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话中秋
路边
古人云,日有周复,月有盈亏,时令节气,由历而来。相传华元302年(西元前-2698),史官大挠和觋人南重正创制黄帝历以来,时令节气便逐步成熟和固定,其中包括中秋。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文献的,是西汉刘向的《周礼》,书中有中秋迎寒献良裘的记载。周代中秋,主要还是时令迎送,尚未形成喜庆氛围。黄帝历将一年分为四季,每季三个月分别叫做孟、仲、季。八月十五在仲秋之中,自然便是中秋。其实更早的仲秋活动并非在八月十五,迎寒是在恭送大火星的仪式里,火走了,寒自然来了。大火星即二十八星宿中的心星,春分升于东方,秋分落于西方。十二个月的黄帝历替代了八个月的大火历后,年岁坐标的大火星逐渐淡化,而日月得到了升华。
日为阳之主,月为阴之宗,阴阳长短相巡,以至天下之和。夏、商、周时期,政府非常重视对山川地理的祭祀,日月星辰,尤为当先。《礼记·祭义》说:“祭日于坛,祭月于坎。”即登高台以牛祭日,入坑穴以猪祭月。至于祭祀的时间,《周礼》说:“中春昼,击土鼓,龡《豳诗》,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各地并建有日祠月祠或日坛月坛。这里的中春和中秋,还是春分和秋分。另外还有夏至祭地,东至祭天的礼仪。长期以来直到明清,秋分祭月一直是朝廷重大的礼仪,尽管秋分这天,未必月亮就圆。
朝廷的祭月传到民间后,民间没有那种严肃。祭祀逐渐成为一种风俗,而且仪式越来越丰富,并发展为系列活动。附加文化也越来越浪漫,于是丢开秋分而追求月圆祭月。秋季孟、仲、季,自然是八月十五最佳。月圆之日合家赏月有团圆之寓,“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月圆之日游子在外难免又有思乡之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圆之日夫妻分离更有伤感之疼,“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于是嫦娥和后羿的古老传说也得到了尽情演绎,“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宋代的国破山河在又成吟唱中的寄托,“玉界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唐代的八月十五夜举国共饮,终于引得朝廷相从认节,“中秋节”一词及其活动被写入了正史《唐书·太宗记》。宋太宗时,又定官民放假一天庆贺,民间更是祭月叠加祈福,金盈之《新编醉翁谈》说:“中秋,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郡。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在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官,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颜如皓月。”中秋祭月必有月饼,关于月饼的来历也在唐代。大将李靖远征突厥,八月十五凯旋而归,吐鲁番商人进献圆饼祝捷,高祖李渊持饼笑指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于是其后中秋之饼,便被朝野称作月饼。
春节、端阳和中秋是华历传统的三大节,每逢佳节,合家欢聚,其乐融融。百善孝为先,作为晚辈,对老人表示一下敬献,理所应当,于是尊节一俗大为流行。据宜兴地方志书记载,中秋中午,女婿是必定要上泰山家尊节的,而泰山家也必定要设宴款待的。女婿尊节的礼品中,时令佳品藕是必定要有的,佳藕寓意佳偶。尤其是未婚女婿第一次上门,有被岳父母认可之意。另外中秋除了吃月饼,糖芋头也是少不了的。糖芋头的寓意是甜甜蜜蜜团团圆圆,糖芋头的汤色还象征着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呢。
2014年9月 宜城荆阳新村

作者简介:
路边,实名朱再平,江苏宜兴人,1959年生。20世纪80年代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历。喜好文字,出版有小说集《陶女》、散文集《烟雨龙窑》《在氿一方》、主编集《悠悠岭下》《周济诗词集》《周济遗集》《宜兴武术》《阳羡风物》等。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