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叙事史诗《七绝·天下为局弈无赢——〈三国演义〉欣赏(三百九十六)》
作者:张志江(北京)

三百九十六
后出师表(八)
丹心一片如云聚,
碧血千秋似絮飞。
北伐方能恢帝业,
中兴始可慑天威。

注:诸葛亮在《后出师表》(八)中,对反对北伐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第五点疑惑:当前军队是数十年集结的四方精锐,并非一州所能拥有。若再拖延数年,兵力将损耗三分之二。届时将无足够力量对抗敌人,以此强调及时北伐的必要性;首句形容兵力乃四方所聚。

这首七绝紧扣诸葛亮《后出师表》的核心内容,以凝练的笔墨兼具“史意”与“诗意”,将历史文本的忧虑与人物的忠诚具象化,鉴赏可从三方面展开:
1. 意象凝练:以“物”载情,暗合史事
首联“丹心一片如云聚,碧血千秋似絮飞”是全诗的意象核心。“丹心”“碧血”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象征“忠君报国”的经典符号,既呼应注中“兵力乃四方所聚”的史实——将“四方精锐”比作“云聚”,凸显兵力集结的规模;又以“絮飞”喻“碧血千秋”,暗写诸葛亮对北伐风险的忧虑,暗含“若不及时北伐,精锐损耗则忠志难酬”的隐忧,让历史的理性分析有了情感温度。

2. 主题鲜明:直承《后出师表》,强化战略主张
尾联“北伐方能恢帝业,中兴始可慑天威”直接呼应《后出师表》第五点疑惑的核心逻辑。诗句以“方能”“始可”的递进关系,明确诸葛亮“及时北伐”的战略必要性:不仅是为“恢帝业”(恢复汉室),更是为“慑天威”(树立蜀汉威望),与注中“强调及时北伐的必要性”形成精准呼应,将历史文本的论辩转化为诗句的坚定主张,简洁有力。

3. 结构精巧:诗注互补,史诗融合
全诗以“景语”(首联)起,以“理语”(尾联)收,起承转合清晰。而“注”的内容则成为诗与史的桥梁——既解释了首联“云聚”的史实背景(四方精锐集结),又点明了尾联主张的源头(《后出师表》的第五点疑惑),让读者能瞬间理解诗句背后的历史语境,实现“以诗释史、以史衬诗”的效果。



叙事史诗《七绝·天下为局弈无赢——〈三国演义〉欣赏(二十一)》
作者:张志江(北京)

二十一
重权在握(押质韵)
迎銮献帝莅中原,
傍辇称臣临少室。
自古徽音振落时,
人间盛事腾飞日。

注:“中原”,喻河南许昌;“少室”,嵩岳之别峰。喻人杰地灵;“徽音”,佳音;曹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击败李傕、郭汜后,迎献帝于许昌,自此掌握朝廷重权。

张志江,字乐天,号观潮散人。北京八大处。
偶有小作散见于相关载体。其【叙事史诗《七绝·天下为局弈无赢——〈三国演义〉欣赏》系列作品】等,被优选进《今日头条》、《百度》等数十家网络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