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九一八”,电影《731》有感
文/蔡凤武
今日9.18,全球上映电影《731》,这部反战题材电影,拍摄时长长达7年。该片由赵林山等编剧,姜武、王志文、温碧霞等主演,于2021年9月26日开机,2022年1月26日杀青,外景拍摄地点为原侵华日军七三一细菌部队安达特别试验场遗址。该片以侵华日军731部队在中国东北进行细菌实验为背景,通过一个小人物的曲折命运,揭露731部队的罪行,展现了中国人民长达十四年坚苦卓绝抗争的英雄故事。
观看《731》,感悟这历史最大的悲剧不是曾经发生过的恐怖,而是这些恐怖怕被遗忘、被否认、被重复。
走入影院,几乎座位饱满,人们都是心怀敬畏和沉重的心情在观看。走出影院,秋日阳光依旧炽热耀眼,我却心感刺骨寒冷。难怪远在辽宁沈阳我的同学,昨日看了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遗址,感慨的说不敢再看《731》电影了。这不是一般的恐怖片…。它没有虚构的妖魔鬼怪,却呈现了人类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人间地狱 。那种寒冷源于一个确凿无疑的事实:所有这些暴行,都是对同人类犯下的。
一、科学外衣下的野蛮
电影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731部队的罪恶行径为背景,通过精准的镜头语言和克制而有力的叙事,将观众带入那个黑暗的历史时空 。它不是通过血淋淋的直观展示,而是通过暗示、声音和人物反应,让观众在想象中完成更加恐怖的画面重建。这种处理方式反而更加高明——最深的恐惧永远来自人类自身的想象力 。
影片中那些穿着白大褂的“科学家”形象令人不寒而栗。他们将活生生的人称为“原木”,将残忍的实验视为科学进步的必要代价 。这种将人物化的过程揭示了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异化:当一个人不再把他人视为有情感、有家庭、有梦想的生命,任何暴行都可能变得“合理”。
医学本应是“救死扶伤”,却被扭曲为“以科学为名的屠杀” 。尤其当看到日军军医来自京都大学等顶尖学府时,我更意识到:技术若脱离人性,便是最极端的恶 。电影中将百姓视为“马路大”(原木),彻底剥夺了生命的属性 。
二、黑暗中人性的微光
特别令我震撼的是电影中对受害者形象的塑造。他们没有沦为单纯的悲惨符号,而是有着完整的人格和情感世界。那个偷偷画下同伴肖像的年轻人,那个轻声哼唱故乡歌谣的老人,那些在极端痛苦中依然试图互相安抚的人们——这些细节让我们看到,即使在最黑暗的境遇中,人性的微光也从未完全熄灭 。
这种微光不是对暴行的美化,而是对生命韧性的礼赞 。影片中一名中国护士冒死记录实验数据的情节,让我看到黑暗中的微光。她以隐秘方式保留罪证,恰如当今医护人员吹哨举报医疗腐败、曝光药品问题,都是对职业良知的守护 。
“看到那些平民百姓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们明知道没有希望,甚至没办法再活着出去,还是要奋力抗争的那种勇气,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力量和希望。
三、雪花的隐喻与警示
电影中有一个反复出现的意象:雪花。纯净的雪花飘落在肮脏的营地,覆盖不了罪恶,却形成了强烈的视觉隐喻 。科学本应如雪花般纯洁,追求真理与进步,石井四郎这些日本军国主义穿了“科学”伪装的白色外衣,失去人类文明的存在,当这些脱离伦理的约束研究人体标本,它就沦为人类最可怕的毁灭力量 。这对当代科技高速发展的我们,何尝不是一记警钟?
在电影的某个镜头中,一缕阳光斜斜地照进阴暗的实验室,尘埃在光柱中漂浮,仿佛无数微小灵魂的舞蹈 。这个充满矛盾的画面——光明与黑暗、科学与野蛮、文明与暴行的诡异共存——恰如其分地隐喻了那段我们不愿面对却必须直视的历史。
四、铭记的意义
“你若记得,我便活过”,这是影片片尾最后这句话深深烙印在许多观众的心中 。那些被抹去的名字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观看这样的电影是一种道德责任。记住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不让受害者白白牺牲,为了认清人性中的黑暗面,从而更好地守护光明 。
当片尾字幕升起,影院里寂静无声,那种沉默或许就是对历史最好的致敬——我们无话可说,因为我们终于稍稍理解了那段无法言说的痛苦 。
历史的实验室里,有些门一旦打开就无法再关上。电影《731》强行打开了那扇我们宁愿保持关闭的门,不是为了展览恐怖,而是为了警醒未来 。
五、以史为镜,守护人性
面对历史苦难的回应 ,日军731部队之所犯下的罄竹难书的罪行,暴行面对历史,对历史修正主义的敏感,对受害者记忆的尊重 。电影《731》最终告诉我们:真正的纪念不在于我们如何谈论历史,而在于历史如何改变我们深刻领会的领悟、谈论和思考… ,让我们才会更加珍惜铭记历史,用行动捍卫我们的国家每一缕光明 。
让我们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共同书写人类文明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