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姜嫄台国存在的铜证
——赐台青铜豆
王德埙
长柄却置单环盖细柄差赐台青铜豆通高48公分,球径17.5公分,底盘鐙径12公分,重2.4公斤。黑漆古,大开门。
2025年9月由当代陕西研究会主办,宝鸡理学院、中共宝鸡市委党校承办的“弘扬国之重器,追寻青铜文明学术研讨会”,王德埙提交的论文,写作有年,第一次与会拿出去发表。经专家委员会严格评审,评为优秀论文,获会议颁发的二等奖。
陕西宝鸡,为什么被成为青铜器之乡?因为这里出土了晚清四大国宝(大盂鼎、散氏盘、毛公鼎、虢季子白盘)、何尊、大克鼎、铜浮屠、墙盘、逨盘、折觥、胡簋、卫鼎等诸多国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因此被誉为青铜器之乡。
容庚认为“豆”:体圆,中有挍,下有鐙,可以执①。
(图1,正视图1)
差赐台青铜豆为贵州遵义王先生家传。抗战时期,其父开办播光电灯厂期间,到重庆出差花巨资购藏。王先生父亲过世多年,他不认识上面的铭文,遂出资邀我前去考察鉴定。
照片换个角度
按:本文写作比较早,当时还没有科鉴方法,只好采用传统的文饰断代方法。王德埙采用寻龙尺场共振年份检测仪检测本品,距今3745年,即制作于公元前1720年,夏朝后期。此数据还需要采用其他检测手段复核以后才能最终认定。
证明青铜器夏豆跟商豆形制相同,这五字金文早于甲骨文。
(图2正视图2)
(图3俯视图)
可以倒置:
(图4却置图)
豆鐙底部:
(图5局部)
豆盖内部:
(图6局部)
豆盘内部:
(图7局部)
三角形蝉纹:
(图8局部)
窃曲纹和柄上三角形蝉纹:
(图9横置)
(图10局部)
青铜器研究权威马承源将三角形蝉纹作为断代的有力证据:“蝉纹盛行于商末周初,以后没有出现过。②” 马承源认为青铜豆为稀见之物:“出土和传世的青铜豆都较少,这可能是当时人们多用陶豆、漆豆和竹木质豆,不易留存到现在的缘故。”(同书页156)
(图11局部)
摹写编码如下:
五字铭文考释
释文: 赐台用作。
编码1为“”的古体,同“差”,音chai。《改倂四声篇海.工部》引《搜真玉镜》:“差,音差。”《字彙补》:“差,同差。”异体字普遍存在是金文的重要特征。
这里,为商朝前期姬氏首领之名,金文又作
、
等等。无论是
还是
,其中“工”均为必备要件。
这个姬氏首领姓姬名“差费”(一作差弗(“弗”“费”古今字关系),姬姓。他是黄帝的十世孙、帝喾的七世孙,商朝前期皇仆之子、毁隃之父,周部族首领,周王先祖。其高祖为著名的公刘),简称为“差”也就是。
公刘的先祖名叫弃,弃的母亲就是姜嫄。后来,帝尧让弃做了稷官(农事之官),以邰为国,并将邰加封给弃,号为“后稷”。
差也是周文王、周武王的老祖宗。
编码2为“易”,通“赐”。
编码3为“台”,这里指台国首领。“台”也作“邰”,后起字。姜嫄出自台(邰)国。
编码4、5为“用作”,金文习惯用语,如“用作宝尊”之类。这里为省语。
姜姓的封国有邰氏之国与姬姓的封国是世婚关系④,两国彼此保持政治联盟关系长达千年,一荣倶荣,一损倶损。本器便是两国友好的物证。铭文“差赐台用作”,也说明了先周时期存在台国对于姬姓邦国的依附关系。
姜嫄的台国虽然不大,但在先周历史发展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交换婚制度是姬、姜两大部族巩固政治联盟的重要手段,因而姜姓是姬姓政治的重要辅佐力量,如辅佐姬周推翻殷纣王的姜子牙,便是姜部族的杰出人物。
姜嫄的台国出美女。汉班固《西都赋》:“游士拟於公侯,列肆侈於姬姜”唐 元稹《祭翰林白学士太夫人文》:“太夫人族茂姬姜,仁深圣善。” “姬姜”的连称明示该二族的交换联姻关系,至于用“姬姜”来代表美女,则是其交换婚本义基础上的引申义。《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室无姬姜,门多长者。” 李周翰 注:“姬姜,美女也。”《诗·陈风·东门之池》“彼美淑姬,可与晤歌” 唐 孔颖达 疏:“而谓之姬者,以 黄帝姓姬,炎帝姓姜 ,二姓之后,子孙昌盛,其家之女,美者尤多,遂以姬姜为妇人之美称。”孔颖达 之“以二姓之后,子孙昌盛”就是看到了姬、姜二姓交换婚关系的优生效果。
姬氏首领姓姬差费和姜嫄的台国友好交往的时代,商王朝的统治范围还没有到达今天的陕西省一带⑤,而主要在河南、河北和山东地区。
长柄却置单环盖细柄差赐台青铜豆发现的重大意义
台国重器,铜证如山!
