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冯计英
漫天飞舞降昆仑,似絮因风掩竹门。
万木萧疏藏鹤影,千山素裹没鸿痕。
孤城暮角凝冰魄,绝塞寒雕动玉魂。
莫道北风催雁急,琼瑶万树焕乾坤。
2025年9月17日于上海
Snow Flying Over the Kunlun Mountains
By Feng Jiying
Snowflakes dance all over the sky and fall on Kunlun;
Like catkins, they're blown by the wind to cover bamboo doors.
Bare trees hide the crane's shadow;
Thousands of mountains, wrapped in white, erase the wild goose's trace.
The evening bugle from the lonely city congeals the icy soul;
The cold eagle over the remote frontier stirs the jade-like spirit.
Don't say the north wind hurries the wild geese away;
Ten thousand trees clad in jade radiate splendor across heaven and earth.
Written in Shanghai on September 17, 2025
🌹🌹 作家简介🌹🌹
冯计英,笔名:御风,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鸟虫篆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云天文学社、中国华语精品文学作家学会签约作家、诗人,一枝红莲文学诗社总顾问,一枝红莲文学诗社签约作家诗人,世界作家澜韵府诗社总监审、签约作家诗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黑龙江省诗词协会会员,伊春市诗词学会会员,上海武夷源文学社会员。
🌷🌷Author Profile🌷🌷
Feng Jiying, pen - name: Yufeng, is a member of the China Democratic League. He is a researcher at the Bird-and-Insect Script Art Research Institute of the Art Development Center of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He is a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China Yuntian Literature Society and the China Chinese Boutique Literature Writers Society, the general consultant of the Red Lotus Literature Poetry Society, a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Red Lotus Literature Poetry Society, the director - censor and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World Writers Lanyunfu Poetry Society. He is also a member of the Chinese Poetry Society, a member of the Heilongjiang Poetry Association, a member of the Yichun Poetry Society, and a member of the Shanghai Wuyiyuan Literature Society.
点评词
《昆仑飞雪》:雪落昆仑处,诗成天地间
点评词作者/柴永红
第一缕晨光尚未穿透上海的薄雾,冯计英的笔尖已在江南的书案上,掀起了一场席卷昆仑的风雪。这不是地理的错位,而是一场跨越三千里的精神对话 —— 以沪上的温润为砚,研昆仑的冰雪为墨,平仄的格律中,铺展一幅足以震撼古今的雪域长卷。《昆仑飞雪》的诞生,从来不是简单的咏景之作,是诗人用灵魂丈量天地的足迹,是华夏文脉在冰雪中淬炼出的精魂,更是一场让山河为之低首的文字盛宴。
一、开篇破局:以雪为刃,劈开天地混沌
“漫天飞舞降昆仑”,七个字如惊雷乍响,瞬间撕裂了世俗的视野。这里的 “漫天” 绝非寻常雪景的铺陈,而是宇宙秩序的一次重新排列 —— 雪花不再是大气环流的产物,而是从九天之上倾泻而下的银河碎玉,带着鸿蒙初开时的凛冽与纯粹,向着昆仑之巅奔赴而去。“降” 字更是暗藏玄机,它摒弃了 “落” 的轻柔、“飘” 的随意,赋予雪花一种不容置疑的神圣使命,仿佛是上苍对这片雄奇山脉的一次庄严册封。
