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期
《警钟长鸣让历史的回响照见前路》
文/孙成贵
诵读:国礼
警钟长鸣:让历史的回响照见前路
历史的钟声,从不是只在特定的日子响起。它像一口悬在民族心头的古钟,无论岁月如何流转,只要我们轻轻叩问,那声“勿忘”便会穿透时空,振聋发聩——这便是“铭记历史,警钟长鸣”的真意:不是让过往的阴影笼罩当下,而是让历史的回响,为我们照亮前行的脚步。
回溯那些浸着血与泪的岁月,从九一八的烽烟弥漫,到南京城的悲泣声声,再到无数先烈倒在抗争路上的身影,每一段历史都在诉说一个朴素的道理:警钟的意义,从来不是为了重复伤痛,而是为了警惕“遗忘”的危险。就像一座城池的警钟,不是为了纪念曾经的战火,而是为了让守城人时刻记得:城门虽固,不可懈怠;敌人虽远,不可轻心。
有人说,时间会冲淡一切。可有些东西,偏偏不能被时间冲淡。那是先烈用生命写就的“教训”:当一个民族忘记了曾经的苦难,便可能重蹈“弱肉强食”的覆辙;当一代人淡忘了先辈的抗争,便可能丢失“自强不息”的筋骨。警钟长鸣,鸣的就是这份“不遗忘”的清醒——它提醒我们,今日的和平不是凭空而来,是无数人用牺牲换来的“安稳”;今日的强盛不是理所当然,是一代又一代人用奋斗筑起的“屏障”。
这钟声,也鸣在每个人的心里。它不是宏大的口号,而是具体的行动:是认真对待每一份工作,让自己成为家国建设的一砖一瓦;是珍惜眼前的和平生活,不浪费先辈用热血守护的时光;是告诉孩子那些过往的故事,让历史的种子在年轻的心里生根发芽。就像钟表的滴答声,提醒我们时光在走,责任在肩——警钟长鸣,鸣的从来不是“过去时”,而是“进行时”:我们如何对待历史,历史便会如何回馈我们;我们如何守护当下,未来便会如何走向我们。
如今,山河无恙,国泰民安,但那口历史的警钟,仍需我们时时擦拭、时时叩响。它不是为了让我们活在仇恨里,而是为了让我们活在清醒中;不是为了让我们沉溺于过往,而是为了让我们更坚定地走向未来。当钟声在心头响起时,我们便会懂得:最好的铭记,是让自己成为“警钟”的一部分——用行动延续先辈的精神,用坚守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让历史的回响,永远成为我们不偏不倚、行稳致远的力量。

景国礼,1959年生人,中共党员,中华国礼艺术家,中国诗歌会黑龙江分会会员。热爱生活,喜欢朗诵,其朗诵作品《岳阳楼记》荣获省电视台《老有才了》综艺节目比赛冠军。

图片制作:仇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