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古寻幽白龙潭
赵志超
涓水河畔的白龙潭(机埠下)(赵志超摄)
三月的阳光,温柔地洒在湘中大地,油菜花如同金色的锦缎铺满田野,微风拂过,送来沁人心脾的清香。儿子开着小车,奔驰在暖阳下的潭花公路。一会儿,我们便来到了涓水河畔的花石古镇。
在镇政府院内,镇长一脸兴奋,热情地向我介绍起花石镇的情况,问我想去哪里看看。我说,此行目的是“挖掘文化资源,赋能乡村文旅”,来花石多少回了,许多地方都曾去过。这次就想看看白龙潭,还有盐埠黄氏祠。
来到会议室,镇长铺开规划蓝图,踌躇满志地说:“白龙潭赵氏祠的状元文化、盐埠黄氏祠的红色文化,都是我们乡村振兴的‘金钥匙’,还得请您多提建议!”接着,叮嘱镇文化站长道:“蔡站长,好好陪同秘书长,讲好花石故事,让他多收集些创作素材。”
蔡站长笑着点点头,带着期许钻进小车,当起了向导。
春暖花开,春风骀荡,广袤的田野一片葱茏,油菜花海翻涌着金色的希望。儿子熟练地驾着车,在阡陌间平稳前行。站长坐在副驾驶座上,兴致勃勃地介绍沿途的风景与花石的变化。春风透过车窗轻抚面庞,车窗外,金黄的油菜花与翠绿的紫云英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成群的蜜蜂在花丛中忙碌穿梭,蝴蝶也翩翩起舞,为这春日的美景增添了几分灵动。
“公元1404年,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赵突率部从苏州南下,驻扎在涓江白龙潭畔。当时旌旗蔽日的营地,后来成了赵家营。这便是中湘白龙潭赵氏的由来。”蔡站长手捧一本卷了角的《花石文史》侃侃而谈。他指了指远处起伏的山岗和平旷的田野,继续介绍:“赵突将军一眼相中这里‘水秀山青,沃野平畴’,解甲归田后,不仅建起连壁堂赵氏宗祠,还定下‘德承家道,学绍书香’的辈序。初创时期,赵氏子孙都按这个顺序取名。”
赵家营,位于湘潭县花石镇龙潭村,距镇中心5华里,原为盐埠乡所辖行政村。1995年撤区并乡,盐埠乡并入花石镇,赵家营村与东晓村合并为龙潭村,村名由村内白龙潭而来。
车子缓缓驶入龙潭村,远远地,蔡站长指着前方说:“前面就是白龙潭!这白龙潭啊,可是大有来头。”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涓水自西南蜿蜒而来,在这儿突然拐了个弯,而后浩浩荡荡地向北流去,流过吟江、古塘桥、郭家桥,最终由洛口注入湘江。堤岸上,树木郁郁葱葱,嫩绿的柳枝随风摇曳,柳絮漫天飞舞,宛如春日里的一场雪。河边那高高的塔式机埠,水泥结构,岿然矗立在涓水之畔,与周围的景色融为一体。
“白龙潭就藏在这河水中,深不见底。这里原来有一个洄水湾,后来整修河道时改直了。”站长指着河床说。若不是他的指点,很难找出白龙潭的确切位置。传说以前每到春夏时节,这里便有蛟龙出没,兴风作浪,打翻船只,淹没稻田,把百姓害苦了。20世纪70年代,当地村民在这里修建了机埠,一来镇住蛟龙,二来引水灌溉。打那以后,这一带就风平浪静,百姓们也能安心耕种了。望着平静的水面,我很难想象当年那惊心动魄的场景,心中不禁对村民的智慧与勇气生出几分敬佩。
