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举子巧对大明皇帝朱元璋
文/贡发芹
【编者按】这篇短文以生动的情节、精巧的对联设计,勾勒出一段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互动场景,兼具趣味性与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其一,从情节构建来看,文章开篇简洁交代朱元璋重视科举的背景,为后续“微服私访考举子”的情节做了合理性铺垫。中间通过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朱元璋“偷偷溜出皇宫”彰显其亲察人才的心思,举子“衣着寒酸但眉宇自信”暗合“寒门有才”的经典叙事,二者相遇的场景虽简短却充满张力。结尾“巧对一联得官职”的结局,既呼应了朱元璋“选贤任能” 的初衷,也让故事形成完整闭环,满足读者对“有才者得赏识”的心理期待,情节紧凑且逻辑清晰。其二,从对联艺术的呈现来看,文中核心对联堪称“妙对”,体现出极高的文字技巧与情境契合度。上联“千里为重,重山重水重庆府”,先以“千里”合为“重”字,巧用合字法;后用三个“重”字叠加,既描绘出重庆山水环绕的地理特征,又点明举子籍贯,一语双关。而下联“一人为大,大邦大国大明君”,以“一人” 合为“大”字呼应上联结构,再用三个“大”字层层递进,从“大邦”“大国” 过渡到“大明君”,既严守对联的平仄、词性对仗规则,又巧妙迎合朱元璋的身份,颂扬之意不显刻意,尽显举子的才思敏捷与应变智慧。这种“应景对句”的设计,让对联成为推动情节、展现人物才学的关键载体,也让读者直观感受到中国传统对联文化的魅力。其三,从文化内涵层面来看,故事背后折射出明代科举制度下“人才选拔” 与“君臣互动”的文化图景。一方面,朱元璋微服考举子的行为,体现了古代帝王对 “寒门人才”的关注,暗含“科举取士打破阶层壁垒 的制度价值;另一方面,举子通过对联获得赏识的经历,既印证了“才学改变命运”的传统认知,也展现出古代文人“以文达意、以才获用 的理想追求。此外,对联中对“重庆府”地理文化、“大明”王朝气象的凝练,也让故事承载了地域文化与时代印记,具有一定的历史参考意义。【编辑:纪昀清】
乞丐出身的皇帝朱元璋得到大明江山、成为九五之尊后,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制定了一整套措施,不断完善科举制度,选拔优秀人才为大明江山效力。
又到大比之年。全国各地举子都云集京城南京,准备参加会试,朱元璋很想真正了解一下各地举子学识情况,就带着几名贴身太监和侍从,偷偷溜出皇宫,走街串巷,微服私访,遇到举子就与其攀谈,并不失时机地考考他们。
一天,朱元璋一行来到一座寺庙里,遇到一位千里迢迢赴京赶考而寄居在这里的举子,正在窗下苦读,衣着虽然寒酸,但面目清秀,眉宇之间充满自信,透着一股英气。朱元璋打心眼里喜欢,就主动上前搭腔。一打听是重庆人,朱元璋一时来了兴致,决定试一试这位举子的才学,就随口吟出一句上联:
千里为重,重山重水重庆府
举子一听,这不是在考我吗?再仔细一瞧,出对之人虽穿着朴素,但出口不凡,霸气十足,居高临下,谈吐高雅,肯定大有来头,说不定是主考官微访举人。得拿出点真本事让他瞧瞧。其出句先采用合字法,“千里”二字合成“重”字,后采用重字法,三个“重”字相重叠,巧妙地点出了我的籍贯重庆,可谓高明,但亦难不到我。于是从容对出下联:
一人为大,大邦大国大明君
此联恰到好处地颂扬了大明皇帝朱元璋。朱元璋听后大为赞赏,心想,大明有这样的人才,真乃幸事!于是连连称赞道:“好,对得好!‘一人’二字就是‘大’字,三个‘大’字相重复,大明国君在大邦、大国之上,实在是绝妙好对!”随后叫随从赠以银两,并记下那位举子姓名。出榜后,那位举子果然会试金榜题名,成为贡士。几天后,这位贡士又参加了由皇帝朱元璋亲自监考的殿试,又一次榜上有名,成为进士,无需候补,就随即被予以实职走马上任。真是巧对一联,喜得官职。

【作者简介】贡发芹,笔名亚鲁、贡晖,高级中学语文教师,三级律师。安徽恒维律师事务所律师,安徽省文史馆特约研究员,安徽散文家协会副主席。曾任安徽省明光市政协办公室副主任、市政协常委、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市政协六级职员,滁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滁州市散文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等。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安徽省历史学会会员,安徽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学会会员,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理事,安徽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报告文学学会理事。有诗集《蹒跚学步》《浅唱低吟》《柔声细语》《轻描淡写》《浮光掠影》,散文集《帝乡散记》(38.8万字)、《帝乡散忆》(42万字)、《故园乡愁》(30万字)、《骨伤百日记》(30万字),文艺评论集《管见孔识》(27万字),民间文学《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安徽滁州·明光卷》(41万字,主编)、《中国民间文学大系·故事传说·安徽明光卷》(50万字),史学专著《吴棠史料》(35万字)、《明光史话》(40万字)、《史林拾荒》(34万字)、《明光历史人物》(50万字)、《明光人文概览》(16万字)、《明光政协史》(二卷上下册,115万字,主编)、《嘉山县志》(80万字,点校)等作品集25部约730万字。作品入选《2010我最喜爱的散文》《中国诗歌年编》《安徽最美地名故事》《滁州文学六十年》《滁州散文选》《滁州诗歌选》《民间故事选刊》《小品文选刊》《《幽默与笑话》《华夏关注》《党建文慧》等40余种文集、选刊,其中散文《举人巧对朱元璋》入选河北少儿出版社《小学语文同步阅读》(五年级A版)课外教材、散文《寻找芦苇地》入选百度题库及全国性高中语文试卷阅读题、散文《隋唐大运河开辟中国古代高速时代》入选全国性《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册历史[新教材]期中复习材料分析题精编50题》一书,《明光史话》《史林拾荒》《轻描淡写》《管见孔识》等5部书收入百度百科词条。曾获安徽省社科普及优秀读物奖、安徽省金穗文学奖、中国散文年会奖、华语文学创作笔会奖、屈原诗歌奖、《文学界》优秀作品奖等十数种省级以上奖项及明光市人民政府第一、二届文学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