这是5000年来台国礼乐重器的首次发现,伟大的姜嫄赖以安身立命的家园首次获得实物的证明,姜嫄的台国家邦于是实至名归;台国的真实存在,证明了姜嫄的真实存在。从此,姜嫄就不再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而是一个历史人物。佐以当地史证确凿的有邰氏遗址及姜嫄遗址(省级文保单位),真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确是中国本世纪姜嫄文化的一次大发现!
注:
① 容庚《商周彝器通考》哈佛燕京学社1941年,上册页21。
② 马承源《中国青铜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页330。
③ 马承源《中国青铜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页377:“商代铜器铭文,一般的一两个字。十字以下的占大多数。”
④ 王德埙《举周天子宫灯研究》,待发表。
⑤ 杨晓能著《另一种古史》三联书店2008年北京版页361。
本文写作得到马恒星会长得帮助,特别鸣谢!
参考资料
邰国,又名骀国,古邰国, 姜姓,为有邰氏后稷弃的后裔之所封,是商周时期我国陕西地区的一个古老诸侯国。邰国国都位于斄(邰)城,又名武功城 位置在雍州武功县(今陕西武功县武功镇)西南22里处,此地有后稷弃及姜嫄祠。这里十分明确地指出了:武功镇西偏南,即沿渭河向西11公里处,就是古邰城。现在为陕西杨陵区揉谷镇姜嫄村。邰封,邰地,即为邰国领地。邰国国都位于斄(邰)城,又名武功城位置在雍州武功县(今陕西武功县武功镇)西南22里处有姜嫄村,此地有后稷弃及姜嫄祠。这里十分明确地指出了:武功镇西偏南,即沿渭河向西11公里处,就是古邰城。现在为陕西杨陵区揉谷镇姜嫄村。邰封,邰地,即为邰国领地。
据《广韵》记载:“神农居姜水,以为姓。其后为齐、甫、申、吕、纪、许、向、芮。”《左传·昭九年》记载:“我自夏以后,魏、骀、芮、岐、毕,吾西土也。”其中的骀国即有邰氏之国,应该与芮国邻近。《诗经·生民》孔疏引《世本》、《说文》等典籍也谓:“邰”亦为炎帝之后,姜姓之国。说明“吾西土”,并非尽是姬姓的国邦。当初的古芮国、古邰国是属于姜姓的封国。
邰国(骀国)史籍记载颇少,连它于何时为何国所灭也知之甚少。
武功镇历代沿革表 | ||||
朝代 | 纪年 | 名称 | 地址 | 备注 |
有虞氏,虞舜 | 斄国 | 今姜嫄嘴 | 《史记》:有斄氏女曰姜原,为帝喾元妃,生弃,以教稼功,管后稷,复封于邰。 | |
禹 | 斄国 | 今姜嫄嘴 | 《史记》:后稷之兴,在唐陶。禹夏之际,皆有令德。 | |
启 | 斄国 | 今姜嫄嘴 | 《史记》:后稷卒,子不窋立。 | |
夏、商 | 周地 | |||
周 | 初年 | 畿内邑 | 今镇治 | 《史记》封禅书周兴邑邰,,立后稷之祠,至今血食天下。 |
春秋 | 初年 | 周邑 | 今镇治 | 《史记˙秦本纪》秦文公十六年,伐戎,收周失地,岐以东献之周 |
战国 | 秦邑 | 《元和志》:秦孝公做四十一县,邰、武功、美阳各一。 | ||
秦 | 始皇 | 武功县 | 在渭水南 | 《地理志》:武功有太乙、惇物、斜水。太乙,即终南山。太白,武功两山,故名惇物,均在渭水南。 |
