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卜楞寺纪游有感
李凡
拉卜楞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坐落在凤山与龙山之间,夏河穿山绕寺而过。
我对拉卜楞寺的初识,类似于普通人对哈佛、剑桥的印象——拉卜楞寺有“世界藏学府”之称,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规模宏大,在国内外藏传佛教界享有极高声誉;寺内设有显宗、密宗等学院,数百年来培养了众多藏族学者与宗教人才。
至于它作为“世界藏学府”在宗教教义、学术研究、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独特价值,作为普通人好像没有必要深究。就像不必探究其每一处建筑的细节、每一门“学问”的深意。
我对藏传佛教了解不深,注意不够。所以便和同行的姐妹商量后,没有进入寺院内部参观感受。即便只是远观,这座“佛学院”也透着金碧辉煌、气势恢宏的质感。寺院门口放着十多块长条木板,是供藏民祈福磕长头用的——我们在这儿见到几位藏族老妪正对着寺院方向磕长头,因不懂其中的宗教仪轨,便悄悄站在一旁,没敢打扰,也没有傻傻地驻足紧盯,生怕失了尊重。
相比寺院本身,我们对周边长长的转经长廊更感兴趣。拉卜楞寺的转经廊是世界上最长的藏传佛教转经廊,总长度约3.5公里,环绕寺院主要建筑群一周。跟着它转如同在一条长长经河中浸润心神,使精神得以洗礼。
转经廊由木质或石质廊道搭建,鲜亮的廊下整齐排列着深色实木转经筒,每个转经筒表面刻有经文,筒内藏有经卷,需顺时针用手拨动旋转。廊道两侧偶尔出现的彩色经幡在风中摇动,仿佛将无声的经文一遍遍诵向天地,引得藏民驻足凝望,甚至有人三步一叩、沿廊转经。
所有旅人都可参与,只需跟着节奏推转经筒,木筒转动时发出低沉的“咯吱”声,混着远处的经声,透着安静的虔诚。
听人说,顺时针转经有“时来运转、一生顺遂”的寓意,我们便列队在经廊格外认真地跟着节奏转了经廊南面的一段。
在拉卜楞寺经廊前稍作逗留,我们便准备去夏河对面龙山看它的全景。
夏河从拉卜楞寺门前由南而北带着藏民的虔诚,混着寺里的经声,藏着翻阅经卷的历史,翻浪滚滚北去。
踱回夏河桥头,见两排藏民支着遮阳伞,摆着小摊,售卖些小饰品、特产之类的物件,透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过了桥,我们登上与寺院隔河隔路相望的一座小山头。山上野花野草葱郁繁茂,顺应自己的地域与时令生长,却无一能唤出名字;斜阳下,微风拂过草木,送来淡淡的清香,仿佛山花也在经声中自我修行,——否则为何旅人至此,笑意格外浓,心也格外舒展惬意?
站在山头俯视,拉卜楞寺全貌尽收眼底。寺院稳坐山脚,而藏民楼舍已叠至山腰,远远望去,整片建筑如嵌山岗。夕阳西下时,寺院的金顶在余晖中流转着璀璨的光芒,那光耀眼却不刺目,让看得人心一片平静。
我忽然觉得,所有信仰或许都藏着观照人心的大智慧。尘世里的烦恼,有时自己化解不开,若能像这般静下心观察、叩问内心,或许会有不一样的答案。于我而言,更想把今生的日子过得实在,让当下的烦恼当下化解;但我也懂,那些虔诚的人,或许是在为来世求得一份安稳——无论哪种选择,能让人心里有寄托、有力量,便已足够。游拉卜楞寺,感慨良多,心动有诗曰:
拉卜楞寺嵌山岗,
密咒藏音绕脊梁。
夏河闻经翻细浪,
余辉沐刹遮金芒。
游客烦心前世事,
藏妪长揖合十望。
众客遥岸屏中摄,
山花笑绕传经廊。
2025年9月19日于禅香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