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至味烟火香
关 东 月
人间的至味,向来不在那珍馐玉馔之中,反倒是藏匿于街巷市井的烟火气里。这烟火,不是那高山流水旁的雅士烹茶之烟,亦非古寺深处的香火缭绕,而是实实在在的,从千家万户的灶膛里、小摊小贩的炉火中升腾起来的,带着一股子糙劲儿和生气的味道。
清晨五更天,东方才泛些鱼肚白,巷口的早餐摊便已支起来了。炸油条的锅子里,油正滚得欢腾,面团一下去,便“滋啦”一声,腾起一阵白汽,带着麦香和油香,直往人鼻子里钻。那卖豆浆的老者,不紧不慢地摇着石磨,乳白的浆汁沿着磨盘缓缓流下,热气氤氲中,他的面目也变得模糊,唯有那豆香,清冽而醇厚,一丝不苟地弥漫开来。早起的人们,缩着脖子拢着手,立在摊前,呵着白气,等一碗热腾腾的豆腐脑,浇上韭花酱、淋点辣椒油,一口下去,冻僵的肠胃便顷刻苏醒了。这便是人间清晨的第一缕烟火香,粗糙,却真实有力。
及至日头升高,菜市场的喧嚣便成了主调。鱼摊上腥气与水汽混杂,肉案前油脂与木质砧板的味道交织;菜贩将淋了水的青菜摆得齐整,那水灵灵的翠色里,便透出一股子泥土的生涩和叶片的清香。最是那熟食摊子,赤酱浓油烧出来的肘子、肥鸭,亮晶晶地挂在玻璃柜里,香气霸道,几乎要凝成实体,勾得人挪不动步。主妇们精挑细选,讨价还价,最终拎走的,是一家老小晌午的期盼。这烟火气,是生计,是算计,是滚烫的锅铲与食材碰撞出的交响,喧腾而油腻,却饱含着对日子的热望。
黄昏时分,千家万户的厨房便成了主场。抽油烟机轰鸣,灶火欢叫。葱姜蒜下热油锅,“刺啦”一声爆出的辛香,是家家户户共同的序幕。红烧肉在锅里咕嘟着,糖色炒得焦香,酱油的咸鲜与肉的丰腴慢慢融合,那香气厚实,能飘出老远,缠在电线杆上,渗进墙壁缝里。隔壁或许在清蒸一条鲜鱼,姜丝与蒸鱼豉油的味道清逸脱俗;对门也许只是简单炒个青菜,蒜瓣的焦香与蔬菜的本味倒也干净利落。这一刻,无数的香味从各家的窗口、门户飘散出来,在空中交织、融合,成了一张无形而温暖的网,笼罩着归家的人。这便是人间最鼎盛、最基础的烟火,它不讲究技法,不论食材贵贱,只求一个“热”字,只图一个“家”字。
夜深了,街角的宵夜摊子却正精神。炭火烤着肉串,油滴落下,“呲”地激起一串火星,孜然与辣椒面的浓烈香气乘着晚风,能飘半条街。炒粉干的师傅颠着锅,勺与锅碰撞出铿锵的节奏,酱油、鸡蛋、包心菜和米粉的香气被大火逼得淋漓尽致。三五好友,围坐于简陋桌凳旁,就着啤酒,吃一串烤串,说几句闲话,白日里的疲乏与压力,似乎也在这烟火缭绕中消散了。这夜的烟火,带着几分放纵,几分慰藉,是白日规矩之外的一点撒野,是成年人难得的松弛。
这人间至味,说到底,并非某一味的具体食物,而是这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烟火气息。它是生活本身的味道,是奔波劳碌后的慰藉,是平凡日子里的暖意,是吵吵嚷嚷、活色生香的现实。烟火人间,滋味长存。

作者 关东月,吉林人,现居广东佛山。中国诗歌网认证诗人,《世界诗人》签约作家,《中外华语作家》签约作家,经典文学网签约作家,《黑土文韵》特约作家,长春市作家协会会员,《当代文学艺术》副总编,《中外文化传媒》副主编,《当代精英文学》顾问。作品散见于诗刊,《春风》《蔘花》,《青年月刊》人民日报,农民日报,吉林日报,长春日报,羊城晚报等全国报刊杂志及各大媒体网络平台,有多篇获奖作品被选编入《当代华语作家获奖文集》,《中国亲情诗典》,《中国实力诗人优秀作品集》,《中国最美爱情诗选》,《中国精典小说,散文,诗歌集》等多部国家出版物文集。荣获全国首届东岳文学奖,第三届孔子文学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