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王学元的家国抉择
(纪实文学)
王良杰
2025年7月,我因撰写《百村印记》之西八里村篇章,有幸结识了本村村民王成华。据王姓家谱记载,我与西八里村王姓族人同宗同源。通过与村民交流,我得知烈士王学元是王成华的外祖父,于是多次登门采访其家人,力求全面挖掘烈士的感人事迹。
幸运的是,我采访到了烈士的女儿王良英。1936年2月出生的她,如今耳不聋眼不花,思维敏捷,能清晰回忆起幼时的诸多往事。王良英育有5个儿子,个个优秀。每次采访,长子王成华、次子王成珠、五子王成圣都会陪伴在母亲身边,与我一同重温战争年代的难忘故事。此后,我又查阅了《济阳县志》《中共济阳历史》等史料,纸页中记载的战役、职务与牺牲信息,逐渐与老人们的口述相互印证,拼凑出这位从济阳乡村走向烽火战场的烈士的生命轮廓。

一、离家参军,扛起抗日的枪
1918年8月,王学元出生于今济阳区济北街道西八里村,名泽梓(或写作泽滋),号学元。他的父亲王延麟是本村有名的私塾先生。因叔父王延嵻早年去世,王学元过继给叔父,与婶母共同生活。他继承了父亲聪明好学、积极上进的品性,高小毕业后,与杜吉兰结为夫妻,日子如门前小河般平稳且充满生机。
1937年“七七事变”的隆隆炮声,击碎了这份安稳。日军铁蹄踏向华北,鲁北平原上,炊烟断绝,良田荒芜,乡亲们扶老携幼逃难的身影,让深明大义的王学元心中燃起炽热信念:要保家,先卫国。
1938年9月27日,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在司令员兼政委萧华、参谋长邓克明、政治部主任符竹庭的率领下抵达乐陵县城。9月底,萧华效仿延安抗大模式,在原乐陵军政训练大队基础上,创办冀鲁边区抗日军政学校,培养军队和地方工作干部。这一消息如同一粒火种,在王学元心中点燃。1939年秋,他悄悄进入该校学习,结业后于同年11月,瞒着家人秘密加入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彼时,他的女儿年仅3岁,儿子刚满6个月。
二、战场杀敌,担起救国的重任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场上,王学元面对毫无人性的日军毫不畏惧、敢打敢拼。1940年2月8日的济阳陈罗战斗,被战斗总指挥之一、冀鲁边区“挺纵”锄奸部部长匡根山称为“参加革命以来经历过的最危险的一次战斗”,王学元正是这场战斗的参与者之一。
此次战斗与2月10日发生在商河、惠民两县的“沙窝战斗”(又称王家寨战斗),共同构成了抗日战争时期鲁北地区的“鲁北大捷”。这两场战斗让八路军在济阳、商河、惠民交界地区威名远扬,极大增强了群众的抗日信心。作为部队战士,王学元冲锋在前,为战斗胜利贡献了重要力量。
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王学元从民运组组长逐步成长为营教导员。1942年5月,他在济阳参与伏击伪军赵芙亭旅的战斗。1942年6月1日《大众日报》第2版曾报道:“5月25日,八路军某旅主力一部在济阳(西)之大小代庄,巧计伏击伪军赵芙亭旅。经我军战场喊话争取,除击毙伪旅长赵芙亭、团长赵满轩以下六十余名外,其余二百四十名伪军官兵悉数缴械投诚,共缴获步枪二百五十一枝、轻机枪三挺、冲锋机枪六挺、战马四十余匹及其他军用品若干。赵芙亭原为边区反共骨干,后投敌成为汪精卫系统伪军,平日祸害边区、无恶不作,民众对其恨之入骨。此次被消灭后,济阳民众无不拍手称快。”在抗日战争中,王学元始终出生入死,立下不朽战功。
三、返乡探亲,坚守革命的抉择
铁骨铮铮的战士也有柔情的牵挂。1945年底的一天,王学元随大部队执行任务时途经今垛石镇寺前刘村。该村一位表亲碰巧看到他,急忙拦住,讲述家中母亲对他的思念与担忧,还劝道:“回家看看吧,别再干这要命的事了,老太太都为你哭瞎了眼。”王学元听后又急又气,严肃地说:“我是革命军人,你不能说这种动摇军心的话!再说这样的话,我就崩了你。”斥责过后,思乡之情涌上心头,他多想看看母亲的白发,抱抱长高的孩子。于是他向部队领导请假,回到了阔别多年的老家。
那天的西八里村热闹得像过节,王学元骑着高头大马,同行的三四人骑马、五六人骑自行车,身着八路军服装,精神抖擞地回到村中。家人见到失散多年的他,又看到他带回来的队伍,悲喜交加、相拥而泣。母亲高立厚(过继后王学元称呼婶母为母亲)见到儿子活着回来,先是不敢相信,随后拉着他的手嚎啕大哭,诉说这些年的艰辛与思念,还哭着劝他不要再回部队。妻子杜吉兰站在一旁,早已哭成了泪人。
乡亲们闻讯后纷纷涌来,邻村蔡家的人也专程赶来想见见这位八路军军官。院子里挤不下围观的人,有人把桌子搬到大街上,王学元站在桌上激情宣讲革命道理,号召乡亲们支持革命、加入革命队伍。
此时,曾在赵芙亭手下当过差的(伪军)王良西(西八里村人)也来凑热闹。他对枪械十分熟悉,闭眼都能拆装枪支。看到王学元的枪像是赵芙亭的,他凑上前谄媚地说:“您这枪可是大名鼎鼎啊。”说着就伸手想去摸。王学元见状,立刻对警卫员使了个眼色。警卫员迅速上前隔开王良西,防止他有不轨行为,王良西只好乖乖站在一旁,不敢再轻举妄动。几十年来,这件事一直是全村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宣讲结束后,尽管母亲、妻子等人苦苦劝说,王学元仍以革命大业为重,毅然与家人告别,匆匆返回部队。这次回家,他仅停留了近两个小时,却成了他生前与家人的最后一次团聚。
后来,王学元与家人通过几封信。儿子王良平10岁时不幸早亡,家人写信劝他:“你是家中独子,儿子又没了,家里没个男人怎么撑下去?早点回来吧。”作为军官的王学元耐心开导家人:“闺女也是继承人,找个上门女婿一样能撑起家。革命尚未成功,我作为八路军军官,绝不能拖后腿。”
四、冲锋陷阵,献出年轻的生命
1949年4月,渡江战役的号角吹响。王学元随28军主力在江阴以西登陆,接连攻克宜兴、长兴、吴兴。在广兴路泗家镇战役中,他用激昂的话语激励战士们奋勇向前,251团势如破竹,俘获敌溃兵及家属上万人。5月上海战役中,他随部队攻克太仓、夺取嘉定、拿下罗店,每一场战斗都有他鼓舞士气的身影;8月福州战役,他依旧冲锋在前,用坚定的信念凝聚军心。
1949年10月,王学元奉命进驻福建,参与解放沿海诸岛。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8军84师251团政治处主任的他,既是战场上的思想引领者,也是战士们心中的精神支柱。10月9日晚,251团协同29军一部解放大嶝岛;11日晚,乘胜攻占小嶝岛。
10月24日20时,第82师第244团、第84师第251团、第29军第85师第253团共3个团作为第1梯队奉命发起金门岛战役。至25日凌晨,王学元率部冲破敌人道道防线,首先登上金门岛。25日拂晓后,形势开始逆转,渡船全部被国民党军陆海空立体火力摧毁,致使后续4个团12000余人的第二梯队登岛部队无船登岛。25日,251团指挥所决定向西北方向突围,留王学元率领一个侦察班、一个通讯班和一个卫生班组成的少量兵力断后掩护。因敌人火力太猛,无法突围,王学元高呼“共产党员跟我来”,手握两颗手榴弹冲进敌群,在枪林弹雨中,31岁的王学元壮烈牺牲,永远留在了金门岛的滩涂上。
五、取土安葬,铭记烈士的功绩
王学元的一生,是舍小家为大家的一生,也是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一生。1940年入党后,他历任民运组组长、连指导员、组织干事、营政治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等职。在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等重大战役中,他身先士卒、屡立战功,最终在解放金门岛的战斗中英勇牺牲,将青春年华献给了革命事业,值得后人永远缅怀与学习。

