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原墨韵
甘肃省科学院:路等学
千年翰墨润原州,
茹水文风万古流。
一纸丹青承旧韵,
镇原书画冠陇头。
在华夏西北黄土高原的褶皱里,甘肃省庆阳市西南部,镇原如一方被时光摩挲的砚台,静卧于陇东大地。这里曾是古丝绸之路的驼铃悠扬处,如今更因千年墨香萦绕,成了西北腹地独树一帜的艺术原乡。镇原书画,恰似穿境而过的茹河,自历史深处潺潺而来,经岁月沉淀愈发清透,将黄土的厚重与笔墨的灵秀,揉成了陇东最鲜明的文化印记。
这片土地的文明根系,深扎于新石器时代的尘埃。常山下层文化的陶水管,以拙朴的弧度凝结着先民的营造智慧;秦代铜诏版上的篆字,如刀削斧凿般刻下大一统王朝的政令温度;西汉“镇守原州”的置县初心,更让这片土地的历史肌理里,早早埋下了“守正”与“传续”的基因。多元文化在此交融如墨,为书画艺术的萌芽滋长出最肥沃的土壤。
镇原书画的脉络,清晰可溯至东晋十六国。胡方回《蛇祠碑》虽已湮没于时光,但那一方碑刻的墨痕,却成了此地艺术的第一粒种子。此后千年,汉简的率真、北魏石刻的骨力、宋元文人的逸趣、明清书家的洒脱,层层叠叠晕染开来,织就了一幅纵贯时空的书画长卷。而这份艺术基因,早已跳出文人书斋——街头画廊的匾额映着晨光,校园孩童的毛笔在宣纸上洇开第一抹墨,就连农家院的木门上,春联的笔迹也带着几分工整与鲜活,书画成了刻在镇原人骨子里的生活日常。
这份全民性的墨缘,孕育出令人叹服的“镇原书画现象”:50名镇原籍国家级书协、美协会员为旗,269名省级会员为骨,260余处书画创作机构如星罗,400余名专业书画家与十万余爱好者共织文脉。2011年“中国书法之乡”、2014年“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桂冠,便是“千年翰墨润原州”最生动的注脚。
2025年秋,首届“中国书法之乡·镇原”书画艺术交流大会启幕,让“茹水文风万古流”的底蕴在新时代焕发光彩。这场以“书画交流、民俗展示、文旅融合”为主题的盛会,引全国名家与本土创作者共赴墨约:主会场320个展位上,书画、剪纸、文创逾6000件作品静静陈列;各分会场3.4万余件展品中,真草隶篆的笔力、工写花鸟的气韵、非遗剪纸的巧思,皆成“一纸丹青承旧韵”的鲜活注脚。
更妙的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剪云裳”剪纸服饰展演,让非遗纹样随衣袂飘动,与书画线条隔空对话;9D数字球幕里,千年书画长河在观众眼前流淌;镇原暖锅的香气与墨香交织,让艺术多了几分烟火温情。在这里,笔墨早已超越纸本,成了勾连古今的纽带,也印证着“镇原书画冠陇头”的分量——“陇头”二字,既指镇原所处的陇山之麓,更藏着“陇云结昼阴”的诗性,与镇原书画扎根黄土的浑厚气韵,恰如其分。
镇原书画的千年魅力,在“守”与“新”的平衡里愈发绵长。黄土高原的沟壑是笔锋的顿挫,茹河的涟漪是墨色的晕染,民间炕头的刺绣纹样是构图的灵感。书画家们以笔为犁,在宣纸上耕耘乡愁与时代:既有陇东汉子的豪迈笔力,也有文人墨客的细腻心思,如潜夫山的松,在瘠土上站成千年的挺拔;似茹河的水,经百折仍奔涌向前。
如今,这座被墨香浸透的小城,正以书画为桥,让千年文脉跨越山海。未来,当创作与研究更深、文旅融合更密,镇原书画定能在传承中绽放新韵,让那缕流淌千年的墨香,在新时代的阳光下愈发醇厚,续写“镇原书画冠陇头”的新篇。
(文中图片选自网络)
作者简介:路等学,中共党员,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农业区域经济研究,食用菌品种选育及栽培发术研究与推广。发表论文和网络文章百篇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