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山秋照深山雨
文/郭茂丰
走过名山大川无数,印象里除了神农架去过两次,其他的景区很少有“故地重游”的,虽然许多景区凭魅力也曾常让人冲动,但总是被“尽量多去未曾去过的景区”的固有信念而否定,而太行深处的云台山却是个例外,不仅因为她离我们最近,更主要的是她无法复制无与伦比无可挑剔的耐人寻味的风韵。
记不得去过多少次云台山了,往少里说,怎么的也不少于30余次了,而且是春复秋冬各个季节都浏览过,那真是:“季节不同景各异,千姿万态任君游”,这其中,我对云台山的雨印象尤其深刻:
(一)秋照
暮色初合时,云台山的秋照尚在峰峦间徘徊。夕阳如一枚熟透的柿子,悬在青黛色的山脊上,将余晖洒在松针、枫叶与石阶上,镀上一层琥珀色的光晕。王维曾言"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而此刻的山,尚未沾染雨意,却已自带几分清寂。
远处的山峦如墨痕晕染,近处的枫叶则红得灼眼,像是被秋风点燃的火焰。偶有飞鸟掠过,鸣声清脆,转瞬便隐入林梢。山居的木窗半掩,一缕秋风穿堂而过,携着松脂与野菊的清香,令人想起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虽无东篱,却有南山。
(二)雨来
夜半,雨来了。
先是极细的,如游丝,如叹息,从山的高处滑落,轻轻拂过松针,又隐入草莽。山间的秋照本已淡了,经这雨丝一滤,更成了朦胧的影子,浮在墨色的林梢上,仿佛古画上晕开的淡墨,若有若无。
我独坐在山居的木窗下,听着雨点渐渐密了。起初只是零星的几滴,试探性地敲在瓦上,发出"嗒"的轻响,像是远客叩门,犹豫不决。后来便胆大了,成群结队地落下,瓦片便也欢快起来,叮叮咚咚地应和着,竟奏出一曲山中的夜乐。这乐声不似城中的喧嚣,倒像是一位隐士在抚琴,指法虽不甚精,却自有一番清雅。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的诗句忽而浮上心头。我非异客,却在这深山秋雨之夜,莫名生出几分羁旅之思。山居虽静,却也孤清,雨声渐密,仿佛天地间只剩我与这山、这雨,相对无言。
(三)雨中山色
窗外的古松在雨中静默着,松针承不住雨珠时便"噗"地一声,将积蓄的雨滴抖落,那水珠便在空中划出一道银线,坠入山涧,不见了。山涧的水声也大了,平日里只是细细地流,此刻却欢腾起来,哗哗地笑着,奔向未知的远方。我想,那水大约也是欢喜的,被禁锢了整夏的燥热,终于可以畅快地奔流了。
雨中的山色,是一种特别的美。远处的峰峦隐在雨雾中,只露出模糊的轮廓,像是水墨画上未干的笔触,浓淡相宜。近处的树木则愈发清晰,叶子被雨水洗得发亮,在微弱的灯光下,泛着幽绿的光。偶尔一阵风过,树叶便簌簌地抖动,将积蓄的雨珠洒落,打在石阶上,发出细碎的声响。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的诗句忽然涌上心头。我非巴山,亦无归期之问,但这深山秋雨,却同样涨满了秋池,涨满了夜色的深邃。
(四)雨歇
雨声渐歇时,天仍未明。我推开窗,一股湿润的空气扑面而来,带着泥土和植物的清香。远处的山峦在雨后显得更加清晰,轮廓分明,像是刚洗过脸的老人,安详而宁静。天上的星星也出来了,稀稀落落地缀在深蓝的天幕上,闪烁着微弱的光。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的诗句再次回荡在耳畔。此刻的山,确是空的,不见人影,唯有雨后的山涧仍在低语,唯有夜风仍在林间穿行。
山居的灯火,在雨后显得格外温暖。那昏黄的灯光透过纸窗,映在屋内的墙上,形成一片柔和的光晕。屋内的陈设也因这雨而显得亲切,木桌椅的纹理,陶壶上的釉色,都在这雨夜里显得格外有味道。我泡了一壶山茶,茶叶在热水中舒展,香气与雨气混合,弥漫在空气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清冽。
(五)余韵
深山秋照,深山雨,本是寻常景致,却因了这雨夜的静观,而显出别样的韵味。山还是那座山,雨还是那场雨,只是观者的心境不同,所见所感,便也大相径庭了。
雨后的山居,更显得寂静。我合上窗,那细微的雨声,仍隐约可闻,像是山的低语,在夜的深处,轻轻地,轻轻地,诉说着什么。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的诗句,恰如其分地收束了这一夜的雨、一夜的秋、一夜的静思。


作者简介:
郭茂丰,自由撰稿人。曾任电力行业报记者多年,在各类各级报刊杂志及微信平台上发表通讯、小说、散文、游记等作品三千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