2011年,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8军84师251团烈士的后人们,从金门岛战役烈士牺牲地捧回了一些泥土。12月28日,济南市长清区政府相关部门与部队官兵,在长清区为金门岛战役牺牲的烈士举行隆重安葬仪式,将取自金门岛的泥土安葬于长清孝里山东福寿园公墓。王学元的女儿王良英与外孙王成真、外孙媳妇高成珍一同参加了仪式。此后,济阳区民政局又在济阳烈士陵园为王学元设立专门墓穴,以缅怀他的革命功绩。
从1949年到2025年,70余载匆匆而过,如今的新中国繁荣富强,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中国人民从未像今天这样幸福安康、意气风发。岁月长河奔腾不息,但历史记忆永不褪色,烈士王学元的感人事迹及崇高的家国革命情怀,政府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新征程上,我们将秉承烈士遗志,奋力建设更加灿烂美好的未来。
(本文首发于2025年9月17日《济南日报·新济阳》第4版)


作者简介
王良杰,济南市济阳区新市镇王碱场村人,济阳区澄波湖学校初中部教师。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优秀会员,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山东省第三十届作家高级研讨班学员。近百篇散文、小小说等散见于《当代小说》《语文报》《联合日报》《齐鲁晚报》《山东教育》《山东工人报》《农村大众》《德州日报》《天天读写》、中国作家网、山东学习强国、都市头条、今日头条、闪电新闻网等。





茶水分离 市树市花,扫码聆听超然楼赋
超然杯订购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
丛书号、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