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东抗战烽火
一一记抗战时期“五大队”的铁血征程
在鄂东抗战史上,1938年12月至1939年8月是一段镌刻着热血与荣光的岁月。这期间,由共产党领导的“五大队”在黄冈大地浴血奋战、发展壮大,以灵活的游击战术打破日伪军的封锁“扫荡”,成为武汉外围抗战的中流砥柱,书写了黄冈地方党史中浓墨重彩的篇章。
1938年12月,是“五大队”的诞生起点。经过与国民党21集团军廖磊部的多次谈判,我党领导的“挺进队”正式改编为“五大队”,将防区扎根于黄冈、麻城交界处的芦柴坳至夏家山一带——这片山岭纵横的土地,自此成为鄂东抗日的重要根据地。改编当月,“五大队”便主动出击浠水,一举击溃汉奸“陈鸭子客”率领的伪军,首战告捷不仅提振了鄂东民众的抗战士气,更打响了“五大队”保家卫国的名号。
1939年初,日伪军的“扫荡”攻势愈发猛烈,“五大队”以游击战术沉着应战。1月3日,张体学、丁宇宸两位指挥员率领部队,在汉麻公路与柳界公路交汇处设伏,精准打击前来“扫荡”大崎山的两千余名日伪军,成功粉碎了敌人的合围计划,守护了根据地的东部门户;2月,三营营长漆少川又率部突袭宋墙日军据点,凭借机动灵活的战术突破敌人防线,再次取得歼灭日伪军、缴获物资的胜利,让日军在鄂东的据点防御屡屡受挫。
随着战斗的推进,“五大队”的力量与游击区域同步拓展。4月,以芦柴坳、夏家山为中心,部队的活动范围已扩大到黄冈一、二、三、四区,以及浠水全境、麻城四区和白果以南、汉麻公路以东的广阔区域,形成了“村村有堡垒、岭岭有战士”的抗日格局;到5月,“五大队”的兵力已发展至1300余人,游击区域直抵长江岸边,将武汉外围的黄冈、麻城、浠水、罗田等鄂东核心区域串联起来,成为插在日军后方的一把“尖刀”。
在1939年1月至8月的近一年时间里,“五大队”的抗战足迹遍布黄冈游击区:他们多次火烧巴铺大桥,切断日军的交通补给线;主动袭击淋山河、方高坪、宋墙等日军据点,让敌人疲于应对;更在麻城宋埠、中馆驿等地与日军正面交锋,粉碎了日寇纠集团风、方高坪、淋山河数百名日伪军发起的多次“清乡”“扫荡”。每一次战斗,都是“五大队”将士用鲜血践行“保家乡、抗日寇”的誓言,也让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成为鄂东民众心中的“主心骨”。
这段史实,是黄冈地方党史中“军民同心抗敌”的生动缩影。“五大队”在鄂东的发展壮大,不仅是一支抗日武装的成长史,更是黄冈人民在国难当头时,与共产党领导的部队并肩作战、共御外侮的抗争史——夏家山的烽火早已熄灭,但“五大队”的铁血精神,始终镌刻在鄂东的山川大地上,成为传承至今的红色记忆。
黄州教育文化博物馆
戴 志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