白龙潭周边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落。站长告诉我,这里聚居着不少白龙潭赵氏族人。“您知道吗?清代的时候,有位赵氏先人前往西南贵州,在贵阳青岩定居下来,开枝散叶,成了青岩赵氏的始祖。”站长眼中闪烁着光芒,“一百年后,到了清光绪年间,他的后人赵以炯高中进士,成了云贵地区的第一个状元!这一下,白龙潭赵氏可就声名大噪。赵以炯的事迹还被载入了王闿运主修的光绪《湘潭县志》呢!”听着这传奇的故事,我仿佛看到了当年赵以炯寒窗苦读、金榜题名的场景,也感受到了白龙潭赵氏家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据《中湘白龙潭赵氏七修族谱》记载,“赵家营,盖当年湘军平定洪扬前屯兵之所也。倚丘怀原,前临涓水,华实敷阡”。明永乐二年(1404),宋太祖赵匡胤的嫡系子孙、明武略将军赵突率军从苏州迁居湘潭涓江白龙潭畔,人称其驻地为赵家营。赵突甚爱此山此水,解甲归田后,率子孙在这里兴建具有明代建筑风格特色的赵氏宗祠,作为祭祀赵氏历代祖先的场所。
据考证,白龙潭赵氏为北宋宗室后裔。其始祖赵突(1353—1437),字如其,系明朝开国功臣、南雄侯赵庸之子。赵庸,安徽合肥人,早年与兄赵仲中镇守水寨屯兵巢湖,作战勇敢,悍不畏死。后归顺朱元璋。1363年,朱元璋以20万兵力,与陈友谅 60万大军大战鄱阳湖。赵庸等率六艘战船,深入敌阵,英勇杀敌。鄱阳湖之战历时40天,以朱元璋胜利而告终,为其进取天下打下坚实的基础,赵庸被封为南雄侯。1391年,与燕王朱棣北征,招降北元太尉乃儿不花。后因胡惟庸案受牵连被杀。其子赵突被封为武略将军,明永乐二年(1404)解甲归田,由苏州迁往潭州,定居花石赵家营一带,迄今已繁衍生息600余年。
民国时期,湖南省长赵恒惕老家就在一山之隔的衡山白果,其慕白龙潭赵氏之名,沿涓水溯流而上,至白龙潭上岸,寻访赵氏祠堂,方知不是一支的。原来他属衡山白果赵氏,乃宋代清献公赵抃之裔。
涓水流经花石白龙潭,悠悠北去。
车行约三华里,进入龙潭村。下车后,步行百余米,来到涓水河边,蔡站长抬起手,指向河心:“当年赵突选址,特意让宗祠面朝南岳,背倚涓水。您看那机埠下方,就是传说中蛟龙兴浪的白龙潭。”南风掠过河面,河水泛起细碎的银光。据当地老辈人说,当年汛期,赵突将军曾坐镇大堤,指挥军民筑堤固防。那份胆识,至今还在当地传为美谈。
白龙潭赵氏人文荟萃,驰誉邑中。其自第五代起,始立班行派语“廷、惟、国”三字。至第八代始订立三十代字辈歌:“继嘉起之光,宗祖德泽彰。绍述承先正,文明启后昌。英材襄盛世,勋业建旗常。”其十四代祖赵盖楚,谱名赵祖湘,墓地刻有一诗:“山环水绕多雄伟,村前河水清又深。此乃天生成地理,钟灵毓秀启人文。”另有对联:“虎踞龙盘呈地理;涓清岳秀启人文。”涓,指涓水;岳,指南岳。涓水畔、南岳下为白龙潭赵氏祖居地,藏龙卧虎,钟灵毓秀,乃风水宝地。
中湘白龙潭赵氏宗祠图
沿着田间小路,来到赵氏宗祠遗址。站长找来一位年长的赵姓族人,族人热情地讲述着赵氏宗祠的前世今生。虽然宗祠早已不复存在,但凭借着这位长者的记忆,尚能洞见它昔日的辉煌。
“这赵氏宗祠是明永乐二年,宋太祖赵匡胤的嫡系子孙、明武略将军赵突所建。”族人一边比画,一边绘声绘色地说,“宗祠一共有三栋进深,前面围着一圈红石围墙,右侧有座气派的大槽门。围墙高过人头,槽门上方‘赵氏宗祠’四个鎏金大字,是光绪年间贵州首个状元赵以炯的墨宝。两旁还有一副对联:‘勋崇麟阁;派衍龙潭’。从槽门进去,是个宽敞的前坪,站在前坪中央,一眼就能看到宗祠第一进那巨大的正门。”
