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冯计英
戎衣衔命急,踏夜渡寒江。
冰甲凝忠魄,云峰铸铁梁。
清川歼寇垒,长津裂霜苍。
金城摧顽阵,板门昭曙光。
魂归七十载,旌旗护梓桑。
山河今愈秀,犹漫血花香。
2025年9月17日于上海挹露轩
Iron and Blood: Remembering the War to Resist U.S. Aggression and Aid Korea
By Feng Jiying
At Yilu Xuan, Shanghai, September 17, 2025
In military robes, they answer the urgent call,
Crossing the cold river under the night’s dark veil.
Ice-clad armor holds their loyal souls fast,
Cloud-capped peaks forge beams of iron, strong and steadfast.
At Qingchuan, enemy strongholds are crushed and swept,
At Changjin, frost-cloaked skies are split with valiant might.
At Jincheng, stubborn lines of foes are broken and swept,
At Panmunjom, the dawn of hope begins to light.
Seventy years have passed since their souls returned home,
Banners stand guard over the homeland they defended.
Today, the mountains and rivers grow more beautiful still,
Yet the fragrance of blood-stained flowers lingers still.
🌹🌹 作家简介🌹🌹
冯计英,笔名:御风,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鸟虫篆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云天文学社、中国华语精品文学作家学会签约作家、诗人,一枝红莲文学诗社总顾问,一枝红莲文学诗社签约作家诗人,世界作家澜韵府诗社总监审、签约作家诗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黑龙江省诗词协会会员,伊春市诗词学会会员,上海武夷源文学社会员。
🌷🌷Author Profile🌷🌷
Feng Jiying, pen - name: Yufeng, is a member of the China Democratic League. He is a researcher at the Bird-and-Insect Script Art Research Institute of the Art Development Center of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He is a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China Yuntian Literature Society and the China Chinese Boutique Literature Writers Society, the general consultant of the Red Lotus Literature Poetry Society, a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Red Lotus Literature Poetry Society, the director - censor and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World Writers Lanyunfu Poetry Society. He is also a member of the Chinese Poetry Society, a member of the Heilongjiang Poetry Association, a member of the Yichun Poetry Society, and a member of the Shanghai Wuyiyuan Literature Society.
