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玉石使用看上古文明的权威彰显与传承__以仰韶文化及《山海经》记载为例
文/张志良(甘肃)
一、引言
上古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源头,其独特的文化现象和精神内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玉石作为一种特殊的物质,在上古文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最初被用于彰显权威,到在特定文化中形成独特的使用模式,再到被文献记载传承,玉石见证了上古文明的发展历程。仰韶文化作为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文化代表,以及《山海经》这部充满奇幻色彩却又蕴含丰富上古信息的文献,为我们研究玉石与上古文明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二、玉石使用与权威彰显的起源 玉石在上古时期就因其独特的质地和外观而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早期社会,玉石并非普通的装饰品,而是被赋予了特殊的象征意义,成为彰显权威的重要工具。玉石的获取相对困难,需要特定的技术和资源,这使得拥有玉石成为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部落首领或有权力的人通过佩戴玉石饰品、持有玉石器具等方式,向他人展示自己的权威和地位。玉石的稀有性和珍贵性,使其成为权力的物化体现,能够在群体中产生威慑和凝聚的作用。
例如,在一些早期的墓葬中,发现了大量精美的玉石制品,这些墓葬的主人往往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玉石制品的种类和数量反映了墓主人的财富和权力,表明玉石在当时已经成为区分社会阶层和彰显权威的重要标志。
三、仰韶文化中玉石的使用与发展
仰韶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文化之一,其分布范围广泛,持续时间较长。在仰韶文化中,玉石的使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一)玉石的制作工艺
仰韶文化时期,玉石的制作工艺有了一定的进步。人们开始使用更精细的工具和技术来加工玉石,使得玉石制品的造型更加规整,质地更加细腻。例如,一些玉石饰品的表面经过打磨处理,呈现出光滑的光泽,体现了当时高超的制作工艺水平。
(二)玉石的功能与象征意义
在仰韶文化中,玉石不仅继续作为彰显权威的象征,还具有了更多的功能和象征意义。一方面,玉石制品被用于祭祀活动,成为人与神沟通的媒介。人们相信玉石具有神秘的力量,能够传达神灵的旨意,因此在祭祀仪式中使用玉石来表达对神灵的敬畏和祈求。另一方面,玉石也被赋予了美好的寓意,成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象征。一些玉石饰品的造型和图案具有吉祥的含义,如鸟、鱼等形象,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生命、繁衍和幸福的向往。
(三)玉石使用的社会影响
仰韶文化中玉石的广泛使用,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玉石制作工艺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进步,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玉石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加强了不同部落之间的交流和联系。不同地区的玉石制品虽然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但也存在着相似之处,这表明在仰韶文化时期,已经存在着一定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四、《山海经》中玉石记载的意义与传承
《山海经》是一部充满奇幻色彩的古代文献,其中记载了大量关于玉石的信息。这些记载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玉石的认识和利用,也体现了上古文明在玉石使用方面的传承。
(一)《山海经》中玉石的种类和分布
《山海经》中记载了多种玉石的名称和产地,如“瑾瑜之玉”“苍玉”等。这些记载表明,在当时人们已经对玉石的种类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知道不同玉石的产地。玉石的分布信息反映了当时的地理环境和资源状况,也为研究古代的贸易和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二)玉石在《山海经》中的象征意义
在《山海经》中,玉石除了具有物质价值外,还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一些玉石被描述为具有神奇的功效,如可以治疗疾病、辟邪等。这些记载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玉石的崇拜和信仰,认为玉石具有超自然的力量。同时,玉石也与神话传说和神灵联系在一起。在一些神话故事中,玉石是神灵的宝物或象征,体现了玉石在古代宗教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三)《山海经》对玉石文化的传承
《山海经》作为一部古代文献,对玉石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记录了上古时期人们对玉石的认识和使用,使得这些宝贵的文化信息得以保存下来。后世的人们可以通过阅读《山海经》,了解上古时期玉石文化的发展历程,从中汲取灵感和智慧。
此外,《山海经》中的玉石记载也为后世的玉石文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许多文学作品、艺术创作中都借鉴了《山海经》中的玉石形象和传说,使得玉石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五、玉石使用体现的上古文明传承
从玉石使用从彰显权威开始,历经仰韶文化,到《山海经》记载的过程中,可以看出上古文明在玉石文化方面的传承。
(一)文化内涵的传承
