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通七星山(大孤山)拜会诗友
作者:高德臣
脚踏七星架彩虹,祥云按落向伊通。
唤来鸿雁传诗简,垒在孤山多一峰。
虹架七星处,诗垒一峰高
——高德臣《伊通七星山(大孤山)拜会诗友》的意境之美
窦 宝
高德臣的《伊通七星山(大孤山)拜会诗友》虽篇幅短小,却以奇幻意象、精准炼字与深厚雅趣,将 “赴约诗友” 这一寻常事写得气象开阔、意韵悠长,堪称微型诗作中的精品。以下从意象、炼字、结构与情感四个维度展开赏析:
一、意象:以 “仙意” 铺展赴约之路
全诗以 “超现实” 的自然意象开篇,打破了 “登山赴会” 的平淡叙事,为 “拜会诗友” 注入文人特有的浪漫气质。
• 首句 “脚踏七星架彩虹”,直接呼应题目中的 “七星山”:“七星” 既指山名,又化实为虚,将登山的脚步与天上星宿相连;“架彩虹” 则以瑰丽的想象,把 “登山” 这一动作升华为 “踏星架虹” 的仙姿 —— 诗人并非普通访客,而是怀着诗意奔赴的 “谪仙”,开篇即奠定豪迈清雅的基调。
• 次句 “祥云按落向伊通” 承接前意,“祥云” 延续了 “彩虹” 的缥缈意境,“按落” 一词极妙:既写云层轻柔沉降的实景,又暗合诗人 “从仙境降落人间、奔赴伊通(七星山所在地)” 的期待,将自然景象与主观心境完美融合。
两句诗以 “星、虹、云” 三个意象串联,构建出一条 “从天而降” 的赴约之路,实则暗喻 “诗友相聚” 是超越凡俗的雅事。
二、炼字:以 “动词” 激活诗意内核
全诗仅 28 字,却因 4 个核心动词的精准使用,让意象 “活” 起来,也让 “拜会诗友” 的主题落地。
诗句 | 核心动词 | 妙处解析 |
脚踏七星架彩虹 | 架 | 化被动为主动,仿佛诗人亲手 “架起” 彩虹为桥,凸显其豪迈的诗者气度。 |
祥云按落向伊通 | 按 | 如手轻按般轻柔,既写云的动态,又藏 “急切中带着珍视” 的赴约心境。 |
唤来鸿雁传诗简 | 传 | 呼应 “鸿雁传书” 的古典意象,将 “带诗稿赴会” 转化为雅事,点明 “诗友” 身份。 |
垒在孤山多一峰 | 垒 / 多 | “垒” 将无形诗稿化为可堆叠的实体,“多” 则让诗意积淀成 “山峰”,升华聚会意义。 |
尤其是 “垒” 字,堪称全诗 “诗眼”:它将诗友们的诗作、唱和与交流,比作可堆积的山石 —— 自然的 “孤山” 因文人的 “诗简” 而 “多一峰”,让自然景观与人文诗意相互成就。
三、结构:从 “赴约” 到 “升华” 的层层递进
全诗四句形成清晰的逻辑链条,从 “行动” 到 “目的”,再到 “意义”,层层深入:
1. 起(赴约之姿):“脚踏七星架彩虹”—— 写出发时的豪迈气象;
2. 承(赴约之路):“祥云按落向伊通”—— 写抵达前的轻柔衔接;
3. 转(赴约之的):“唤来鸿雁传诗简”—— 转入核心事件 “诗友交流”,点题 “诗” 字;
4. 合(赴约之境):“垒在孤山多一峰”—— 将具体的 “传诗简” 升华为 “诗意积淀”,让聚会的意义超越 “相见” 本身。
这种结构让小诗 “形短意长”,从个人赴约的体验,延伸到 “诗歌与山水共生” 的文化思考。
四、情感:藏在 “雅事” 中的文人情怀
全诗无一字直接写 “喜”“乐”,但情感藏在每一处意象里:
• 对 “相聚” 的期待:“架彩虹”“按落祥云” 的急切与珍视;
• 对 “诗友” 的认同:以 “鸿雁传诗简” 定义彼此的关系,凸显文人雅趣;
• 对 “诗意” 的敬畏:将诗稿 “垒成山峰”,视诗歌创作为可与自然山川比肩的价值。
这种情感不直白、不浓烈,却如 “祥云” 般温润绵长,恰是传统文人 “以诗会友” 时最本真的心境。
整体小结
这首诗以 “小篇幅” 承载 “大意境”:借自然之 “仙” 写赴约之 “雅”,以动词之 “活” 显诗意之 “重”,最终落脚于 “山水与诗歌共生” 的文化共鸣。它不仅是一首记游诗,更是一幅文人雅集的缩影 —— 在伊通七星山的实景中,诗人用想象为 “诗友相聚” 镀上了永恒的诗意光辉。
![640 (4) 拷贝]()
![640 (6) 拷贝]()
![640 (2) 拷贝]()
![640 (8) 拷贝]()
![简介好_副本]()
![DSC00003 拷贝2 拷贝_副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