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二首诗歌里面的“三重丝路”
——党端婧《丝路吟唱》组诗评析
评论员:陈东林
王芳闻主席创立丝绸之路国际诗人联合会之后,党端婧成为这个诗人团体中的重要成员。她的《丝路吟唱》组诗十二首,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现代性的诗意表达,突破了传统丝绸之路书写的地理叙事框架,构建了“生态丝路”、“文化丝路”与“革命丝路”三重文化理念相互交织的立体图景。这十二首诗歌不仅是诗人个人艺术成就的集中展现,更是时代精神在诗歌领域内的重要回声。
一、“生态丝路”:朱鹮与胡杨的生命张力
在《秦岭仙羽》中,党端婧以“一片纯洁羽毛”开篇,将朱鹮这一珍稀物种诗意化为“天外来客”,进而引申为对“古典美”的追寻。诗中“从青铜移步宣纸”的意象,巧妙地完成了从古代文明到现代生态保护的意识跨越:
“朱鹮,罕见的两个汉字
把石头的肌肤切开
把山涧的声线拉高”
——《秦岭仙羽》
这种将生态意识融入文化符号的写法,超越了单纯的环保主题,使朱鹮成为连接自然与人文的媒介。同样展现生态关怀的是《丝路春光》中“千年不朽的胡杨”意象,诗人写道:“绿了千年的胡杨/沙漠不再荒凉”。胡杨林作为丝绸之路上的生态屏障,被赋予了生命韧性的象征意义,体现了党端婧作为当代诗人对生态文明的深刻思考。
在《迎春花》中,诗人以“崖畔阴冷,谷风料峭”开篇,描绘了迎春花在寒风中绽放的顽强生命力。这种对自然生命的礼赞,与其“生态丝路”的理念一脉相承,共同构成了她对自然万物的深切关怀。
二、“文化丝路”:汉赋唐诗的基因渗透
党端婧对“文化丝路”的构建体现在对传统文化基因的深度解码上。《张骞出使西域》采用七言古体形式,以“奉帝命率领百人使西域/出京都风雨兼程赴征途”的简练笔法,重现了丝绸之路开辟的历史场景。诗人不仅叙史,更重在文化精神的传达,《张骞出使西域》写道:“凿空通途往西输送丝绸,异域诚服珍物朝贡天都,输出繁荣文明辉耀西天。”
在《拜谒司马迁》则展现了诗人对文化传承的深刻理解。诗中“时间何其厚重/但一束光透足矣”的哲理思考,既是对司马迁历史贡献的礼赞,也是对文化传承机制的形象诠释。诗人以“沉浮在浩瀚史河/凝练出一世正义”的评价,精准把握了司马迁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
在《终南山》中,党端婧将秦岭喻为“一册孤本古籍”,通过“公王岭的猿人/滋水河的陶罐”等意象,实现了中华文明基因的考古式挖掘。而《我在长安等你》则以现代邀约的形式,将汉赋唐诗、秦砖汉瓦、晨钟暮鼓等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当代城市图景,完成了古今文化的有机对接。
三、“革命丝路”:延安精神与一带一路的对话
党端婧作为中共党员和高级政工师,在诗歌中构建了一条连接革命传统与当代实践的“革命丝路”。《瞻仰延安》一诗中,诗人以“驱车黄土高原/几度与青山擦肩”的亲身经历为切入点,表达了对延安精神的崇敬:“延安,革命的圣地;延安,新中国的摇篮;红色基因的根脉,今日盛世的风帆。”
这种将革命圣地与当代盛世相连接的写法,体现了延安精神在新时代的延续性。《望南天》则以“红船”为核心意象,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诗人用“一轮旭日喷薄海上/一只红船辉映河山”的壮丽意象,将革命传统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相联系,获得了2024年金石之声诗歌竞赛一等奖。
在《丝路春光》中,党端婧巧妙地将“一带一路”倡议与古代丝绸之路相衔接:“一个声音圆了这古老的梦想/倡议一带一路/声震四面八方”。诗中“驼铃变成了汽笛”的意象转换,既体现了从古代到现代的交通工具变迁,更象征着从传统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的精神升华。
四、“三重丝路”的交融与升华
党端婧的《丝路吟唱》十二首诗歌之所以杰出,在于她成功地将这“三重丝路”理念有机融合,创造了多声部的诗歌交响曲。
在《秦川秋》(获“华夏文豪杯”当代名家荣誉百强榜散曲组冠军)中,诗人既描绘了“浩荡黄河水,苍莽终南山”的自然景观,又展现了“稻铺锦,苞擎玉,柿飘欢”的丰收景象,最后升华到“有粮人心安,砥砺逐梦圆”的家国情怀。这种将生态景观、农耕文明和时代精神相融合的写法,正是“三重丝路”理念的完美体现。
《梦回大唐》则通过“站在古遗址唐城墙之上”的穿越式叙事,连接了古代丝绸之路的“驼铃叮叮当当”与当代西安的“车水马龙”,实现了文化丝路与当代实践的对话。
由此可见:党端婧作为一位成就卓著的诗人,《丝路吟唱》组诗十二首代表了丝绸之路国际诗人联合会近年以来重要的创作实绩。通过构建“生态丝路”、“文化丝路”和“革命丝路”三重理念,她不仅丰富了丝绸之路的文学表现,也为当代诗歌如何表现时代精神提供了成功范例。最后,有必要指出:“三重丝路”的构建,也许不是作者党端婧刻意而为之的,更可能是党端婧浑然天成、无意识的偶合,但这恰恰说明:丝绸之路国际诗人联合会的文化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如同一颗大树的根系,在无形之中四处伸展,不经意间忽然长出了非同寻常的新枝桠,收获了一种意外的成果。
【作者简介】:

陈东林:学者、诗人、教授、评论家,大雷霆诗歌流派创始人,中国工信部高级职称原资深评委,红学批评家,唐宋诗词专家,唐诗之路国际诗歌学会副主席,丝路文化院副院长,江苏省南社研究会副会长。出版著作十部,发表学术论文八十多篇。获得首届国际王维诗歌节金奖、国际华文诗歌大赛金奖、丝绸之路国际诗歌节“金驼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