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长影旧址博物馆之五
事实胜于雄辩,事实会令你不能不相信,这一“新中国电影的摇篮”的美称,绝对是名不虚传的。
我们做了相关记录,这里诞生了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这里诞生了第一部动画片《瓮中捉鳖》;这里诞生了第一部长故事片《桥》;不仅如此,《上甘岭》的枪声、《刘三姐》的山歌、《开国大典》的礼炮,都是在这个展馆内回响。
当你走进洗印车间内时,你会发现,中国现存最久的洗印生产线,正展示胶片从显影到定影的神奇蜕变。最令人惊喜的是混录棚体验——我们戴上耳机化身配音演员,为《冰山上的来客》片段即兴创作。
我们不能不说,长影旧址博物馆珍藏的万余件文物,是解锁时代记忆的密钥。叙述到此,请允许我记录这样一段话:玻璃展柜中,《刘三姐》泛黄剧本的字迹依然遒劲,纸张边缘的茶渍晕染着创作者的通宵鏖战;道具区里,《五朵金花》的绣花鞋与《创业》的铝盔并肩陈列,传统美学与工业精神在此对话。
有这样一段话,是让人难以忘怀、流连忘返的。“行至荣誉墙,223尊金灿灿的奖杯见证着《白毛女》《董存瑞》《开国大典》等千余部影片的辉煌。”
还有这样一段话,更是让人回味无穷:“这座工业遗产的活化堪称典范。原满映建筑群经‘修旧如旧’的修缮,苏式厂房的红砖与洗印车间的钢架结构被完整保留。当阳光穿透高窗洒在毛主席雕像(1968年由白水泥塑成)肩头,殖民伤痕与艺术新生在空间里形成奇妙共振。创新远不止于建筑——第十二放映室变身为沉浸式影院,我们斜倚在丝绒座椅上观看4K修复的《平原游击队》,枪火划破黑暗时,座椅随之微颤。艺术与技术的交融,让经典焕发新生。”
离开长影旧址博物馆时,已是傍晚5点多钟,回望那座工农兵雕像——“它既是长影厂徽,更象征人民电影的精神图腾。这座从殖民废墟中崛起的电影圣殿,累计接待游客超百万,从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到国家级工业遗产旅游基地,它始终以光影为炬,照亮着中国电影的来时路与未来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