紧随其后的 “似絮因风掩竹门”,则在雷霆万钧中骤然转入细微,完成了一次惊心动魄的艺术转折。“絮” 的意象本是江南的温柔符号,却在此刻被北风裹挟,穿越秦岭的屏障,落在了昆仑脚下的竹门之上。这扇竹门,是文明与蛮荒的界碑,是人间烟火与天地浩气的交汇点。当雪花如絮般将其掩盖,便在无形中消弭了人与自然的界限 —— 门内的温暖与门外的严寒,雪的覆盖下达成了微妙的平衡,仿佛在诉说着:即便是最坚硬的昆仑,也藏着一丝不为人知的柔情。
这种刚柔并济的开篇,恰似昆仑山脉的地质构造 —— 既有冰川覆盖的冷峻,又有温泉涌动的温热;既见万丈悬崖的陡峭,亦存芳草萋萋的平缓。冯计英以笔为钻,一开篇便凿穿了昆仑的表层,读者得以窥见这片山脉最本真的性格。
二、意象铺展:万物静默,藏尽千年玄机
“万木萧疏藏鹤影”,一句便将时间的维度拉入诗中。万木褪去葱茏,以萧瑟之姿站立成天地的骨架,这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一种极致的内敛。“藏” 字用得极妙,它让鹤影从 “可见” 转为 “可感”,从 “存在” 化为 “暗示”。那隐于萧疏林木间的鹤,或许是上古仙人的坐骑,或许是天地灵气的化身,它的隐匿不是畏惧风雪,而是在等待一个恰当的时刻 —— 当第一缕阳光刺破雪雾,它便会振翅而起,在昆仑的天幕上划出一道金色的弧线,将沉寂的群山唤醒。
与 “藏鹤影” 相对的 “千山素裹没鸿痕”,则在空间的维度上拓展了诗的疆域。“千山素裹” 是视觉的盛宴,千万座山峰在白雪的覆盖下连成一片,仿佛大地盖上了一层厚厚的丝绒棉被;而 “没鸿痕” 则是时间的隐喻,鸿雁南归的足迹被大雪抚平,如同历史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印记,看似消失无踪,实则早已融入山脉的肌理。冯计英在这里暗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的哲理 —— 最壮阔的景象,往往藏在最细微的痕迹里;最深远的历史,常常写在被遗忘的角落中。
这两句诗,如同一幅黑白水墨画,以 “萧疏” 与 “素裹” 为底色,以 “鹤影” 与 “鸿痕” 为留白,让读者在想象的空间中不断填充细节,最终构建出一个属于自己的昆仑。这种 “藏” 与 “没” 的艺术,正是中国诗歌 “言有尽而意无穷” 的精髓所在,冯计英将其运用得炉火纯青,让昆仑的万物在静默中诉说着比语言更丰富的故事。
三、边塞风骨:孤城里的冰魄,绝塞中的玉魂
“孤城暮角凝冰魄”,七个字勾勒出一幅苍凉而悲壮的边塞图景。孤城在暮色中矗立,如同一枚坚守在边疆的印章,盖在大地的版图上;暮角声起,穿透风雪,带着将士们的乡愁与壮志,空气中凝结成冰。这里的 “冰魄”,不是水遇寒而成的固体,而是一种精神的结晶 —— 是戍边将士的忠诚与坚韧,是他们在寒夜中守望家国的信念,是中华民族面对外侮时永不弯曲的脊梁。
当这冰魄与 “绝塞寒雕动玉魂” 中的 “玉魂” 相遇,便碰撞出一曲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寒雕在绝塞之上盘旋,目光如炬,洞察着边疆的每一寸土地;振翅,搅动的不仅是风雪,更是昆仑深处沉睡的玉魂。这玉魂,是昆仑山亿万年孕育的灵气,是华夏文明在西域沉淀的底蕴,是 “丝绸之路” 上驼铃声声的记忆。寒雕的 “动” 与玉魂的 “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却又在本质上达成了统一 —— 都是这片土地上不屈精神的象征,都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写照。
冯计英作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对边塞诗的传统有着深刻的理解。但他没有停留在对古人的模仿上,而是在 “孤城”“暮角”“寒雕” 这些经典意象中,注入了当代人的精神内核。这里的 “冰魄”,不再仅仅是古人的离愁别绪,更包含了对国家领土完整的坚守;这里的 “玉魂”,也不止是历史的追忆,更蕴含了对民族复兴的期盼。这种古今的交融,让《昆仑飞雪》的边塞风骨有了更深厚的时代内涵。
四、结尾升华:北风催雁去,琼瑶焕乾坤
“莫道北风催雁急”,一句看似平淡的感叹,却蕴含着磅礴的生命力量。北风再急,也挡不住鸿雁南归的脚步;风雪再大,也灭不了万物生长的希望。冯计英在这里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 面对逆境,不必怨天尤人,而应像鸿雁一样,认准目标,勇往直前。这种态度,既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也是对生命韧性的赞美。
而 “琼瑶万树焕乾坤” 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将意境推向了巅峰。“琼瑶” 本是美玉的代称,在这里却用来形容冰雪覆盖的树木,既写出了雪的洁白晶莹,又暗示了树木的坚韧不拔。当千万棵被冰雪覆盖的树木挺立在天地间,不再是寒冬中的受害者,而是大自然的征服者,是美的创造者。用自己的身躯,将整个乾坤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光彩。
