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闻荣获第十五届意大利圭多.戈扎诺.梅莱托奖
第十五届圭多•戈扎诺·梅莱托奖( PREMIO IL MELETO DI GUIDO GOZZANO POETRY CONTEST)是意大利每年一度的国际诗歌奖, 由意大利“形象与诗歌”文化艺术运动、意大利都灵市政府及意大利圭多•戈扎诺文化协会共同主办。 本年度的竞赛6月10日截稿, 历时4个月, 经评委数轮票决,已于9月13日在都灵揭晓,并于当天下午在都灵阿列耶(Agliè)富丽堂皇的吉多·戈扎诺别墅(Villa di Guido Gozzano)举行。

该奖项始于2011年,由莉莉塔·孔列里(Lilita Conrieri)创立。与往年一样,身着古装的文学团体在梅莱托花园中游行,并在新艺术风格紫藤环绕的阳台上亮相。
劳拉·迪·穆罗(Laura Di Muro)和她的“水井之王”(Principi Dal Pozzo Della Cisterna)协会是此次典礼的颁奖嘉宾。

虔诚剧院(Compagnia del Teatro Instabile delle gambe sotto il tavolo)演员们以戏剧表演,向已故的伟大诗人圭多·戈扎诺致敬。
随后,意大利作家和学校,及海外作家的颁奖典礼正式举行。
在本年度的诗歌奖大赛中,外国参赛选手分别来自中国、印度、新西兰、北马其顿、阿曼、波兰、塞尔维亚、美国、越南、等32个国家。 中国诗人当代著名丝路行吟诗人王芳闻在赛事中以意像诗《飞过白令海峡的甲骨》赢得了第十五届意大利圭多.戈扎诺.梅莱托诗歌奖。
奎多·戈扎诺国际诗歌奖,截至去年已成功举办了14届。该奖项是意大利最重要、最负盛名的文学竞赛之一。它每年吸引数千名作家提交作品参赛,参赛诗人来自世界各地,如2024年就有来自33个国家的实力诗人参赛。多年来,该奖项已成为最受期待和令人垂涎的国家和国际奖项之一,在推动国际诗歌交流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获奖作品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国际诗歌的创作水平和发展趋势。
附:《飞过白令海峡的甲骨》
飞过白令海峡的甲骨
王芳闻
是谁?带着你飞过了白令海峡
隔着3300年,在南美州的丛林,凝望着我
那带有火焰光泽的甲骨
和殷墟泥土的芳香
象一个帆影,远到我的远古的祖先
我手提一盏月亮,在夜晚辩认
那龟裂的箭纹,穿过裹着兽皮远祖的手掌
在时光里刻下金钩银划
一堆冓火,映着黄皮肤的笑容
一只金龟在树枝的烈焰中,完成了神启的涅槃
把箭形的裂纹
照耀成了千年的光镞
一声声马嘶,象是你背着白羽翎的飞奔
拒绝温室里的花花草草
亚马逊热带雨林
闪过白色的雷电
一声声欢呼,抛下许多石锚
稳稳咬住亚马逊河
你不浪遏飞舟
谁能渡过白令海峡?
南美洲的甲骨文字啊
想念殷墟的圣火
依然在为地球生灵穿针引线
依然把地平线,抬上高高的云端
《一片甲骨,串起世界的两极文明》
评论员:陈东林
相距两万公里,隔着三千三百年,一片神奇的甲骨,居然能够把世界两极的文明串连起来,这种超乎想象的文化意象,只有在王芳闻的诗歌里,才能够精彩演绎出来。她的《飞过白令海峡的甲骨》,最近斩获了意大利著名的“圭多·戈扎多”诗歌奖,名至实归,可歌可贺!
诗歌以“是谁?带着你飞过了白令海峡”的叩问开篇,将甲骨从殷商殷墟送至南美丛林,让相隔万里的时空在诗行间折叠。当诗人在异域丛林与这片带着“火焰光泽”和“殷墟泥土芳香”的甲骨相望,那份惊叹与神奇便顺着文字流淌——这不是简单的器物相遇,而是东方文明与美洲文明跨越时空的对视。甲骨上“龟裂的箭纹”,曾被“裹着兽皮的远祖”握在掌心,那些“金钩银划”里藏着的,是人类早期对世界的记录与敬畏,而这份敬畏,竟与南美丛林中可能存在的远古文明密码遥相呼应:就像玛雅文明对星象的观测与殷商甲骨文里的天文卜辞,虽相隔山海,却同是人类试图读懂天地的初心。
诗人用“一堆篝火”“一只金龟”的意象,勾连起两地文明更深层的共通性。殷商先民以龟甲占卜、以篝火传递文明火种,火焰中“金龟完成神启的涅槃”,将裂纹化作“千年的光镞”,这是东方文明对“神意”与“传承”的注解;而在南美大陆,印第安部落也曾围着篝火起舞,以动物图腾传递部落记忆,火塘边的吟唱与甲骨上的刻痕,本质上都是人类用仪式与符号锚定自身存在的方式。甲骨“背着白羽翎飞奔”,拒绝“温室里的花花草草”,在亚马逊雨林“闪过白色的雷电”,这动态的描写不仅赋予甲骨生命力,更暗喻文明的传播并非温室中的娇弱生长,而是如雷电般冲破地理阻隔的坚韧力量——它不是孤立的文化碎片,而是带着人类共同基因的“信使”,在白令海峡的风雪与亚马逊河的涛声中,刻下文明交融的轨迹。
“抛下许多石锚,稳稳咬住亚马逊河”,这句诗让甲骨成为文明的锚点,仿佛三千年前的殷商先民,早已用文化的“石锚”,与南美大陆的远古文明完成了一次无声的对话。诗中“南美洲的甲骨文字啊,想念殷墟的圣火”一句,更是将这份联系推向极致:这里的“甲骨文字”或许并非实指,而是诗人对文明共通符号的隐喻——就像殷商甲骨文里的“日”“月”,与南美岩画中的太阳图腾,都是人类对自然最本真的描摹。甲骨不再是冰冷的文物,而是“为地球生灵穿针引线”的使者,它让殷墟的圣火与南美丛林的烟火相融,让东方的文字与美洲的文明符号在精神层面共鸣。
这种共鸣,恰恰印证了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文明,虽有地域与形态的差异,本质上却都是人类对生命、自然与时空的思考,都是用符号与仪式记录生存的智慧。王芳闻以一片甲骨为绳,一头系着三千三百年前的殷商文明,一头拴着南美大陆的古老回响。她笔下的甲骨,不仅贯通了古今,更打破了文明的地域壁垒,让世界两极的文明在诗中相拥,最终“把地平线抬上高高的云端”——这既是对文明共通性的礼赞,也是对人类文化同源的深情叩问:当我们在异域他乡遇见“熟悉”的文明痕迹,其实是遇见了另一个时空里,与我们共享着同一份生命感知的“人类祖先”。
【陈东林:学者、诗人、文学评论家,唐诗之路国际诗歌学会副主席,丝路文化院副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