玉石在不同阶段都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如权威象征、美好寓意、宗教信仰等。这些文化内涵在传承过程中虽然有所演变,但始终保持着一定的连续性。从早期的彰显权威到后来的祭祀、祈福等功能,玉石文化的核心价值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二)制作工艺的传承
玉石的制作工艺也在不断传承和发展。从早期简单的打磨到仰韶文化时期更加精细的加工,再到后世不断创新的玉石雕刻技术,制作工艺的传承使得玉石制品的质量和艺术价值不断提高。这种工艺的传承不仅是技术的延续,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体现。
(三)社会功能的传承
玉石在上古时期具有彰显权威、凝聚社会等社会功能,这些功能在后世也得到了一定的传承。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玉石的社会功能有所变化,但它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例如,在现代社会,玉石制品仍然被视为珍贵的礼物和装饰品,体现了其在文化传承中的延续性。
六、结论
上古文明中玉石的使用从彰显权威开始,历经仰韶文化的发展,再到《山海经》的记载,是一个既使用又传承的过程。玉石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功能和象征意义,但始终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紧密相连。
通过对玉石使用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上古文明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玉石作为一种文化载体,见证了人类社会从原始到文明的演变过程。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重视和保护玉石文化,传承和发扬上古文明的优秀传统,让玉石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同时,对于上古文明中玉石使用的研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连续性,为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图片为陕西蓝田玉)
《山海经.西山经》中记载陕西产玉的几个地方(一)
1、小华山(又名少华山
据《山海经.西山经》卷二36页:又西八十里,曰小华之山,其木多荆杞,其兽多㸲牛(野牛),其阴多磬石,其阳多㻬琈之玉。(再向西八十里有座山,名叫小华山,山上的树木多是荆类和枸杞,山里野兽多是野牛,山的北面有很可以制磬的石头,山的南有很多(㻬琈)美玉石。)
地理位置:小华山又名少华山,是位于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
石料主要由斜长石、微斜长石和石英组成,含少量黑云母及角闪石。
2、石脆山
《山海经.西山经》第二卷37页:又西六十里,曰石脆之山,其木多枏,其草多条,……其阳多㻬琈之玉,……
地理位置:今陕西境内的二龙山。
3、竹山
《山海经.西水经》第二卷38页:又西五十二里,曰竹山,……竹水(又名大赤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其阳多邝箭,多苍玉(灰白色)。丹山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洛水,其中多水玉(水晶)……
地理位置:今陕西华县公主岭。
4、时山
《山海经.西山经》第二卷40页:又西百五十里,曰时山,无草木。逐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其中多水玉(水晶)。
地理位置:陕西的境内。
5、大时山
《山海经.西山经》第二卷41页:又西百八十里,曰大时之山,……阳多白玉。
地理位置:陕西境内。
《山海经.西次二经》中记载犬致今陕甘宁三省产玉的地方(二)
1、山西今稷山
《山海经.西次二经.西山经》第二卷46页:西次二经之首,曰钤山(今山西西南稷山),其上多铜,其下多玉,其木多杻、橿。(西次二经中的首座山,名叫钤山,山上有多铜,山下出很多玉,山中的树木大多是杻树橿树。)
稷山玉质:稷山产出的玉石以硬度高、颜色均匀、质地细腻且颜色多样(包括红、黄、绿、白等)为主要特点,被称为稷山玉。
地理位置:稷山在山西省西南部,属汾河下游,东靠新绛,西邻河津,南与稷王山和闻喜、万荣接壤,北为吕梁山尾脉与乡宁相连。
2、陕西韩城西山
《山海经.西次二经.西山经》第二卷47页:西二百里,曰秦冒之山(又名虚梯山、中山寺山、西山寺山),其阳多金,其阴多铁。洛水出焉,东流注于河(黄河),其中多藻玉,多白蛇。(向西二百里有座山,名叫泰冒山,山的南面有很多金,北面出产铁。洛水发源于泰冒山,向东流入黄河,水中带有很多彩纹的玉,还有很多白色的水蛇。)
韩城玉石:主要有羊脂玉和黄河黄蜡石玉,羊脂玉因质地细腻、色彩纯净、纹理独特。
地理位置:韩城位于陕西省东部,黄河西岸,属关中盆地东北隅。
3、宁夏六盘山米缸山
《山海经.西次二经.西山经》第二卷47页:又西北五十里,曰高山(今宁夏六盘山山脉中的米缸山),其上多银,其下多青碧、雄黄,其木多棕,其草多竹。泾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渭,其中多磬石、青碧(青色的玉石)。(再向西北五十里有座山,名叫高山,山上有很多白银,山下出产很多青色玉石和雄黄,山中生长的树木多是棕榈,生长的草多是竹子。泾水发源于此山,向东流入渭河,水中有很多适合制磬的美石和青色的玉石。)
地理位置:宁夏六盘山主峰是和尚铺以南的美高山,又称米缸山,海拔2942米。
4、甘肃小次山
《山海经.西二经.西山经》第二卷49页:又西四百里,曰小次之山,其上多白玉,其下多赤铜。有兽焉,其状如猿而白首赤足,名曰朱厌,见则大兵。(小次山位于鸟危山再向西四百里的地方,山上遍布白玉,山下遍布赤铜,山中有一种名叫硃厌的野兽,形貌如猿猴而头上的毛是白色,脚趾是红色的,它的出现会使硝烟四起,天下大乱 。)
玉石:主要是多白玉(作者怀疑可能就是石英石)。
地理位置:《山海经》里的位置与今甘肃境内,缺少明确的指向,无法对应。
(图片是山海经里的比翼鸟)
编辑说明:因为文字量大,编辑过程受限,所以未按照空格处理。
张志良,男,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人,庆阳陇东学院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庆阳市范仲淹研究会及庆城县范仲淹研究办公室成员。中国散文诗研究会作者联谊会会员,喜欢文学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