点评词
铁骨熔诗凝血脉,山河入韵敬忠魂——冯计英《铁血山河·记抗美援朝》史诗品格解构
点评词作者/柴永红
七十年的风拂过鸭绿江的浪,长津湖的冰岁月里渐融成记忆的霜,总有一种力量能穿透时光的厚壁,沉睡的英雄故事文字中重燃光芒。冯计英先生的《铁血山河·记抗美援朝》,绝非寻常的咏史之作,是一柄以诗为锋的精神长剑,劈开历史的烟尘;是一轴以血为墨的山河长卷,铺展民族的脊梁。五言十句的凝练篇幅里,诗人将抗美援朝的烽火岁月、英烈忠魂与今日山河的锦绣荣光熔铸一体,既见金戈铁马的磅礴气势,更藏叩击心灵的情感重量,为新时代的读者搭建起一座通往历史深处的精神桥梁,那段用生命写就的史诗,诗行间永远激荡回响。
一、意象锻造:刚硬笔墨筑就英雄群像的精神丰碑
诗歌的灵魂在于意象,而这首诗的意象建构,堪称“以物喻魂”的典范。诗人摒弃了对战争场景的琐碎描摹,转而用极具张力的具象符号,将志愿军将士的精神品格刻进文字肌理。开篇“戎衣衔命急,踏夜渡寒江”,仅十字便勾勒出一幅紧急出征的动态画面——“戎衣”是使命的象征,染着硝烟的底色;“寒江”是环境的隐喻,藏着未知的凶险;“急”字如战鼓催征,将国家危难之际的紧迫感、将士们挺身而出的使命感瞬间拉满,无需过多铺陈,一群身着戎装、星夜渡江的英雄群像已在读者眼前立起。
若说开篇是英雄出征的“速写”,那么“冰甲凝忠魄,云峰铸铁梁”便是英雄精神的“工笔”。“冰甲”二字,精准指向长津湖战役的极寒绝境——零下四十摄氏度的酷寒中,志愿军战士的棉衣结满冰霜,甚至有人冻成永远保持战斗姿态的“冰雕”。诗人笔下的“冰甲”,早已超越了衣物的物理属性,成了英雄们意志的外化、忠诚的凝结,“凝忠魄”三字,将冰冷的霜雪与滚烫的忠魂相连,有形的“冰甲”承载起无形的精神,瞬间让英雄形象有了温度与深度。而“云峰铸铁梁”更是神来之笔,将高耸的云峰化为“铁梁”,既是对志愿军战士如山峰般挺拔、如钢铁般坚毅的赞美,更暗喻他们用血肉之躯撑起国家安宁、民族尊严的“脊梁”,意象雄浑,意蕴深远,将英雄精神与山河大地融为一体,尽显大气磅礴。
二、史笔叙事:关键节点串联抗美援朝的壮阔史诗
抗美援朝战争历时两年零九个月,战役无数,事迹万千,如何在短短四十个字里展现其壮阔历程?冯计英先生给出了“以点带面、以史入诗”的精妙答案。诗歌的中间四句“清川歼寇垒,长津裂霜苍。金城摧顽阵,板门昭曙光”,以四个标志性的历史节点为纲,串联起战争从战略反攻到最终胜利的关键进程,堪称一部浓缩的“诗化战史”。
“清川歼寇垒”聚焦清川江战役——这场战役中,志愿军重创美军“王牌”部队,彻底粉碎了美军圣诞节前结束战争的幻想,是扭转朝鲜战局的关键一战。诗人用“歼寇垒”三字,既概括了战役的辉煌战果,又饱含对侵略者的蔑视、对英雄的崇敬,寥寥数字,尽显战役的激烈与胜利的来之不易。“长津裂霜苍”则直击长津湖战役的核心——在极寒环境下,志愿军凭借钢铁意志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裂霜苍”三字极具画面感:凛冽的霜气笼罩天地,却被战士们的勇气与斗志冲破,既写出了战场环境的严酷,更凸显了英雄们“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无畏气概,让读者仿佛能看到霜雪纷飞中,战士们冲锋的身影穿透寒雾,直抵人心。
“金城摧顽阵”指向金城战役——这是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一场大规模战役,志愿军一举突破敌军防线,迫使美方加速签订停战协定,为战争胜利画上圆满句号。“摧顽阵”中的“顽”字,点出敌军防线的坚固、抵抗的顽强,而“摧”字则尽显志愿军势如破竹的气势与雷霆万钧的力量,将战役的决定性意义展现得淋漓尽致。最后“板门昭曙光”落笔于板门店停战谈判——当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署,意味着战争的阴霾散去,和平的曙光降临。“昭曙光”三字,既是对战争胜利的写实,更象征着民族独立、国家尊严的“曙光”,为这段壮阔史诗写下光明的结尾。四句诗,四个关键战役,从歼敌到破阵,从激战到和平,逻辑清晰,层次分明,不懂历史细节的读者能快速把握战争脉络,也让熟悉历史的读者在诗行间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尽显诗人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与艺术剪裁的匠心。