据族人描述,正门的花岗岩横梁上,雕着精美的二龙戏珠,龙身镂空,就像在云中翻滚一样,活灵活现。门页上还画着两个威风凛凛的门神——秦叔宝和尉迟恭,那模样,仿佛能把一切邪祟都挡在门外。正门两侧是两层楼房的八个大窗户,窗户上方的檐下,还有几组大型的浮雕彩塑,如“赵匡胤陈桥驿黄袍加身”“赵子龙长坂坡单骑救主”等故事,工艺精美绝伦。赵氏族人抚摸着残存的红石墙基,眼中满是追忆:“那横梁上的二龙戏珠,龙须都透着精气神。”
走进想象中的昔日院落,族人指着空地说:“这儿原来有两棵巨大的银杏树,是赵突将军亲手栽种的。那树长得可茂盛了,树身要好几个人才能合抱过来,树叶就像两把大大的遮阳伞。每到夏天,在树荫下乘凉,特别舒服。而且这两棵树一雄一雌,雌树每年都能结出上百斤的银杏果呢!”
听了族人的描述,我想象着赵氏宗祠从前的格局:从正门进来,回头就能看见第一进的大戏台,那戏台雕梁画栋、碧瓦飞檐,显得古色古香。虽然年代久远,但色彩依然鲜艳。戏台两侧还有走马楼,右侧的墙壁上,刻着历代整修宗祠捐款人的姓名和捐银数。
穿过银杏树的位置,再往前走,就到了第二进。这里除了风火墙,全靠巨大的斗拱伞柱支撑屋顶,空间宽敞、明亮,是祭祀祖先、摆祠堂酒的地方。伞柱上悬挂着一副楹联:
垂千载之泽,积德累仁;
发百世之支,流长源远。
这副楹联出自清代进士赵文渊的手笔,既写家族传承,也教后人积善修德,道出了赵氏祖先的期望。
历史上的白龙潭赵氏,亦农亦儒,耕读传家,人才辈出。最令赵家人骄傲的是,清光绪年间,贵州青岩赵氏——白龙潭赵氏后裔出了一个状元赵以炯,大魁天下,名震黔中。
赵以炯
赵以炯(1857—1906),字仲莹,又字鹤,清咸丰七年(1857)二月出生于贵阳青岩。6岁入塾读书,苦读勤学,诗文俱佳,学识超人,所作《咏刺梨》诗,初露才华。清光绪五年(1879)中举人,光绪十二年(1886)丙戌科中进士,殿试一甲第一名,成为云贵两省自科举以来“以状元及第而夺魁天下”的第一人。他与康熙武状元、贵阳人曹维城,光绪文状元、麻江人夏同和,光绪探花、遵义人杨兆麟,并称为清代贵州“三状元一探花”。
当时,礼部尚书李端棻(1833—1907)十分兴奋,撰书二联,祝贺赵以炯高中状元。其一曰:“游钓记芳踪,重看莲沼波清,君子高风同仰止;秀灵钟间气,为报杏林春晓,状元得意正归来。”其二曰:“沐熙朝未有殊恩,所传胪初唱一声,九十人中,先将姓名宣阙下;喜吾黔今钟间气,忆神仙流传数语,五百年后,果然文物胜江南。”
中状元后,赵以炯授翰林院编修。光绪十四年(1888)出任四川乡试副考官,光绪十七年(1891)提督广西学政,光绪二十一年(1895)回京任礼部会试顺天同考官。光绪二十六年(1900),赵以炯以母病故回家守孝为由,丁忧回籍,守孝三年,并在学古书院主讲。期满后,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入京复职。不久因感仕途艰难,辞官返乡,在青岩讲学。光绪三十二年(1906)八月,病逝于青岩,终年49岁。
赵以炯的天祖赵洪美,字良胜,原籍湖南长沙府湘潭县,祖居湘潭县古磉洲高塘(今属株洲)。清顺治十六年(1659),为避吴三桂反清,别井离乡,由湘入黔,到贵阳经营铁器、丝绸之业营生,后落籍贵阳花溪青岩,成为青岩赵姓始祖。到清光绪年间,赵洪美的第五代孙中,便出了赵以炯这个著名人物。
