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的清晨,阳光泼洒,天空澄澈如洗。我伫立在乒乓球室,目光追随着那颗白色小球——它在球台上划出怪异的轨迹,如一只桀骜的鸟儿,倏然撞向挡板,“啪”地一声脆响,惊碎了高原的静谧。
西藏素以登山、射箭等彪悍的民族体育闻名遐迩。然而,高寒缺氧的严酷环境,令其他运动项目鲜有问津。2010年,一群怀揣热爱的乒乓人,在自治区相关部门的扶持下,点燃了火种——西藏乒乓球协会诞生。机缘巧合,我恰于那年踏上拉萨的土地,凭着昔日专业的乒乓履历,被聘为西藏乒协的总教练。
高原乒乓,迥异内地。拉萨海拔3600余米,氧气稀薄,气压低,空气阻力小很多。那小小的银球,一旦离拍,竟如离弦之箭,笔直迅疾,弧线几乎消弭。我的挥拍动作尚未完成,球早已如流星般弹出界外。缺氧的窒息感,如巨石沉沉压迫胸口;每每激战数回合,便需大口喘息;俯身拾球的瞬间,双腿绵软,眼前金星迸溅。
乒协会员,多是淳朴的本地藏族同胞、单位职工与援藏人员。初见我气喘如牛,他们纷纷投来关切的目光和暖心的鼓励。“慢慢来,”名叫扎西白玛的女球友递来一碗温热的酥油茶,碗沿印着她淡淡的唇痕,宛如雪地初绽的一瓣格桑花,“我们这儿的球啊,性子比野马还烈。”
适应期远比预想的艰难。每日训练终了,疲惫仿佛背负着整座念青唐古拉山踽踽而归。然而,球友们滚烫的热情,足以融化高原的凛冽严寒。宣传部长赵江舒常在歇息时教我藏语,妙语连珠逗我开怀;秘书长吕迎宾总悄悄在我衣兜塞入一个甘甜的苹果;副会长仓木拉常递来红景天,温言道:“莫怕,习惯了就好。”幸而我有二次入藏的经验,积极调整心态,坚持适度活动,半个月后,身体终于驯服于高原气候,得以全心投入训练。
协会初立,训练基地设在拉萨罗布林卡路的自治区老干部活动中心。这里汇聚了来自西藏各方的乒乓爱好者。首任主席多嘉,军人风骨犹存,他号召会员们深入学校、机关、单位与军营,积极传授推广乒乓技艺,广纳同道。
汗水浇灌,终获回响。我们的努力赢得了社会的认同与鼎力支持。几位自治区主要领导,不仅业余时间亲临挥拍锻炼,更热心协调区财政厅、建设银行、人保财险等部门,利用单位场地增设球台,完善设施。乒协的活动天地由此拓展,乒乓球运动在拉萨迅速生根发芽,蔚然成风。作为总教练,我与协会同仁心中无不充盈着自豪。每每踏入这些场地,空气中那缕酥油的醇香与球拍胶水的独特气息交织弥漫——这便是独属于拉萨的乒乓味道。
自治区乒协乘势而上,在各行各业精心组织大中小型赛事。数年间,“藏泉杯”、“谁是球王”、自治区全运会、全国乒协会员联赛等系列赛事相继绽放。我率领会员们一次次登上冠军领奖台,更在2012年全国乒协会员赛杨凌赛区勇夺第五。颁奖时刻,队友刘兰勇将洁白的哈达系于金杯,高高擎起,那金色的流苏拂过我们激动的面颊,痒痒的,似春风温柔掠过纳木错的湖心。
日喀则的医院、那曲的军营、山南的学校……都曾留下我们悉心辅导、挥拍献艺的身影。在自治区的大力襄助下,乒协常邀国手入藏传经送宝。刘国梁、王楠、陈龙灿等名将的莅临,他们精湛绝伦的球技为雪域各族儿女奉上难忘的视觉盛宴,更将先进技艺倾囊相授。
身为高原乒乓人,我们于实践中摸索出一套独特的“高原战法”:发力短促,少拉大弧圈,多打快攻,动作力求精简。高原赋予球速天然优势,而我们触球刹那的动作更快、更狠!许多外来高手纷纷在此折戟。一位内地观战的球友目睹训练后,不禁慨叹:“这哪是打乒乓球?分明是子弹对射!”
后来,我又应邀兼任拉萨教育系统的乒乓球教练。百余名藏汉中小学生,先后在我的指导下执起球拍。为跨越语言藩篱,校方为我配备了藏语翻译。从握拍、击球到步法,所有技术术语,我需先教会翻译,再由她将尚显生涩的理论传达给汉语尚不纯熟的藏族学员。所幸孩子们灵慧,多能从我的示范动作中领悟精髓。凡经训练的学生,皆因球技出众成为校园明星,收获无数歆羡与喜爱。
顺遂的光阴总如白驹过隙。2015年开春,我奉调返回青海西宁。欢送会上,球友们将象征吉祥的哈达层层挂满我的颈项,醇厚的青稞酒一杯接一杯,饮不尽的情谊。我记得自己说得最多的是:“打球,贵在坚持,切莫半途而废。”
当列车缓缓驶离拉萨站,窗外,雪花轻盈飘落。苍茫高原在雪幕下泛着银光,宛如巨大的银幕,无声映现无数画面:那些气喘吁吁却挥汗如雨的晨昏,那些冻得通红却目光坚毅的脸庞,还有那银球在稀薄空气中划出的、虽不完美却饱含生命张力的道道轨迹……
此去经年,我又辗转广西、青海执教。岁月已悄然滑过十五载春秋,然而在西藏执教的特殊经历,却始终在记忆深处如陈酿般悄然发酵。如今,每当球馆里响起那清脆的“乒乒乓乓”声,拉萨的清晨便恍若重现耳畔——诵经声悠扬,球声激越。高原的银球,依旧飞得那般迅疾,那般笔直。但我深知,有些东西比球速更快——比如当年胸腔里那颗滚烫的心,至今仍在有力地搏动,如同那颗永不停歇的银球,在记忆的球台上,执着地来回跳跃。
作者简介:
陈鑫,男,汉族,1963年9月出生,退休前曾任青藏集团公司融媒体中心办公室主任,青藏铁路拉萨记者站站长。擅长新闻写作和文学创作,其作品曾在中央电视台,铁道部影视中心,西藏电视台等媒体大量采用,2021年退休,现居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