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缝》文/冯计英
江南雨斜,
纺千万银丝,垂落——
欲将这散碎的时光,
与潮湿的低语缝合。
细数挂满水痕的窗格,
一痕,一朝夕;
直到眼底泛起整座城的雾气。
后来雨停了,
天空拿起彩笔,
在云层的折痕处,
画一道彩虹悬于天际——
那是时光缝合后,
天地轻轻放飞的缎带。
2025年9月16日于上海挹露轩
The Seam of Rain
By Feng Jiying
The slanting rain of Jiangnan,
Spins thousands of silver threads, falling—
Seeking to sew
These fragmented moments of time,
With whispers damp and low.
I count the windowpanes streaked with rain,
Each streak, a day gone by;
Till mists of the whole city well up in my eye.
Later, the rain ceases,
The sky takes up a colored brush,
And where the clouds fold,
Paints a rainbow hanging high—
That is, after time is sewn,
A satin ribbon the heaven and earth gently unfold.
Written at Yilu Xuan, Shanghai, September 16, 2025
🌹🌹 作家简介🌹🌹
冯计英,笔名:御风,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鸟虫篆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云天文学社、中国华语精品文学作家学会签约作家、诗人,一枝红莲文学诗社总顾问,一枝红莲文学诗社签约作家诗人,世界作家澜韵府诗社总监审、签约作家诗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黑龙江省诗词协会会员,伊春市诗词学会会员,上海武夷源文学社会员。
🌷🌷Author Profile🌷🌷
Feng Jiying, pen - name: Yufeng, is a member of the China Democratic League. He is a researcher at the Bird-and-Insect Script Art Research Institute of the Art Development Center of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He is a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China Yuntian Literature Society and the China Chinese Boutique Literature Writers Society, the general consultant of the Red Lotus Literature Poetry Society, a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Red Lotus Literature Poetry Society, the director - censor and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World Writers Lanyunfu Poetry Society. He is also a member of the Chinese Poetry Society, a member of the Heilongjiang Poetry Association, a member of the Yichun Poetry Society, and a member of the Shanghai Wuyiyuan Literature Society.
点评词
雨丝成为时光的针脚——冯计英《雨缝》的诗性解构与美学突围
点评词作者/柴永红
当代汉语诗歌创作中,“雨”早已不是新鲜的意象符号,从“天街小雨润如酥”的温润,到“梧桐更兼细雨”的愁绪,无数诗人在雨的意象谱系里叠加着情感与哲思。而冯计英的《雨缝》却跳出了传统雨景诗的抒情窠臼,以“缝合”这一充满手工质感的动作,将雨从自然现象转化为时光的“裁缝”,用千万银丝为散碎的岁月缀连起完整的诗意,江南的烟雨朦胧中,搭建起一座连接具象景致与抽象哲思的美学桥梁。这首诗不长,却如同一枚精心打磨的玉扣,每一道纹路都藏着创作者对时光、对自然、对生命的细腻感知,既延续了中国古典诗词“情景交融”的美学传统,又以现代性的意象建构,为读者打开了全新的解读空间。
诗的开篇,“江南雨斜,纺千万银丝,垂落——”短短十一个字,便完成了意象的双重转化。首先是“雨”的形态转化:江南的雨本是无形的水汽,诗人却以“纺”字赋予其动态的生命力,仿佛有一位隐形的织女,江南的天际线上摇动纺车,将漫天烟雨纺成“千万银丝”。这里的“银丝”不仅是对雨丝颜色与质感的精准描摹,更暗含着“丝线”的隐喻——丝线是缝合的基础,这为后文“缝合时光”的核心意象埋下了精妙的伏笔。其次是“雨”的功能转化:“垂落”的动作不再是雨的自然属性,而是带有明确目的的行为,破折号的使用拉长了读者的期待,让“雨”从单纯的写景对象,变成了带有主观意志的“施动者”,为整首诗的意象体系奠定了“主动建构”的基调。
紧接着,“欲将这散碎的时光,与潮湿的低语缝合”一句,彻底揭开了“雨缝”的核心意涵。如果说前两句是“立象”,这两句便是“尽意”。“散碎的时光”是抽象的时间感知,每个人都曾有过这样的体验:日子在不经意间流逝,那些逝去的晨昏、难忘的瞬间,都像被撕碎的纸片,零散地散落在记忆的角落。而“潮湿的低语”则是具象的情感载体——或许是雨打窗棂的细碎声响,或许是檐下归人的轻声叹息,或许是内心深处对过往的呢喃追忆,这些“低语”带着江南雨景特有的潮湿感,与“散碎的时光”在诗人的笔下相遇。而“缝合”这一动作,将两者紧密地联结在一起:雨丝如针,时光为布,低语为线,天地间完成一场盛大的“缝补”。这种将抽象与具象缝合的写法,打破了传统诗歌“以景衬情”的单向抒情模式,让“景”与“情”在“缝合”的动作中相互渗透、彼此成就,时光因低语而有了情感温度,低语因时光而有了历史厚度。
