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丝上的银河》(散文诗)
——献给牛肝菌研究员纪开萍
文/肖和良
当她俯身时,西双版纳的雨滴正坠入
一片桦木屑的琥珀色梦境。
显微镜下,黑牛肝菌的菌丝舒展成
银河的支流——这是纪开萍
用二十七年光阴,写给大地的
一封菌类情书。
腐叶启示录
1983年的雨季,临沧山道上的
赤足少女,用苔藓包裹着
比月光还珍贵的菌子。
牛肝菌在铁锅里爆响的童年
最终长成她掌纹里
蜿蜒的菌丝网络。
实验室里的雨林
当学界宣称牛肝菌不可驯化,
她把质疑声装进培养皿,
任其发酵成培养基。
2001个日夜的追踪,
换来菌核觉醒的刹那——
那些在腐朽木质部跳芭蕾的菌丝,
突然集体转身,向着
工业化生产的晨光鞠躬。
十年磨一剑的釉色
石建同递来的不是资本,
是知青们留在西双版纳的
半截锄柄。
当首期5000万投入菌种库,
纪开萍看见橡胶木屑中
迸发出青铜器般的釉光。
梳菇技术像在梳理
大地的呼吸频率,
而-4℃的冷链运输线,
正把雨林的晨露
送往东京的寿司台
和巴黎的米其林厨房。
绿霉菌战役
2019年那个潮湿的夜晚,
绿霉菌如敌军压境。
她带领团队用紫外线
为菇房施行手术,
直到消毒水的气味里
重新长出菌丝的星群。
如今贞丰县的土壤报告上,
菌渣还田的墨迹
正把石漠化写成
一篇菌根真菌的史诗。
餐桌上的宇宙
当6800吨牛肝菌
从景洪的厂房流向世界,
她依然记得那些
用菌子换学费的清晨。
53项专利证书里,
夹着当年那片
比手掌还大的牛肝菌标本——
这朵长在论文封面上的云,
终于降落在
所有饥饿的餐盘里。
肖和良,洞口县作家协会会员,邵阳市作家协会会员,邵阳市文史馆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发表516篇文学作品75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