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塘村赋(外一章)
特约作者:饶晓辉(江西)
维吾饶氏,郡望平阳,源溯伯益,派衍豫章。元亮公肇基斯土,辟榛莽以启家邦。竹林塘畔,山水钟祥,田畴沃野,稻浪飘香。
观夫村之胜景,北靠万顷良田,南襟青山绿水。峰峦叠翠,若列屏而护村;溪流潺潺,似鸣琴以悦耳。村前古樟,华盖参天,见证沧桑岁月;屋后修竹,亭亭玉立,摇曳清风明月。春则桃李争艳,夏则荷香满塘,秋则稻穗垂金,冬则梅影横窗。四时之景,各有千秋,令人心旷神怡,宠辱皆忘。
至于人文之盛,耕读传家,代有贤良。或潜心典籍,或奋迹科场,或经商致富,或行医济苍。族规家训,昭昭如日,崇礼义,尚节俭,敦孝悌,睦邻乡。每逢佳节,族人团聚,欢声笑语,其乐融融。舞龙灯以庆丰稔,赛龙舟以竞豪强,民俗风情,独具特色,传承千年之韵,彰显宗族之光。
今者盛世,国运隆昌,乡村振兴,百业兴旺。村北通衢,高速贯长虹,南来北往,物流通畅;村中广厦,新楼拔地起,安居乐业,幸福安康。产业转型,生态优先,种养殖齐头并进;文旅融合,农旅结合,观光客纷至沓来。古村焕新颜,旧貌变新妆,前景无限好,未来更辉煌。
嗟夫!吾村之美,美在山水,美在人文,美在和谐,美在创新。愿吾族人,承先启后,继往开来,守绿水青山之约,奔共同富裕之程。书此短赋,以颂吾村,永志不忘,世代流芳!
(二)为竹林塘村重立新村牌写序
特约撰稿:饶晓辉
在抚州东乡之南,有村曰竹林塘。此地襟山带水,钟灵毓秀,以竹为名,因塘得韵,乃一方人文渊薮、烟火胜地。
村之始,可溯数百载。先民择此而居,见岗峦滴翠、修竹成林,中有清塘如镜,四时不涸,遂立基兴业,垦田植桑。竹者,君子之喻,喻品格坚韧;塘者,聚财之象,兆家道兴隆。数百年来,族裔承耕读传家之训,崇礼义,尚勤俭,文风昌盛,贤才辈出。
至若胜景,春则竹影摇风,新笋破壤,翠色盈目;夏则荷香满塘,蝉鸣蛙噪,凉意沁心;秋则稻浪翻金,竹枝凝露,诗意盎然;冬则修篁傲雪,塘水澄明,静美如画。村人爱竹,亦重生态,护林养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今逢盛世,村貌焕新。水泥路通衢八达,小洋楼鳞次栉比,文化广场笑语喧,农家书屋墨香绕。产业兴则百业旺,花卉种植、生态养殖渐成规模,乡旅融合引客来,竹塘之韵传千里。
村口立牌,铭记过往,展望未来。愿此村风清气正,竹茂塘盈,民康物阜,福泽绵延!
(退役的老村牌再也见不到了)
作者简介:饶晓辉,笔名:筱野,网名:竹林听雨,江西抚州东乡区人。1981年10月至1985年10月在福建厦门某部服役。1982年开始文学写作,先后在《解放军报》、福州军区《前线报》以及厦门、泉州等新闻媒介发表稿件。1992年南下广东汕头,就职于一家工艺进出口公司,任公司中层管理。期间,在《羊城晚报》、《汕头日报》、《特区晚报》等发表各类稿件千余篇,并被南方报业集团《汕头特区晚报》聘为特约记者。都市头条采菊东篱文学社执行副社长、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