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英娥(韶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
又到了“周末追星”的时间,我依然延续着张九龄“粉丝”的状态,这次准备去的是始兴县隘子镇湖湾村石头塘自然村。去之前请同伴做了攻略,谁知路上还是一波三折。早上六点二十出门,坐30路车到韶关东站以后,习惯性的去大广场找车,却发现没有去始兴的大巴。我们急忙走到韶关汽运站,到那里买到了八点到始兴的车票。摇摇晃晃到达始兴县城,已经快十点了。打听到去隘子镇的车次,要十一点才有。我们准备打车。这时,一位摩的过来拉客,说一百五十元包我们玩得开心,想到哪里停下来就到哪里停下来,想照相就照相。我有几分心动了,同伴却觉得他要价太高、坐摩托不够安全,于是我们便决定打车过去。最终,我们花九十九元打上了去那里的车。“一百多公里?没那么远吧?我去过隘子镇的。”师傅接到我们以后,一边看手机一边自言自语。我心里也比较紧张,不过一听说他愿意去也就释然了。“路再远,行则将至。”反正有车去,怕什么呢?
我们从始兴客运站出发,按着导航走S244线路行走,经过顿岗镇、深渡水乡、司前镇、隘子镇,最终到达“九龄故里”——隘子镇湖湾村石头塘自然村。“八山一水一分田”我算是见识过了。小汽车在崇山峻岭间穿行,我感觉到的不是氧吧怡人,而是山道弯弯绕晕了头。好不容易到达目的地,我已经是双腿发软、头晕脑胀了。看到新修好的柏油路上“张九龄故居祠堂”“桂山书院”的路标,顿时精神一振。
师傅把我们载到张氏宗祠附近的七星公园就把车停在附近,也想跟我们走一走。既然是寻访九龄足迹,我们本次寻访的主要目标是张氏宗祠、宰相树、唐古道。
面对修葺一新的张氏宗祠,我在寻觅着自己的“看点”。门前的“拴马石”整齐排列,直观地展示了张氏宗族的荣耀,也给簇新的张氏宗祠增添了几分历史的厚重感。门前的鹅卵石不知映照过多少崇敬的脚印。四个铜钱图案整齐排列,是不是寓意着四季发财?看着金光闪闪的“清河源流远 金鑑世泽长”,我就觉得并不是那么简单。大门右侧的《张九龄故居宗祠重光记》向“追星者”再现了重修宗祠万众一心的场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的出谋划策,有的监工跟进,有的甚至亲自做工。我不由得把目光投向了在开阔平坦的地基上拔地而起的张氏宗祠。它与粤北的不少阔气宗祠一样,前面有一口“聚财”塘,两进三栋。墙上有壁画。不一样的是,正门屋顶的双龙戏珠旁边还有两条巨龙呼应,龙身下的彩釉栩栩如生。后面的屋脊、屋檐都有生动的画面。正房旁边的围墙呈两个半圆。祠堂边小水渠环绕。空中俯瞰,整个宗祠既像张九龄心中那一轮故乡的圆月,更像一艘扬帆起航的帆船,在蓝天白云之下、在高耸的小山包开阔平地上、在绿树与稻秆的簇拥中傲然兀立,真有几分高高在上的气势。从外到内几副对联除了有常见的祈福以外,还显示拥有显赫先祖的自豪感:簪缨继世诗礼传家一门三杰 派脉溯源胤孙怀本万祀千秋。木匾上的“风度流芳”古韵悠悠,四水归堂、柱础古色古香。看来重修宗祠确实是尽量用上了原来用的、现在还能用的材料。墙上的“摆谱”清晰可见。我似乎第一次感觉到了有“谱”可“摆”真的光祖耀祖啊!
接着,我们来到了传说中的“宰相树”旁。虽然千余年前的宰相树早已去陪伴宰相了,但是就在原地后来长出的桂花树也已经有一百余年的历史。而且,就在这遒劲的百年老树旁,还有不少细枝相伴左右让它“含饴弄孙”,这是不是像宰相留下的家风绵延不绝?树旁那条从山脚延伸到宗祠前面的鹅卵石古道,在今天更多的是走上去怀古思幽。因为早已有铮亮的柏油马路通到村庄了。同样是那时候砌成的鹅卵石,做墙用的大都绿苔丛生,做路踩的却光溜顺滑。“因为有了张丞相,这里的路才修得那么好呀!”同行的师傅也可能没什么文化,却同样仰慕起了张丞相。我不由得感慨:张丞相至今还在造福乡梓呀!
我们走走问问,不久就来到了位于建国村白石下自然村的桂山书院。很幸运,我们没有被铁将军挡在门外。青砖灰瓦红门橙窗,桂山书院以古朴端庄的风貌迎接远到的我们。我们仰视着红底黑子的“桂山书院”,轻轻推开红彤彤的木门,一座有几分荒芜状态的小四合院呈现在我们面前。大门顶上的绿底黄字“教先三物”在红木的衬托下更显优雅古朴,对面红彤彤的魁星楼与它遥相呼应。魁星楼左侧的苔痕斑斑的老树应该是桂花树吧,“蟾宫折桂”可是不少学子梦寐以求的。我随意拐进了边上的一间教室,朱红色的木牌匾——“帽子山小学”静静地在黑板下方,旁边还有讲台、大算盘,一张靠背木椅,下边有两排课桌和凳子。望着黑板上方依然红彤彤的国旗以及两侧“诚实勇敢”“乐学多思”的标语,我有些莫名的伤感。
从这间教室的拱形门向魁星楼走去,我惊讶地发现,台阶是大石条,有几分像一些比较富裕的地方筑坝筑路的石材。更让我惊讶的是,显得狭小的走廊边上居然有柱础支起圆木,上方还有雀替撑着。走廊正上方的每一根木柱侧面都有精美图案结成的月梁。正中红底黑字的“桂山书堂”两边有拱门通向楼上的魁星堂。正中供奉的应该是文曲星,两侧分别有两副对联。外围是:“桂山开甲子 绿水起文澜”,内侧是:“紫气冲霄汉 文光射斗牛”。可以说,这是我见过的最古色古香的小学了!常年在这里上学的孩子一定是受到了这种文化的浸润,真的是太有福了!这里后面再做小学、附近又新建小学,估计也是这种考虑吧。
等我们依依不舍地从桂山书院出来,打车又成了问题。本来不想再从县城绕道韶关了,但焦头烂额了半个小时,还是不得不从原路返回。而且,比较惊险刺激的是,从桂山书院到隘子镇这一段,我们坐的是小货车。似乎很久没有这种“阅兵”的感受了,除了新鲜,更感到庆幸:看来冥冥之中张丞相在护佑着我们呀!好在后来的行程比较顺利,但七拐八拐回到家已经快八点钟了。
虽然“朝圣之路”充满艰辛,但心之所向,不留遗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