这两句诗,体现了冯计英对 “否极泰来” 哲学思想的深刻领悟。在他看来,寒冬不是终结,而是新生的前奏;风雪不是毁灭,而是美丽的序曲。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昆仑飞雪》超越了一般咏雪诗的范畴,成为一首赞美生命、歌颂希望的壮丽凯歌。
五、地域张力:沪上作,昆仑魂,千里共风雪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描绘昆仑风雪的诗作,却 “写于上海”。这种地理上的巨大反差,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张力。上海,是中国最具现代气息的城市之一,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与昆仑的苍茫辽阔、人迹罕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冯计英却能在黄浦江畔的喧嚣中,捕捉到昆仑的风雪气息,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非凡的精神超越。
这种超越,源于诗人对祖国山河的深沉热爱。无论是江南的烟雨朦胧,还是塞北的风雪弥漫,在他的心中都是同等重要的存在。他用自己的笔,架起了一座连接江南与塞北的桥梁,沪上的温润与昆仑的凛冽在诗中相遇、交融,最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 既有江南的细腻婉约,又有塞北的雄浑壮阔。
同时,这种地域的反差也让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告诉我们,真正的昆仑不在远方,而在每一个热爱祖国的人的心中;真正的风雪,不仅存在于自然界,更激荡在每一个追求理想的人的灵魂里。无论我们身处何方,只要心中有昆仑的风骨,有风雪的磨砺,就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
六、译笔传情:跨越语言的冰雪之恋
《昆仑飞雪》的英文翻译同样出色,它不仅准确地传达了原诗的意思,更在语言的转换中,保留了诗歌的意境与神韵。“Snowflakes dance all over the sky and fall on Kunlun”,用 “dance” 一词来形容雪花的飞舞,赋予了雪花以生命的活力,与原诗 “漫天飞舞” 的动态感相得益彰。“Like catkins, they're blown by the wind to cover bamboo doors”,将 “似絮因风” 的轻柔与 “掩竹门” 的画面感完美地呈现出来,英语读者也能感受到其中的意境。
“Bare trees hide the crane's shadow; Thousands of mountains, wrapped in white, erase the wild goose's trace”,准确地翻译了 “万木萧疏藏鹤影,千山素裹没鸿痕” 的内涵,“hide” 和 “erase” 两个动词的使用,与原诗中的 “藏” 和 “没” 形成了巧妙的呼应,英语读者也能体会到其中的含蓄与深远。
“The evening bugle from the lonely city congeals the icy soul; The cold eagle over the remote frontier stirs the jade-like spirit”,将 “孤城暮角凝冰魄,绝塞寒雕动玉魂” 中的边塞风骨与精神内涵传递得淋漓尽致,“congeals” 和 “stirs” 两个动词的运用,生动地展现了 “冰魄” 的凝结与 “玉魂” 的激荡。
“Don't say the north wind hurries the wild geese away; Ten thousand trees clad in jade radiate splendor across heaven and earth”,准确地翻译了结尾两句的意思,“hurries” 和 “radiate splendor” 两个短语的使用,既传达了北风的急切与树木的光彩,又保留了原诗的积极向上的精神。
总的来说,这首诗的英文翻译是成功的,《昆仑飞雪》的魅力跨越了语言的障碍,得以在更广阔的世界舞台上展现。这不仅是冯计英个人诗歌成就的体现,更是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缩影。
七、诗人情怀:御风而行,笔绘山河
冯计英,笔名御风,这个笔名本身就蕴含着一种洒脱与豪迈。他仿佛是一个驾驭着风的行者,祖国的大地上自由驰骋,用自己的笔描绘着山河的壮丽与人文的璀璨。作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鸟虫篆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以及多个文学社团的签约作家、诗人,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他的诗歌,既有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有对时代精神的弘扬;既有对个人情感的细腻抒发,又有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昆仑飞雪》就是这样一首诗,它通过对昆仑风雪的描绘,展现了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抒发了对民族精神的赞美,体现了一个当代诗人的家国情怀。
