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回响》读后感
陶玉山

一开始阅读《回响》,确认这是一部侦探破案小说。这类小说的特点无疑是悬念丛生,情节一波三折,高潮迭起,人物形象鲜明,让读者身不由己地陷入作者设计的圈套,阅读完了,回味一下,感觉逻辑严丝合缝,出人意料,却又合情合理。但是,随着情节展开,阅读深入,许多迷雾一样的故事接踵而来,让人总是感觉这不仅仅是一部侦探破案小说,更像是一部心理小说,甚至玄幻小说。阅读完了,对这个认为更加确定。
《回响》讲述了女警冉咚咚在追查侦破一起杀人案的过程中,似乎无意中发现了丈夫的秘密,案件告破,她也看清了自己的感情。小说通过设定复杂的情感纠葛,以便于从多个角度去探讨丰富的内心世界;并从推理和心理两个领域展开写作,让人物的性格、心理,在情节的冲突中一一拆解,把生活的真相剥丝抽茧地呈现出来,立体地再现了现实生活与心灵世界的繁复。在案件与情感的缠绕中,揭开一个个人物的身份、人格心理,直抵人性真实的幽深处。文字落在纸上,故事透露悲喜,回响激荡在每个读者的心中,有了不同的模样。那心灵的秘密地带,是大千世界的回响。人生的光影与人性的回响,一切都出人意料,令人过目不忘。让人不得不感慨:凡事看得太透,人间便无趣了。
《回响》在结构上别具一格。小说的奇数章节写案件,偶数章节专写感情,最后一章节合并。一条线的情节跌宕起伏,另一条线的情节近乎静止,但两条线上的人物都是内心翻滚,相互缠绕,由此形成“回响”。作者匠心独运地从案件推理与心理分析两个维度展开写作,不仅赋予了这部纯文学作品以类型小说般的悬念,同时洞察了社会人心的幽深复杂。小说从侦破案件起笔,是为了在现实的光影中探寻人物的内心,开掘出复杂的人性与深邃的回声。推理其外,心理其内;伦理其表,哲理现实。情节紧扣当今生活,给人一种力透纸背的印象。是一部可以无限延展的长篇小说。让我们明白了世事你不经历,就不会摸准它;生活不会以你认为的样子存在。而我们自己知道的,永远不够多。不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破案故事,还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爱情。作者写破案写得比较紧张,然后又回到家庭生活,稍微放松一下,用精准轻松的笔触书写一些抒情的段落,由此构成了一个互相之间的照应关系,如同音乐的效果。让人读了,感想多多,感触颇深。
狄更斯说:“一个健全的心态,比一百种智慧更具有力量。”负责破案的刑警队副队长冉咚咚明明是为了生活而工作,最终却因为了工作而疏远了生活。忙起来感觉什么都不缺,空闲下来却什么都没有。甚至因为自以为是还让本来安逸平静和谐的家庭出现危机,让深爱忠诚自己的爱人蒙受冤屈。她既侦破案件又侦破爱情,如此近乎顽固地“执着”的真相到底是什么?这不能不让我们产生疑问。在破案遇到障碍、难以突破时,她的记忆幻象里竟然出现了一个虚构的初恋——马学长。当她挖苦心思、再三琢磨,这个人物在她的生活经历中从末出现过时,她知道自己貌似强大的外表下,患了一种臆想症。冉咚咚以41岁“高龄”活得如此矫情,有过于自恋的嫌疑,多少让人厌恶反感,甚至鄙视、不齿。但作为刑警专业人士,她的抗干扰能力和应对方法是过硬的,无可挑剔的。她终有办法证明自己是心理健康的,于荒芜处见丰盈。最后以借助“疑窦丛生”这种病成功破案就是最好的说明。
而无独有偶。女作家贝贞在自己的记忆里竟然会有和冉咚咚的男人相亲相爱的证据,简直是匪夷所思。当然,事实证明这是她的幻觉,虚构的幻想,与现实毫不牵连。更离奇荒诞不经的是,杀人嫌疑犯易春阳在自己的记忆中植入了“榭浅草”这样一个女友形象,使得他沉迷其中不能自拔,甚至不惜成为杀人凶手,并将被害人的一只手“献给”自己这个幻想中的恋人……这些人究竟得了什么病才会这样,我无意去追寻探究。尼采说,这世界没有真相,只有视角。就像我们只能凭着手头现有的东西去面对世界。总之,这些人他们自己是深信这不是幻想,而是事实,所以才会有那么多让我们读了觉得不可思议的言论说法。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和这些人是何等的相似。这种种迹象,让人不能不觉得似乎是命运的诅咒。正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人都有执念,但不能执迷不悟。