赵以炯的祖父赵玉挥,为清嘉庆戊寅(1818年)恩科举人,历任正安、贞丰州学正,弃官还乡后常救济当地百姓,倡议保甲团防,守护一方百姓,深得百姓爱戴。赵以炯的父亲赵国澍,早年倡练民团,曾任贵阳青岩团务总理,清同治二年(1863)三月率练勇进攻灯花教何得胜部,在贵阳徐家堰阵亡,时年37岁。
赵以炯家虽以务农为本,但家境殷实,素来重视儒家教育,在当地被誉为书香门第。母亲陈氏,人称“赵三太”,教子有方。她与赵国澍生育四男二女,分别取名以兰、以焕、以炯、以煃、以炳、以煃。赵国澍阵亡后,赵三太将赵以炯兄弟姐妹六人抚养成人。从光绪五年到十五年共10年间,赵家一门四喜。除赵以炯中状元外,长兄赵以焕于光绪八年(1882)中举人,光绪十五年中进士,官至江苏丹阳知县;三弟赵以炳与赵以炯同入庠,光绪五年同榜中举人,赵以炳得中经魁;四弟赵以煃于光绪十一年中举人,光绪十二年与赵以炯同榜进士。
赵以炯家出了三个进士,一个经魁,还中了一个状元,这在科举时代实在是极其难得的殊荣,在云贵高原一时传为美谈。《清代贵州名贤像传》载:“一门竞爽,彪炳当世,而炯竟以状元及第,大魁天下,为贵州前所未有。”以籍贯论,赵以炯是贵州状元;而以血脉论,可称中湘白龙潭赵氏状元。
翻开赵氏族谱可知,翻开白龙潭赵氏族谱可知,清朝末年,赵家营出了一个武将赵德龙(1838—1906) ,名玉田,字缙卿,少年倜傥有奇气,早年接替曾国藩在涟水河边操练水军,以武功擢升至湖南桂阳营参将,署沅州、宝庆、常德各协副将,又署理永州镇及护常德提督印务,武备中卓有声誉。官至一品,光绪朝三代封荫。
民国时期,赵家营还出了一个传奇人物。他叫赵拔群,名承遽,号子兰,以字行。其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在宗祠创办新式学堂,黑板上教代数几何,戏台边讲《资治通鉴》。曾担任国民党湘潭县党部书记长、县参议会议长。1938年7月7日,全面抗战爆发一周年之际,在他倡议和主持下,湘潭各界捐款在文庙奎星门外学坪修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并邀请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与监察委员黎丹题写碑名,至今犹存。
赵拔群
经过宗祠遗址的第二进,有个小坍池,中间架着一座小石桥,池子里种着黄杨木、月月红等花木。坍池两边是钟鼓楼,左边的大鼓直径有一米左右,右边的大钟胸围好几米,守祠人每天按时击鼓敲钟,声音能传遍整个赵家营。陪同的赵氏族人在坍池边驻足,说:“这钟鼓楼可不简单。晨钟三下,提醒族人‘耕读为本’;暮鼓四声,告诫子弟‘诚信处世’。”当年的守祠人每天要绕银杏树洒扫三圈,说这是“承祖宗灵气,护文脉绵长”。
抗日战争时期,白龙潭赵氏宗祠创办过赵氏族校南国小学,后成为南国文艺社的社址。1937年6月,南国文艺社在盐埠崇实女校大礼堂 (位于原东晓村成爱公)成立,社址设在白龙潭赵氏宗祠,众推赵可均为社长,王汉新为副社长,谭安生、周石根、胡岁丰、张忠廉等先后选为领导成员。该社作为进步团体,加入了省“文抗会”,旨在抗日救亡,改造社会,期间开展了一系列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内有共产党员20余人。1938年秋,因遭反动派摧残而瓦解。