“细数挂满水痕的窗格,一痕,一朝夕;直到眼底泛起整座城的雾气”,这几句将诗歌的视角从“天地间的雨”拉回到“窗前的人”,完成了从“宏大叙事”到“微观感知”的转换。窗格是空间的边界,也是时间的刻度——当雨水顺着窗棂滑落,留下一道道水痕,每一道水痕都对应着一段逝去的“朝夕”。诗人“细数”的动作,不是简单的计数,而是对时光的郑重回望:每数一道水痕,就像翻阅一页日记,那些与水痕对应的晨昏往事,便在眼前缓缓浮现。“一痕,一朝夕”的短句分行,节奏变得舒缓而郑重,仿佛诗人在细数时光时,每一个字都带着对岁月的敬畏。而“直到眼底泛起整座城的雾气”,则将个人的情感体验推向了群体的记忆共鸣——当诗人沉浸在对时光的追忆中,眼底的雾气不再是单纯的生理反应,而是内心情感的外化:那些散碎的时光、潮湿的低语,最终汇聚成笼罩整座城市的雾气,将个人的记忆与城市的历史融为一体。这里的“城”既是江南的具体城池,也是所有人心中的“记忆之城”,每一个读者都能在这“雾气”中,看到自己记忆里的那座城、那段时光,诗歌的共情力也由此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诗歌的后半部分,“后来雨停了,天空拿起彩笔,在云层的折痕处,画一道彩虹悬于天际——”,以“雨停”为转折,将诗歌的情感基调从之前的温婉追忆,转向了开阔明朗的释然。如果说前半部分的“雨”是时光的“针”,那么后半部分的“天空”则成了时光的“画师”。“拿起彩笔”的拟人化写法,让天空有了孩童般的天真与创造力,而“云层的折痕处”则是天然的画纸——那些被雨丝缝合过的云层,在雨停后留下了“折痕”,这“折痕”既是雨过天晴的自然痕迹,也是时光缝合后的“针脚”。天空在这“折痕”处画下彩虹,“缝合”的成果以最绚烂的方式呈现:彩虹不再是简单的自然景观,而是时光缝合后“成品”的装饰,是天地对这场“缝补”的认可与赞美。“悬于天际”的彩虹,以其绚烂的色彩和优美的弧线,为之前略显沉静的诗行注入了活力,诗歌的美学风格从“水墨淡彩”转向了“重彩工笔”,形成了鲜明的视觉对比。
最后,“那是时光缝合后,天地轻轻放飞的缎带”一句,为整首诗的意象体系画上了完美的句号。这里的“缎带”是对彩虹的全新诠释——如果说之前的“银丝”是缝合时光的“线”,那么彩虹这“缎带”便是缝合完成后,天地赠予时光的“礼物”。“轻轻放飞”的动作,带着温柔与珍视,仿佛天地也不忍打扰这来之不易的“完整”,只能以最轻柔的方式,将这“缎带”献给时光、献给人间。这个比喻既呼应了前文的“银丝”“缝合”,保持了意象的连贯性,又以“缎带”的华美与轻盈,消解了“时光流逝”的沉重感——那些曾经散碎的时光,经过雨丝的缝合,最终变成了美丽的“缎带”,在天际飘扬,成为永恒的风景。这种对时光的积极解读,诗歌超越了传统怀旧诗的伤感,传递出一种“在流逝中寻找完整,破碎中发现美好”的生命哲思。
从诗歌的形式美学来看,《雨缝》的分行与节奏也极具匠心。全诗没有严格的格律限制,却通过短句与长句的交错,营造出舒缓有致的节奏:开篇“江南雨斜,纺千万银丝,垂落——”的长句,如细雨般绵长;“一痕,一朝夕”的短句,如雨滴般清脆;“后来雨停了,天空拿起彩笔”的中句,如雨后微风般从容。这种节奏的变化,与诗歌的情感变化高度契合,读者在朗读时,能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诗人从追忆到释然的情感流动。而中英文对照版本的呈现,更体现了诗歌的跨文化传播价值。译文精准地保留了原诗的意象体系:“silver threads”对应“银丝”,“sew”对应“缝合”,“satin ribbon”对应“缎带”,既忠实于原文的语义,又兼顾了英文诗歌的韵律美感。例如“Each streak, a day gone by”对应“一痕,一朝夕”,不仅句式结构相似,而且“streak”与“day gone by”的对应,精准传递了“水痕即时光”的隐喻,英文读者也能感受到原诗的意境之美。
再结合诗人冯计英的创作背景来看,《雨缝》的创作绝非偶然。作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多个文学社团的签约作家与顾问,冯计英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这使得《雨缝》现代诗的形式下,依然渗透着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江南雨”“窗格”“彩虹”等意象,都能在古典诗词中找到文化溯源,却又在诗人的笔下被赋予全新的现代解读。同时,作为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鸟虫篆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冯计英对“线条”“纹理”等视觉元素有着敏锐的感知,这也体现在《雨缝》的意象建构中:“银丝”“水痕”“彩虹”“缎带”,都是以“线条”为核心的视觉意象,这些意象相互交织,形成了一幅立体的“雨缝时光图”,诗歌不仅可“读”,更可“观”,实现了文学与视觉艺术的跨界融合。
当代诗歌创作中,许多诗人陷入了“意象堆砌”或“情感空泛”的困境,而《雨缝》却以其清晰的意象体系、真挚的情感表达、深刻的哲思内涵,走出了一条“以小见大、以实写虚”的创作路径。它没有宏大的主题,却以“雨缝时光”这一微小的切入点,触及了人类共通的“时光焦虑”与“记忆情怀”;没有华丽的辞藻,却以精准的意象选择和细腻的情感描摹,每一个字都充满诗意;没有刻意的哲理说教,却以“彩虹缎带”的意象,自然而然地传递出对时光的积极认知。
总而言之,冯计英的《雨缝》是一首兼具古典意境与现代精神的优秀诗作。以“缝合”为核心意象,将雨、时光、低语、彩虹等元素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江南的烟雨朦胧中,完成了对时光的诗性解构与美学重构。这首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诗人精湛的意象建构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更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停下脚步,重新审视那些散碎的时光、平凡的景致——原来,雨不仅能滋润万物,还能缝合时光;原来,那些逝去的日子,早已被天地以最温柔的方式,缝合成了生命中最美的“缎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