汉 | 武功县 | 在渭水南,今属眉 | 《水经注˙渭水注》东经郿县故城南,又东过武功县北。 | |
新莽 | 9-25 | 新光县 | 渭水南 | 今镇治是姜嫄嘴。 该村以前村民俗语"言家嘴""嫄姜嘴" |
东汉至晋 | 武功县 | 姜嫄嘴 | ||
北周 | 建德三年(574) | 武功县 | 今镇治 | 《隋书》:周置武功郡。建德三年郡废。《太平寰宇记》:周省武功郡,别立武功县于中亭川(今武功镇) |
隋 | 581-618 | 武功县 | 今镇治 | 属京兆郡 |
唐 | 武德三年(620) | 置稷州,领武功县 | 南立节 | |
贞观元年(627) | 复武功县 | 今镇治 | 《元和郡县志》:州废,以县属京兆郡。 | |
天寿二年(691) | 复置稷州 | 邰封里 | 领县。唐书:天授二年(691),复置稷州。 | |
武功县 | 今镇治 | 《唐书》:大足元年(701),州废,复为县。 | ||
后唐 | 同光中(923-926) | 武功县 | 今镇治 | 隶扶风府 |
长兴元年(930) | 武功县 | 今镇治 | 以县隶京兆府 | |
后晋 | 936-946 | 置武功郡 | 隶晋昌军 | |
后周 | 951-960 | 武功县 | 今镇治 | 隶书兴军 |
宋 | 政和八年(1118) | 武功县 | 今镇治 | 改属醴州,属环庆军路 |
宣和三年(1121) | 武功县 | 今镇治 | 隶京兆府,属永兴军路 | |
金 | 大定二十九年(1189) | 武亭县 | 今镇治 | 金志:以显宗讳,更武功为武亭 |
元 | 1206-1368 | 武功县 | 今镇治 | 《续通考》:元复为武功县,属乾州。 |
明 | 1368-1644 | 武功县 | 今镇治 | 隶西安府乾州 |
清 | 初年 | 武功县 | 今镇治 | 隶西安府乾州 |
雍正三年(1725)至末年 | 武功县 | 今镇治 | 改属直隶乾州,是年分乾州为直隶州,以武功、永寿属之。 | |
民国 | 二年(1913) | 武功县 | 今镇治 | 废府设道,属关中道 |
十七年(1928) | 武功县 | 今镇治 | 废道,直属省辖 | |
新中国 | 1950年5月 | 武功县 | 今镇治 | 属宝鸡专员公署 |
1956年6月 | 武功县 | 今镇治 | 撤专属,归省直辖 | |
1958年12月 | 武功公社 | 今镇治 | 武功、扶风、兴平三县合并为兴平县,直属省辖 | |
1961年9月至今 | 武功镇 | 今镇治 | 武功县建制恢复,治所由武功镇搬迁至普集镇,属宝鸡专区。1983年10月武功镇随武功县改属咸阳市 | |
注:上古时期至清由《武功县志(稿薄)》整理而来;民国至今由《武功县志》整理而来[1] |
遗址地址
(今陕西武功县武功镇)西南22里处,有村名叫姜嫄村。此地有后稷弃及姜嫄祠。这里十分明确地指出了:武功镇西偏南,即沿渭河向西11公里处,就是古邰城。
参考资料
姜嫄,中国上古人物,有邰氏,后稷的母亲。根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姜嫄是帝喾高辛氏的正妃(次妃是简狄,第三妃是庆都,四妃是常宜)。传说她是踩到上帝的脚印后,怀孕生下后稷。后稷就是周朝的祖先。《诗经·大雅·生民》的开端说:“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诗经·鲁颂·閟宫》说:“赫赫姜嫄,其德不回,上帝是依。”
