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悼周明:一个时代逝去了
文/贾桥
昨晚10点,惊闻著名作家、编辑、中国现代文学馆原副馆长周明老师,于2025年9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周明是谁?很多人不熟悉。他是《人民文学》1978年第1期刊出《哥德巴赫猜想》的责任编辑。
赶紧将这个消息告诉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公司的女作家素色。她跟周明老师是陕西省周至县同乡,两家仅距2里路。她告诉我:“陕西文坛今天地震一样,都在纪念他呢。他是非常好的一个人,在当地有个佳话:秦人入京,一是看长城,二是找周明。”
2022年金秋,素色来北京国铁集团党校学习。我们俩商量半天,准备去周明老师家看望。由于还在疫情中,举步为艰,我们只好作罢。
我认识周明老师是2017年在浙江南浔中国报告文学年会上,他获得“中国报告文学事业终身贡献奖”。很巧,我跟周老师安排在一张桌上用餐。那时,他已经84岁高龄了。他说报告文学采写人物,不是看到啥就写啥,那就没意思了。其实,写出来的东西是你最爱的才是最好的。一个作家不可能没有垃圾时间,允许自己焦虑,允许自己发呆,但是,不要放弃梦想,一定要有写作愿望……

至今都忘不了1978年的早春,那时我作为上山下乡的“知青”,选出来在大队学校当中学老师。那天上午很冷,邮差送来了一摞报刊,特别亮眼的是《人民文学》第1期刊出的《哥德巴赫猜想》,大家抢着看。上面标注的责任编辑周明和作者徐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永远挥之不去。
那是1977年9月,党中央决定于次年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科学的暖意正悄然漫过冰封的大地。《人民文学》编辑部如敏锐的春燕,衔住了“科学”这枚待放的花萼。时任责任编辑、分管散文与报告文学的周明,与同事们心底萌出一个念头:要为科学领域写篇报告文学。

“写谁?找谁写?”这两个问题像两把标尺,丈量着编辑的眼光。于报告文学而言,选对主角与作者,便如为航船锚定了航向。编辑部的热议终如溪流归海:写陈景润,选徐迟。
为何是陈景润?彼时外国代表团访华,提名要见这位中国大数学家。可在中国没有人知道陈景润是谁。大家好不容易辗转寻至中科院数学所,才发现这位年轻学者早已叩开“哥德巴赫猜想”的大门,摘下了国际数学界瞩目的“皇冠明珠”。可在研究所里,他是争议缠身的“科学怪人”,那些不食人间烟火的“笑话”,为他镀上了层神秘色彩。
为何选徐迟?周明在长途电话给了徐迟答案:“你是诗人,当过新闻记者,最懂知识分子灵魂,再用诗的语言写报告文学,更有感召力,唯你最合适!”周明的恳切,徐迟从武汉风尘仆仆赶来。
招待所的灯光彻夜未熄,两人梳理素材、谋篇布局,话语撞出火花。徐迟笔耕不辍,一周便成初稿。周明逐字品读,与他反复斟酌修改。从选题到刊发,周明全程护航,见证着作品从萌芽到绽放。周明最难忘的是陈景润那间仅六平方米的宿舍带给他的震撼。
在徐迟的笔下,“六平方米的小屋,竟然空如旷野。一捆捆的稿纸从屋角两只麻袋中探头探脑地露出脸来。只有四叶暖气片的暖气上放着一只饭盒。一堆药瓶,两只暖瓶。连一只矮凳子也没有。”这就是‘科学怪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哥德巴赫猜想,这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就是我们中国的数学家陈景润,猫在这样的房间里‘制造’出来的。”
周明与徐迟心潮难平,最初的朴素想法骤然升华:一定要写出这份痴迷背后的科学精神……
《人民文学》1978年第1期头条刊发了《哥德巴赫猜想》。一经问世,果然像春雷炸响,震动了神州大地,开启了中国报告文学新气象,具有划时代意义。
我翻出保存了近半个世纪的1978 年第1期《人民文学》,扉页已泛着旧黄,油墨的清香早散入岁月长风,可周明先生的名字落在此间,仍像一枚温润的玉扣,轻轻叩响一个时代的门扉。如今这枚玉扣悄然坠地,由他参与开启的报告文学黄金时代,也随他的离去而逝去。唯有捧着发黄的那些的文字,纪念那个闪光的年代。
2025年9月17日
2017年作者与周明先生在浙江南浔
作者简介:贾桥,女,1957年中秋生于湖北武汉。曾为内科主治医生,现供职于中国铁道企业管理协会。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北作协会员、中国铁路作协理事。其散文、小说、报告文学在《青年作家》《长江文艺》《中国铁路文艺》《三峡文学》《山东文学》《湖北日报》《人民铁道报》等报刊发表。多次获湖北省“楚天文艺奖”,出版过散文集、报告文学集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