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九一八国祭日:铭记与前行的坐标》
唐增虎(山东)
九月的风,总带着一丝格外的沉重。当凄厉的警报声划破长空,整个华夏大地仿佛都停下了脚步,在这一刻,时间回溯至1931年的那个夜晚——柳条湖的爆炸声撕开了和平的帷幕,日寇的铁蹄踏碎了东北的宁静,也在中华民族的心上刻下了一道深可见骨的伤痕。这一天,不是泛黄史书上冰冷的日期,而是融入血脉的记忆,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该永远铭记的国殇。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这句泣血的呐喊,至今仍在历史的长廊里回响。我们不会忘记,杨靖宇将军在冰天雪地中,以棉絮、树皮充饥,却始终紧握钢枪,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不会忘记,赵一曼同志面对敌人的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在刑场上留下“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绝唱;更不会忘记,东北抗日联军的战士们,在林海雪原中与日寇周旋,用草根、野果维系生命,却凭着一腔孤勇,在绝境中筑起一道不可逾越的长城。他们是黑暗中的火炬,是寒冬里的暖阳,用生命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让“英雄”二字有了最厚重、最滚烫的注脚。
然而,英雄的抗争背后,是侵略者罄竹难书的恶行。南京城里,三十万手无寸铁的同胞倒在血泊中,昔日繁华的古都沦为人间炼狱;东北平原上,“万人坑”里堆积的白骨,无声控诉着日寇的残暴;华北大地的“三光政策”,让无数村庄化为焦土,无数家庭支离破碎。这些不是遥远的传说,而是历史的铁证,是刻在民族脊梁上的伤痛。我们铭记这些苦难,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警惕——和平从不是理所当然,忘记历史,便是对先烈的背叛,对未来的不负责。
时光流转,硝烟早已散尽,但历史的警钟从未停歇。2015年的九三阅兵,至今仍历历在目:整齐的方阵迈着铿锵的步伐走过天安门广场,先进的装备展示着大国的力量,老兵们胸前的勋章闪耀着岁月的光芒。那一刻,华夏儿女的骄傲在胸中激荡,世界看到了一个从苦难中崛起的中国,一个有能力捍卫和平的中国。这阅兵,是对先烈的告慰——你们用生命守护的祖国,如今山河无恙、国泰民安;这阅兵,也是对敌人的震慑——任何妄图侵犯中国主权的行为,都将被我们的钢铁长城击碎;这阅兵,更是对每个中国人的召唤——继承先烈遗志,扛起时代重任,让祖国的明天更加繁荣富强。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古人的智慧早已点明铭记历史的意义。今日的我们,站在先烈用鲜血铺就的土地上,享受着和平与发展的红利,更应不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誓言。我们或许不必像先烈那样直面枪林弹雨,但可以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科研工作者为突破“卡脖子”技术攻坚克难,教师为培育祖国的未来呕心沥血,普通劳动者为社会的运转默默奉献……每一份平凡的坚守,都是对“保家卫国、为国争光”的最好践行。
警报声终会停止,但它在我们心中激起的回响,永远不会消散。九一八国祭日,是铭记的日子,更是前行的日子。让我们带着历史的记忆,扛着先烈的期望,在复兴之路上坚定前行——因为我们深知,只有国家强大,民族才有尊严;只有我们奋力奔跑,才能让历史的悲剧永不重演,才能让华夏的光芒永远闪耀在世界东方。

编者简介:艾兰,本名王凤,曾用名蓝雪花,山东临沂人,1979年生于山东德州禹城。微信qq1184902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