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 满 中 华
作者:张庭
中秋的月亮,圆得有些出奇,仿佛天地间所有的圆满都凝聚在这一轮清辉之中。它从东方的天际缓缓升起,先是一抹微光,继而渐渐饱满,终于悬在夜空,如一面银盘,照彻山河。
我立于高楼之上,凭栏远眺。月光如水银泻地,将城市的轮廓勾勒得格外清晰。远处的高楼广厦,窗窗灯火,与月光交相辉映,竟分不清哪是人间灯火,哪是天上的星子。街道上车流如织,灯光连成一条流动的河,蜿蜒向前。这般景象,教人恍惚觉得,这地上的繁华,竟要与天上的明月争辉了。
记得幼时在乡下过中秋,月亮也是这般圆,但四野漆黑,唯有一盏煤油灯在院中摇曳。祖母将月饼切成小块,分给我们这些馋嘴的孩子。她常说:“月亮婆婆看着呢,吃月饼要细细品,才能品出团圆的味道。”那时的月饼,馅料简单,不过是些冰糖、红梅绿梅、青红丝,但吃在嘴里,甜得教人难忘。如今月饼花样翻新,品种百出,莲蓉、蛋黄、冰皮,各色各样,就连那包装款式也是花样繁多,应有尽有,令人动容,大有一种迫不及待的品偿欲,立刻从心头诞生。但那份简单的甜,如今却再也寻不回了。
月亮升高了些,清辉更盛。我忽然想起杜甫的诗句:“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诗人因战乱流离,与家人分隔两地,只能对月寄情。而今中华大地,早已不见烽火连天,取而代之的是万家灯火的安宁。高铁如银龙般穿梭于山川之间,将在外奔波的打工者送回家乡;网络信号覆盖千村万寨,让相隔千里的游子们也能“天涯共此时,千里共婵娟”。这月下的团圆,不再是古人的奢望,而是寻常百姓触手可及的温暖。
月光洒在公园里,我看见一家老小围坐在一起,分享着月饼和瓜果。孩子们相互追逐嬉戏,笑声如银铃般清脆。老人们摇着蒲扇,讲述着嫦娥奔月的千年故事。年轻夫妇并肩而坐,偶尔轻轻低语,偶尔也四目相望,眼中映着月光,也映着彼此。这般景象,平淡如水,却暖人心脾。所谓盛世,不就是让最平凡的百姓,都能安然享受这最平凡的幸福么?
月亮行至中天,光华愈发明亮。我忽然想起这些年走过的祖国大江南北——西北的荒漠中,光伏电站如蓝色海洋,吸收着日月精华;东南沿海,巨轮出入港口,编织着世界的经纬;西南群山间,高速公路穿云破雾,连接起昔日的天堑。这片古老的土地,正以惊人的速度焕发着青春的朝气与活力。而这轮明月,千百年来,始终默默见证着中华大地的沧桑巨变。
月光如水,洗净尘世喧嚣。我仿佛听见,从千家万户飘出的欢声笑语,正汇成一曲和谐的乐章;我仿佛看见,大江南北的丰收景象,稻浪翻金,瓜果飘香。这月圆之夜,不仅天上月圆,地上的人心也圆,家国也圆。
夜渐深,月稍西斜,但清辉不减。我知道,明天太阳升起时,这片土地将继续它的繁忙与生机。但此刻,且让我们沉浸在这月光中,感受这份来之不易的安宁与丰足。
月满中华,盛世如约。这轮照过秦汉、映过唐宋的明月,今夜格外温柔地抚摸着祖国这片大地,仿佛在为这个古老而年轻的民族,轻轻吟唱着一首祝福的歌谣。
【作者简介】
张庭,原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即现在的扬州大学人文学院,曾在机关,银行等单位供职,现已闲赋在家。曾有多篇论文,散文,随笔,发表于新华日报,扬子晚报,扬州日报,扬州晚报。对文学是喜爱,亦是毕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