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月三帖
文/高金秀(甘肃)
一、庭中桂·月初升
金风穿巷而过时,院角的桂树先醒了。细碎的金蕊藏在墨绿的叶缝里,被风揉出满院清香,连墙角那丛月季的影子,都染上了三分甜意。我搬了竹椅坐在树下,看夕阳把最后一缕光抹在青瓦上,转而被渐起的暮色吞了去。
忽然有细碎的响动从枝叶间落下,低头一看,是几粒饱满的桂花,沾着未散的暖意,轻轻落在手背上。正想抬手接住,却见天边浮起一轮浅白的月,像被谁蘸了清水的毛笔,在蓝丝绒上晕开淡淡的轮廓。母亲端着竹匾从屋里出来,竹匾里摊着刚摘的桂花,"今年的花比往年密,腌些糖桂花,中秋拌月饼馅正好。"她的声音落在风里,和桂香缠在一起。
月渐渐爬高,清辉洒在桂树枝桠上,把叶片的纹路照得分明。风动,花枝轻晃,桂花簌簌落下,有的沾在母亲的发间,有的落在竹匾里,发出细碎的声响。我伸手接了一捧月光,掌心却只留满手桂香——原来月的清辉,早和花的甜香融在了一处,成了中秋最温柔的模样。
二、廊下月·风渐起
暮色沉得深了,廊下的灯笼次第亮起,暖黄的光和月光在青砖地上叠出斑驳的影。我倚着朱红的廊柱,看天上的月愈发清亮,像被匠人细细打磨过的玉盘,连周围的云都被染得温柔。
不远处的桂树还在落香,风过处,香气漫过廊栏,和屋里飘出的月饼甜香缠在一起。父亲正坐在廊头的石凳上,手里转着个竹制茶宠,"你看这月亮,每年这个时候最圆。"他说着抬手一指,月光顺着他的指尖淌下来,落在他鬓角的白发上。我忽然想起儿时,也是这样的中秋夜,他总把我架在肩头,去看巷口那棵老桂树,说"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那时的月,好像比现在更近些。
风忽然紧了些,廊下的灯笼轻轻晃动,影子也跟着摇曳。几片枯了的桂花瓣被吹到脚边,我弯腰拾起,放在掌心。月光落在花瓣上,把纹路刻得清晰,父亲的声音又传来:"尝尝这刚烤好的五仁月饼。"我咬了一口,芝麻的香、核桃的脆混着桂花香在舌尖化开,抬头再看月,竟觉得眼眶有些发热——原来团圆的滋味,从来都是月的清、花的香,再加一句寻常的叮咛。
三、窗畔香·月正圆
案头的烛火轻轻跳着,把信纸照得暖融融的。我握着笔,却迟迟没有落下,鼻尖萦绕着淡淡的桂香,是白天插在瓷瓶里的花枝散的。窗外的月已经爬得很高了,清辉透过窗棂,落在信纸上,把"中秋"二字浸得透亮。
风从窗缝钻进来,吹动了信纸的边角,也吹动了瓶中的桂枝,几片花瓣悠悠落在信上。我想起早上收到的家书,母亲在信里说:"院里的桂花开得正好,你寄的月饼家人都尝了,你爸说比去年的甜。"那时我正站在窗前,看天上的月刚露了半张脸,如今月已圆满,想来老家的月,也该是这般清亮。
远处忽然传来几声犬吠,又很快消散在风里。我终于落笔,写下"清风明月,人间良辰",又添了句"家中的桂香,该和这里的一样甜"。笔锋顿了顿,再写下"愿平安喜乐,诸事顺遂"——这既是写给家人的,也是写给这轮满月的。
风又起了,桂香更浓了些。我把信纸折好,放进信封,月光落在信封上,像盖了枚温柔的印。抬头望窗,月正圆满,桂枝轻晃,原来不管隔着多少山水,这轮月、这缕香,早把思念和期盼,都递到了想去的地方。
作者简介:高金秀,甘肃省天祝县打柴沟小学一级教师,大专学历,毕业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本人兴趣爱好广泛,写作,论文,书法,绘画,唱歌,跳舞,剪纸,手工制作等,都是国家级一等,二等,优秀奖。公开课也比较成功,得到评委好评。在教学期间,成绩名列前茅。多次获奖。得到大家好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教育中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