽的“家国”、奥德修斯的“智谋”和诸葛亮的“羽扇”放在一起,说它们就像“同一颗星辰坠入不同方言的河床”,文明的差异不过是“一片陶瓷的正反两面”。还有在《踩着古希腊脊背前行的古罗马帝国》里,点明“暴政会落幕,但哲学、艺术这些人类精神成果,永远能穿透阴霾”等等。
更难得的是,这种对文明的认知,还延伸到了人类共同命运上。《欲哭无泪的巴米扬大佛》里,大佛的损毁不只是某个地区的损失,而是全人类精神遗产的重创;在好望角时把自然伟力和人类文明的“碰撞”“活力”绑在一起,说这都是“向生而生”的力量。
再看诗歌的“意象建构”,就像搭起了一座文明对话的诗性桥梁。陈教授用丰富的地域印记的“文明标志”进行意象化的对比,从中得出了对“信仰与美学”的追求,是人类共性的证明。比如:他把希腊的阿波罗神庙、罗马的万神殿穹顶、埃及的金字塔,还有东方的黄河、《诗经》、敦煌,放到一幅历史画卷中细研,寻找辨证统一的答案。在《南亚的敦煌——丹布拉石窟寺》里,他让“敦煌飞天”和“丹布拉佛像”对话,“莫高窟的流沙”和“丹布拉的钟乳石”交换“生长的模式”,等,都彰显着一种中西合璧的精神图腾。
同时,他的十首域外诗给自然景观,赋予了灵魂。通过对“人类文明的瀑布群”,沙漠与大海在迪拜棕榈岛的融合的情感抒发以及希腊的“神谕”和东方的“蓍草占卜”、奥德修斯的“归途”和老子的“无为”相向而行,最终都落脚到“凡人的挣扎与追求”。就像《阿波罗神庙的秘密》里,“光”不再是希腊独有的意象,而是人类共同的追求。
陈教授的笔触总在“敬畏”与“批判”间找平衡:面对阿喀琉斯与项羽的英雄史诗、阿波罗神庙“光与石的私语”,他满是敬畏,说这些都是“人类向死而生的铭文”;同时,他又对巴米扬大佛被损毁、法老陵墓被盗、进行了痛心的批判。突现了他对人文的关怀。
接下来再谈谈他域外诗的“艺术特色”。陈教授的语言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诗歌的隐喻性”。写文明的“破碎与重生”,他用“特洛伊的残垣”“同一场大火中涅槃的凤凰”来具象化;写“信仰”,就用“太阳亲吻神庙的额头”“光斑焐烫大理石”,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可触可感。而且诗歌常以“宏大视角”开篇,再落到“微观意象”上,比如从“铁蹄踏碎版图”的历史切入,最终聚焦“陶罐碎片上雅典娜的轮廓”让宏大的文明主题变得细腻又亲切。
总之,陈教授的十首域外诗歌既让我们看到不同文明的独特魅力,又勾勒出人类精神共通灵魂的图腾,既有思想深度,又极具艺术感染力,无疑是诗坛一朵闪着异彩的向阳花。
【作者简介】:
范群,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国际诗电影运动发起人之一、《香港文艺》杂志社签约作家、签约摄影师、香港文学艺术院客座教授、丝路文学院常务副院长;美洲之声编委;北京沧浪雅苑诗社艺术顾问;第五届丝绸之路国际诗歌艺术节金驼奖获得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