三、情感升华:时空对话书写英雄精神的当代传承
好的咏史之作,不仅要“记史”,更要“传情”;不仅要缅怀过去,更要联结当下。这首诗的尾联“魂归七十载,旌旗护梓桑。山河今愈秀,犹漫血花香”,便完成了从历史缅怀到精神传承的情感升华,时空对话中,英雄精神跨越七十载,与今日中国共振。
“魂归七十载”,一句轻叩时光的话,却藏着沉甸甸的思念。七十年,足以让青丝变成白发,战场的硝烟散尽,但英雄的魂魄从未远去——他们或许化作了烈士陵园里的青松,或许融入了家乡的山川草木,“魂归”二字,既是对英烈的告慰,也暗含着后人从未忘记的深情。而“旌旗护梓桑”,则将这份思念转化为具体的精神守护:“旌旗”是英雄精神的象征,飘扬在祖国的大地上,守护着“梓桑”(即家乡、祖国),读者感受到,英雄虽逝,但他们用生命捍卫的家国,始终在他们的精神庇护下安宁祥和,这种“守护”的意象,英雄与家国的联系更加紧密,情感也更显厚重。
最妙的是“山河今愈秀,犹漫血花香”两句,诗人将目光从历史拉回当下,用今日“愈秀”的山河,与英雄牺牲的“血花”形成强烈而动人的呼应。“山河愈秀”是对新时代中国发展成就的写实——如今的中国,国泰民安,山河锦绣,这正是英雄们当年为之奋斗的目标;而“犹漫血花香”,则是对英雄牺牲意义的升华:“血花”既是战场牺牲的惨烈印记,更是英雄精神滋养下的“精神之花”,“漫”在山河间,意味着英雄精神早已融入祖国的每一寸土地,成为滋养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的精神养分。今日的锦绣山河,是对英雄最好的告慰;而英雄的“血花香”,则是今日山河最美的底色。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对话,诗歌的立意从单纯的缅怀,上升到对英雄精神当代传承的赞颂,读者在感受今日幸福生活的同时,更懂得铭记历史、致敬英雄,情感真挚,余味悠长。
四、译诗品鉴:精准韵律传递原诗的史诗气韵
一首优秀的双语诗作,译诗的质量至关重要。这首《铁血山河·记抗美援朝》的英译本,保留原诗意境、韵律的基础上,精准传递了诗歌的精神内核,实现了“形神兼备”的翻译效果,中国的英雄史诗能被世界读者读懂、共鸣。
译诗在意象传递上极为精准。如“冰甲凝忠魄”译为“Ice-clad armor holds their loyal souls fast”,“Ice-clad armor”(冰覆的铠甲)准确对应“冰甲”,既保留了衣物的物理特征,又暗含了极寒的环境;“holds fast”(紧紧握住)则生动传递了“凝”的意味,将“忠魂”与“冰甲”的联系具象化,英语读者也能感受到英雄意志与酷寒环境的对抗,以及忠魂不灭的精神力量。再如“长津裂霜苍”译为“At Changjin, frost-cloaked skies are split with valiant might”,“frost-cloaked skies”(霜覆盖的天空)对应“霜苍”,描绘出长津湖战役的极寒氛围;“split with valiant might”(用英勇的力量冲破)则将“裂”的动态与“英勇”的精神结合,精准还原了原诗中战士们冲破霜雪、奋勇杀敌的画面,气韵丝毫不减。
韵律节奏上,译诗也力求贴合原诗的五言韵律感。原诗为五言绝句的扩展,句式整齐,节奏明快,如战鼓铿锵;译诗采用四行一节的结构,每行字数相近,且注重押韵(如第一节“call/veil”“fast/steadfast”,第二节“swept/might/swept/light”),形成了流畅的韵律感,读来朗朗上口,既保留了原诗的节奏感,又符合英语诗歌的表达习惯。如“戎衣衔命急,踏夜渡寒江”译为“In military robes, they answer the urgent call, Crossing the cold river under the night’s dark veil”,“call”与“veil”押韵,“urgent”“cold”等词则传递了原诗的紧迫感与环境的严酷,让译诗既有韵律之美,又不失原诗的情感张力。
更难得的是,译诗准确把握了原诗的“史诗气质”。如“板门昭曙光”译为“At Panmunjom, the dawn of hope begins to light”,“dawn of hope”(希望的黎明)不仅对应“曙光”,更突出了停战带来的和平意义,将“昭”的“照亮”之意转化为“begins to light”(开始点亮),既有动态感,又暗含着和平来之不易、光明终将到来的信念,与原诗的大气格局一脉相承。这种“既忠于原文,又兼顾目标语言审美”的翻译,让这首中国的英雄史诗突破了语言的界限,得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传递抗美援朝精神,彰显中华文化的精神力量。
