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3——1976
毛泽东
泥瓦诗人
飘香百合
怀念伟人毛泽东
读对联—怀念伟人毛泽东
作者 邴玉君
朗诵 飘香百合
上下五千年沧海桑田,蕴育了中华璀璨的文化。那一篇篇,一首首诗词歌赋,是历史长河中一朵朵浪花。那脍炙人口佳篇大作,千古流传。
对联,是诗词歌赋中之精华,源远流长。它是悬挂、粘贴、镶刻在壁间,立柱上独具特色的经典语言艺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为那一副副千古绝对而歌、而狂。诗中有对,联中有诗,一副佳联藏在诗中。也有的文人墨客为对下联苦思冥想,也有几副千古的绝联至今无人能对出下联。
抗元英雄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代名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民族英雄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我觉得这既为诗又为联。
还有那些名联:杭州灵隐寺,“人生哪有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河南登封法王寺,“退一步天高地阔,让三分心和气平”,还有清.紀晓岚题书斋联:“书是青山常乱叠,灯如红豆最相思”等。一幅幅联对仗公整、平仄协调、内容相关、形式多样。真是一字一经典,一联一故事。都藏着警醒世人的哲理佳句。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人民军队的缔造者、政治家、当代杰出的书法大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政治家诗人伟人毛泽东。在漫长的革命岁月里,戎马倥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吟诗填词,同时写作对联。
伟人毛泽东创作对联恰是革命战争年代。那一副副千古佳联,是生命绽放和革命理想的升华。是一腔热血与革命之火的结晶。是艺术记录和历史风云的情怀,是中国革命的悲壮和艰难的写照,是伟人毛泽东个性文化和美的享受的一种融合。伟人毛泽东无论是诗、词、对联、书法都标志着上下五千年文化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
伟人毛泽东的每一副佳作都堪称天下的绝对。打开尘封的记忆,走进岁月的深处。去品读、去感受,伟人毛泽东的千古绝对。去品读、去感受伟人毛泽东那一副副天下绝对的经典和风采。去品读,去感受伟人毛泽东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他无论是诗词、书法、对联都是伟人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的展示和抒怀。
1910年秋,毛泽东要借在湘乡高等小学同学萧子瞕,正在看的一本书《世界英雄豪杰传》,萧要以对对子交换,萧三:“目旁是贵,瞆眼不会识贵人”,毛泽东:“门内有才,闭门岂能纳才子”。于是有了这幅折字联。1914年,写了一幅立意鲜明,寓意深刻的对联。自勉联:“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嚗十日寒”。其主旨强调一个持之以恒。1918年,一幅游泳联气势宏大,气吞山河,对仗工整,精辟之至。“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其实,人生就是要有一种自信,就是要“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就是在搏击风浪,“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就是要“无限风光在险峰”
1930年12月,蒋介石调集八个师,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一次围剿。12月25日,苏区军民召开歼敌誓师大会,毛泽东特意为大会写了一副对联贴在柱子上:“敌进我退,敌住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最后毛泽东和朱德集中四万人兵力的优势,寻机而战,分别歼灭各有1.4万人的张辉瓒和譚道源。后来毛泽东怀着喜悦的心情写下了《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的诗篇: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住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第二次反围剿红军在毛泽东的带领下,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又取得了反围剿的胜利。伟人毛泽东又挥毫泼墨,写诗吟诵:“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
1934年2月,毛泽东在苏区乌氏垅帮红军家属犁田,休息时和一老者对句,这时一过路私塾先生凑热闹说:“我出一上联给大家对”。他看着一条小溪云:“涓涓细流,岂能作浪?”这时毛泽东看着老俵点烟的大柴杆上的火即生灵感说:“星星火炬,可以燎原。”私塾先生连声说:妙、妙、妙!毛泽东的对联有针对性,相当自信、自豪。
1934年2月,毛泽东在金沙坝帮助老俵犁地,有一位老者就云雾缭绕的沙洲山峰引出上联,“雾锁高山,那个尖峰可出?”请毛泽东对答,毛泽东以田间迎风飘舞的红旗对出下联,“火烧原野,这杆红旗可行!”真是名行副动,一一对应。
1934年12月,长征路上,同时患病的毛泽东和王稼祥、张闻天一路同行,三个人就是在担架上,对红军生死攸关的重大问题,逐步形成了共识,为后来在遵义会议上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打下了基础。相传血战湘江之后的一天下午,三个人躺在担架上的途中,在一个山头上休息。突然来了一位白胡子老者,对王和张说,我看你们都戴着眼镜都是读书人,我给你们出幅对联咋样?王稼祥说:我们是读书人,不知道老人家要出什么样的对联?老者出上联:天当棋盘星作子,谁敢对奕?”,王稼祥听的很认真,但是听了很茫然,一时答不上来。说:我们答不上来,但我们的老毛,特有文学功底,去小解了,等他回来给您对一下。一会毛泽东回来了,王稼祥说:老毛刚才有一位老者给我们出了对联,我们古文功底不好,一时想不出来,请你对一下。毛泽东说:什么对联连你们都对不上来,说说看。王稼祥把刚才的对联说了一遍,毛泽东思忖片刻,随口吟来:“说,这个好办下联可以对作:地做琵琶路为弦,我来弹琴!”试问。谁读到这气吞山河,王者风范,有领袖胸怀博大的楹联,哪个还敢不钦佩那?这是一副千古绝对,每每读这副对联,我就仿佛看到伟人毛泽东站在高山之巅,站在黄河岸边,在井冈山、延水河畔、在西柏坡,挥动扭转乾坤的大手,指挥千军万马,率领雄师百万,为天下的百姓打江山,打出了一个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
毛泽东的对联佳作还有:“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赠叶剑英: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赠DXP:柔中寓刚,绵里藏针”“挽冯玉祥:置身民主,功在国家,”“八百里洞庭重入眼,五千年历史再回头。”“挽母联:春风南岸留晖远,秋雨韶山洒泪乡。”伟人毛泽东一生有无数楹联佳作,不胜枚举。一副联在毛泽东的笔下,就大气徬薄,寓意深刻,柔情一腔,回味无穷,写尽伟人无穷智慧和无限情怀。
在伟人毛泽东的菊香书屋里,悬挂着一副他一生最喜欢,带进中南海直到去世也不曾取下的对联:“万里风云三千剑,一庭花草半床书”。万里风云三千剑一句,反映了伟人叱咤风云的革命生涯,都尽在伟人的诗中:“十万工农下吉安”“横扫千军如卷席”“万马战犹酣“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
一庭花草半床书,菊香书屋一庭花草,伟人的卧室真的半床书,看书随手拈来。伟人毛泽东一生激扬文字,指点江山。“问沧茫大地谁主沉浮?”“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读诗怀念伟人毛泽东,读联怀念伟人毛泽东。一首诗,一副联都是一段历史的永恒,都是一段岁月记忆,都是一种家国情怀,都是一种革命的浪漫主义,都永远刻在华夏上下五千年文化历史长河中,都永远闪耀着夺目的光芒,不管现在和将来,都永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读联有感,拙笔成诗。缅怀在心,思续万千。将这首韵不精仄不平的七侓小诗呈现在诗友和
读者面前,共同缅怀伟人毛泽东。
七侓•读联感怀
读联怀念毛泽东,
一字一句浩气成。
超越古风惊天地,
联藏浪漫见柔情。
哲理寓意独创新,
千古流传任说评。
洞开世界一扇窗,
壮我情怀唱大风。
主编简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