一桩凶杀案,让女警冉咚咚穷思竭虑,追查真相的她同时陷入了婚姻危机。让我们看了,不可想象,实在难以理解。这个冉咚咚看上去三观挺正的,可惜五官跑偏了。其实作为夫妻,相遇是天意,相守是人意,最忌讳猜疑瞎琢磨;彼此无条件地信任才会长久。真正的东西是不需要证明的,你坚信自己对时,就别在意他人怎么看你。别以为你破了几个案件就能勘破人性,就能归类概括总结人类的所有感情。感情远比案件复杂,就像心灵远比天空宽广。人性这东西,不可言,不可研,不可验。“你能勘破你自己吗?”这是对自己内心的审视。永远不要考验人性,切勿高估自己,这个世界的复杂超乎你的想象。真正让人崩溃的,从来不是坏人,而是蠢人。书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告诉我们:永远不要高估人性,即使一个非常守信用的人,都会为了钱或者他想要的生活而去背叛。试图试探他人的内心,往往会适得其反,让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甚至失去信任。
回响就是投射。小说是现实的反映。无论作家如何虚构,都不会超越现实的。也就是说,现实比虚构的小说要复杂多变得多。时间会让你知道,一些东西一旦失去,便再也无处寻觅。在这人生舞台,众人登场,千人千面,正邪不两立,爱恨浮沉。心灵与现实交相呼应,善恶爱憎皆有回响。心不干净,就会将别人的缺点放大;心若清净,周围无一不是菩萨。要坚持自我,只能无问西东。好的作品能“唤起你腔子里潜伏着的回响的音乐。”在那心灵的隐秘地带,当我们听见回响,我们会听见生命最真实的回答。这部书像是一个深渊,阅读过程中,我们就像是在不断地凝视深渊,与此同时,也在不断地审视自己。误会是人间常态,理解并不多见。随心所欲的生活,也许会更顺风顺水。曲曲折折的路,总有它的道理。不要总担心身边会失去谁,记得问问自己:谁又害怕失去你。我们的正常之处,就在于懂得自己的不正常。故事没有翻到最后一页,都不是结局。
“你在想什么?”他问。“想自己,你还爱我吗?”她问。“爱。”他回答。小说到此戛然而止。这闪烁着人性之光的结尾,一反小说紧张压抑的情绪,成为整部书的高光时刻。好书总会震撼我们读者,让我们由衷感到一部书的价值,在于其内容的精到。巴金说:“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我们读一本书,不能只看故事情节,还要用心去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透过文字的表面,去寻找背后的意义。创伤可能摧毁你的过去,但它不一定会定义你的未来。也就是说,你不能重新选择你的过去,但你可以选择如何去回忆它。这是我阅读《回响》得到的启发和认识。
最难沟通的不是没有文化的人,而是那些满脑子都是标准答案的人。读书的意义,是在混沌中为自己点亮一盏不灭的灯。在书的世界里,每一页都是智慧的阶梯。也许阅读一本好书的意义就在于此,能够让我们从中悟出深刻的智慧。要想悟出智慧,就需要在阅读的时候深入思考,细细品味书中的细节。每一本阅读过的书,都如同一面镜子,照见自己的无知、肤浅、脆弱,也照见自己内心的坚韧与执着。在这喧嚣的时代,唯有翻开书页,才能找到一片安宁的净土。在字里行间里,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慢慢找回自己的节奏。那些困扰许久的问题,在别人的思考中突然有了答案;好多难以言说的情绪,被书中的文字精确地表达出来,像被轻轻接住。在文字持续的滋养中,渐渐学会了更加从容地面对现实,面对这个世界。
2021年,《回响》甫一出版就好评如潮,先后获得2021年度人民文学长篇小说奖,“中国好书奖”,第五届“施耐庵”文学奖,以及中国文学最高荣誉的茅盾文学奖(第十一届)。

作者简介:陶玉山,济南人,作家,藏书家,山东省作协会员。1981年2月在《济南日报》副刊发表文学处女作。迄今已在国内一百多家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文学评论等二百多万字,作品多次在市级以上文学征文中获奖,有多篇文章收入到文学作品集。荣获2023年度竹庐文艺奖“十大散文家”。





玫瑰手绘折扇、玫瑰国画
订购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
丛书号、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