原始社会末期,今关中西部的武功一带曾是炎帝后裔姜族部落的封国有邰。姜族部落也称有邰氏。有邰氏有个女儿叫姜嫄,其子弃是周人的始祖。在夏朝时周族的首领弃为“后稷”负责管理农事,以后被奉为农神。弃成了农神,母以子贵,姜嫄也被后世尊为圣母。今武功县武功镇的南门外有姜嫄圣母墓、圣母祠正殿悬有“母仪邰城”的巨匾,城西稷山之巅上阁寺姜嫄庙正殿悬“有邰家室”牌匾表达了后人对这位生育农神,造福人类的伟大母亲的崇
敬和农祖后稷的怀念。
后稷的母亲是姜嫄。在后稷出生之前,姜嫄经常敬奉神明。祈求有子。可是当她因在外踩上天帝巨大的足迹怀孕生子后,又以为这是不祥之兆,于是曾三次将孩子抛弃。孩子几次大难不死,姜嫄认为这是神灵保佑,便将其抱回抚养,由于曾被抛弃的缘故给孩子起名弃。
后稷长大后好农耕,掌握了丰富的耕作技术,教民稼穑,有功于民,得到了尧和舜的重用。后稷死后,后世尊称他为“农神”。后稷的第14代孙周武王姬发灭掉商纣,建立了周王朝,姜嫄也因之成为周人的女祖先。周人为她建祠立庙,祈望她保佑人们婚姻美满、人丁兴旺。姜嫄作为炎帝部落的女子,和黄帝部落首领帝喾联姻,因此姜嫄也是所有炎黄子孙的老祖母。
有邰氏生活在关中西部的渭河平原,长期从事农耕。弃生于斯长于斯,受到农耕文明的熏陶,酷爱农事。儿时常以种植五谷瓜豆作为游戏。稍长又虚心学习姜族的农业技术.不断总结农业生产经验,很快成为一名农业专家。长大后离开舅家,回到姬姓部落,周人从此进入父系社会,弃成为周人的始祖。他教民稼穑,相地之宜,除草间苗,选择推广优良品种,不断提高农业产量使周人的农业生产得到很大发展,成为著名的农耕部落。夏朝时弃被任命为“后稷”,负责管理农业。姜嫄是周人的始祖母,她所处的时代是氏族公社制,朝代还没有出现。姜嫄的儿子是后稷,他是周朝的始祖,被尧推举为农业讲师,被舜封为后稷,封地古邰城(即有邰国),位于今陕西省武功县西南。但是他所处的时代仍然没有朝代的划分。直到禹的儿子建立夏朝才真正出现朝代,夏朝灭亡后,商朝建立,后稷的第13代孙子武王姬发灭了商朝建立周朝。简单地说,从三皇五帝开始直到商朝建立前,这一段时间都处于中华文明的早期阶段,我们把它称为上古时代。
马恒星与英国剑桥大学世界非遗文化研究博士杨国华先生
作者介绍
王德埙: 1950-汉族,香港达德大学社会考古学院院长、香港达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筹备处工作人员、世界智慧科学院院士,贵州民族大学研究员(已退休),西南夜郎文化研究院前所长,西南大学毕业,双专业。贵州省社会科学一等奖、教育部人文社科三等奖获得者,贵州文史研究馆特聘专家、中国名山名寺名观文化研究委员会高级顾问、厦门上古文明研究室委员、《上古文明研究丛书》编委、中国先秦史学会会员、贵州省易学与国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特聘专家,贵州省收藏家协会顾问、贵州省桐梓县夜郎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贵州镇宁竹王文化研究会顾问、重庆巴渝文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僚学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