五、诗人底蕴:多元身份赋能诗作的精神厚度
一首好诗的诞生,离不开诗人自身的学识、阅历与情怀。冯计英先生兼具“研究员”“签约作家”“诗词学会会员”等多重身份,这种多元的文化积淀,为《铁血山河·记抗美援朝》注入了独特的精神厚度,诗歌既有学者的严谨、文人的深情,更有诗人的才情。
作为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鸟虫篆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冯计英先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鸟虫篆作为中国古老的文字形式,本身就承载着民族的文化基因与精神密码,这种对“传统”的深耕,他在创作中更能把握民族精神的内核——抗美援朝精神本质上是中华民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传统精神的当代延续,诗人正是以传统文化为根基,将这种精神融入诗行,“冰甲”“铁梁”“旌旗”等意象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文化的认同感,唤起读者对民族精神的共鸣。
而作为多家文学社团的签约作家、总顾问、总监审,冯计英先生有着丰富的创作经验与深厚的文字功底。他深知如何用最凝练的语言传递最丰富的情感,如何用最精准的意象展现最壮阔的场景。《铁血山河·记抗美援朝》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没有空洞的情感抒发,每一个字、每一句诗都经过精心打磨——“急”“凝”“裂”“摧”等动词的精准运用,诗歌充满动态感与力量感;“寒江”“霜苍”“曙光”“血花”等意象的巧妙组合,历史场景与情感表达完美融合。这种“炼字炼意”的功夫,正是长期文学创作积累的结果,诗歌在短小的篇幅里爆发出巨大的情感能量。
更重要的是,冯计英先生的多重身份背后,是他对家国的深情与对英雄的崇敬。无论是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的身份,还是民主同盟盟员的责任,都让他始终怀揣着“为时代立传、为英雄塑像”的情怀。这种情怀不是刻意的拔高,而是融入文字的自然流露——从“戎衣衔命急”的紧迫感,到“犹漫血花香”的欣慰感,诗人的情感始终与英雄、与家国同频共振,正是这份真挚的情怀,诗歌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读者在诗行间不仅看到历史的壮阔,更感受到一份沉甸甸的家国责任。
结语:以诗为炬,英雄精神永远照亮山河
七十年前,志愿军将士用生命在朝鲜战场上写下了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七十年后,冯计英先生用《铁血山河·记抗美援朝》将这部史诗凝练成一首荡气回肠的诗篇。这首诗,是对英雄的致敬——沉睡的英烈在诗行间“复活”,他们的忠魂永远守护着这片他们用生命捍卫的土地;是对历史的铭记——以诗为笔,将抗美援朝的关键瞬间刻进民族的记忆,提醒我们“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更是对未来的期许——英雄精神跨越时空,成为激励新时代中国人奋勇前行的精神动力,我们懂得:今日的山河锦绣,是英雄用鲜血浇灌的成果;未来的民族复兴,更需要我们传承英雄精神,续写新的史诗。
“山河今愈秀,犹漫血花香”,这不仅是诗的结尾,更是英雄精神与时代发展的永恒对话。当我们读起这首诗,眼前会浮现出鸭绿江畔的烽火、长津湖上的冰雕、板门店的曙光;心中会涌起对英雄的崇敬、对家国的热爱、对未来的信心。冯计英先生用这首诗告诉我们:英雄从未远去,他们的精神早已融入山河大地,化作滋养民族成长的养分;而诗歌,就是传递这份精神的火炬,岁月的长河中永远燃烧,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铁血铸就的山河,永远锦绣,永远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