最后面的第三进,是大祭殿,叫连璧堂。它与韶山毛氏宗祠的敦本堂一样,都承载着家族的信仰与传承。神主台上,整齐地摆放着五排一米高的赵氏历代祖先主位牌,每个牌位都用“二龙戏珠”装饰,彩绘镏金,庄重肃穆。神主台下,有一张大香案,守祠人早晚都会上香,那淡淡的香气,弥漫在整个祭殿里。神主台两侧的石柱上也有一副楹联,字体雄浑有力,镌刻精美,内容言简意赅:
祖德昭彰,振家声于清献;
宗功浩荡,创世业于营平。
对联中用了几个典故。清献、营平,分别指赵氏先祖北宋清献公赵抃和汉代营平侯赵充国。
千百年来,白龙潭赵氏家族,秉持着耕读传家的传统理念。赵突为培育后人,在祠中设立私塾,还特意建造了猫形焚字炉,教导子弟敬惜字纸。正是这样的家风,才熏陶出了赵以炯这样的杰出人物,也让赵氏家族的文脉绵延不绝。
听了族人的讲述,我感慨万千:当年明成祖朱棣在永乐年间建造了宏伟的北京紫禁城,还修纂了《永乐大典》,没想到这赵氏宗祠也是同一时期建造的。要是宗祠还在,该是多么壮观的景象啊!站长也惋惜地点点头:“是啊,不过它的故事,永远留在了花石人的记忆里。”
除了赵氏宗祠,白龙潭周边还有许多祠堂,像《湘潭县志》记载过的黄祉公祠。这些祠堂不仅是祭祀祖先的地方,而且为家境贫困的后人遮风挡雨,有的还被改作公益用途。蔡站长介绍道:“黄祉公祠距此仅5华里,是黄祉的后人为他立的祭祠。第一进有大戏台,第二进是大祭殿,两旁厢房围着大院子,是典型的‘一颗印’建筑。抗战时期,王震、王首道率八路军南下支队南征进驻盐埠时,黄祉公祠还成了司令部驻地,解放后改成了盐埠粮站,如今成了革命遗址、红色景点。”
如今的黄祉公祠,遗址上竖起了一座花岗岩纪念碑,上面镌刻着“中国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南下支队司令部遗址”等字样,红色的大理石台阶,与周围的汉白玉栏杆相互映衬,仿佛向人们讲述八路军南下支队进驻盐埠的经历,也讲述着白龙潭的故事。蔡站长建议,未来的盐埠,可打造成“状元文化”与“红色文化”研学基地,让游客在白龙潭边听状元故事,在赵氏祠堂遗址练习毛笔字。
夕阳的余晖洒在了涓水河面上,泛起一片金色的涟漪。看了黄祉公祠遗址后,我们便踏上了归途。儿子发动小车时,蔡站长笑着说:“今天来去匆匆,希望您下次再来,能看到白龙潭更多的新变化!”我点点头,望着渐渐远去的白龙潭,心中满是不舍。这片土地,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文化,既有神奇的传说、宏伟的宗祠,也有勤劳智慧的村民。白龙潭的水浸着厚重的历史,赵氏宗祠的每块砖石都藏着故事,那柱子上的楹联更镌刻在我的心里。
车窗外,粉墙红顶的民宿与金黄的油菜花田相映成趣,我仿佛看见,古老的文化基因正与乡村振兴的热潮相互交融,在白龙潭畔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续写着崭新的时代篇章。
写于2025年5月19日
修改于9月19日
2025年3月25日,作者在白龙潭边留影
作者简介:赵志超,湖南湘潭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理事、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湘潭市党史联络组副组长。著有《毛泽东和他的父老乡亲》《毛泽东一家人》《走出丰泽园》《播种芳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