在冯计英的笔下,诗歌不再是象牙塔里的玩物,而是连接个人与社会、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桥梁。他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诠释了什么是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昆仑飞雪》的诞生,正是他对这个时代的回应,是他用诗歌为祖国山河献上的一份厚礼。
八、历史回响:与古人对话,为来者立碑
《昆仑飞雪》的价值,还在于它在中华诗词的历史长河中,发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声音。自古以来,咏雪的诗作不计其数,咏昆仑的名篇也不在少数。但将两者结合得如此完美,既有雪的灵动,又有昆仑的雄浑;既有个人的情感,又有民族的精神,却并不多见。
与李白 “燕山雪花大如席” 相比,冯计英的 “漫天飞舞降昆仑” 更显苍茫与壮阔;与岑参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相比,他的 “琼瑶万树焕乾坤” 更具精神的力量。《昆仑飞雪》不是对古人的超越,而是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它在吸收古人精华的基础上,融入了当代人的视角与情感,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艺术风貌。
同时,《昆仑飞雪》也为未来的诗歌创作树立了一个标杆。告诉我们,诗歌创作既要扎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既要关注个人的内心世界,又要胸怀祖国的山河大地。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真正具有生命力的作品,才能让中华诗词在新的时代里焕发出新的光彩。
九、精神内核:冰雪为质,坚韧为魂
深入剖析《昆仑飞雪》,我们会发现它的精神内核是 “坚韧”。无论是 “万木萧疏藏鹤影” 中树木在寒冬中的坚守,还是 “孤城暮角凝冰魄” 中将士们在边疆的守望;无论是 “绝塞寒雕动玉魂” 中寒雕在风雪中的翱翔,还是 “琼瑶万树焕乾坤” 中树木在冰雪中的挺立,都体现了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
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我们在艰难险阻面前永不言败的力量源泉。从远古的大禹治水,到近代的抗日战争;从新中国的成立,到改革开放的推进;从脱贫攻坚的胜利,到抗击疫情的成功,都离不开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昆仑飞雪》通过对昆仑风雪的描绘,将这种精神具象化、艺术化,让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受到精神的鼓舞。
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昆仑飞雪》的出现,恰逢其时,如同一面精神的旗帜,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十、结语:一曲飞雪歌,万古昆仑情
《昆仑飞雪》是一首大气磅礴的诗篇,它以独特的视角、精妙的构思、生动的意象、深刻的内涵,为我们展现了昆仑飞雪的壮丽景象,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赞美了中华民族的坚韧精神。是冯计英诗歌创作的巅峰之作,也是当代中华诗词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当我们再次诵读这首诗,仿佛能看到漫天飞雪从昆仑之巅倾泻而下,听到孤城暮角在风雪中回荡,感受到寒雕振翅的力量,领略到琼瑶万树焕发出的光彩。这不仅仅是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与升华。
《昆仑飞雪》的意义,早已超越了一首诗歌的范畴。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是一把钥匙,打开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宝库;是一座桥梁,连接了过去、现在与未来。将在中华诗词的历史长河中,永远闪耀着属于自己的光芒,为后人所传颂,为来者所敬仰。
冯计英的笔下,昆仑的飞雪永远不会停止,将伴随着中华民族的脚步,历史的天空中尽情飞舞,书写出更加壮丽的诗篇。而我们,作为这首诗的读者,也将在它的激励下,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去面对生活中的风雨,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