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难忘的迟禾梨
作者:黄志坚
四十多年前,我在兴国县永丰公社豪溪下放时,总爱蹲在菜园边的那棵歪脖子梨树下张望。树冠如伞,枝桠间垂着青里透黄的果实,风一过,便簌簌地落下一串。这就是迟禾梨——一种要等二季稻割完才肯熟的倔强果子。果皮粗粝,肉质酸涩,咬一口酸得人直眯眼,可那股子酸劲直窜喉咙,竟比蜜饯还让人惦记。除了鲜食外,还可以煮熟吃,也可以晒干。
那时候的豪溪,许多农户在房前屋后都会栽种几颗果树,自给或晒干。奶奶常把梨削了皮,再切成月牙儿,铺在竹匾里晒。秋阳下,梨肉渐渐蜷缩成琥珀色,甜酸味被阳光酿得愈发浓烈。生产队长陈皆清总爱来我家,掀开晒匾笑道:"这梨晒得透,然后再倒蒸下,伴擂茶特别好吃"。梨树是老支书带着知青们栽的。记得一年深秋,我和几个后生挖坑培土时,冻得直跺脚。舒光桂书记搓着手说:"迟禾梨要耐得住寂寞,就像你们年轻人样,熬过霜雪才能甜。"果然,第三年开春,枝头就绽开了雪白的花。
如今的船溪梨园,梨树都矮化了。园主王天年介绍说:"现在都用嫁接技术,挂果多不说,甜度还翻了个倍。梨重翻了翻,单果重一般在一斤半左右,水份足”。他削好一个梨,切片让我们品尝。确实更优质了。皮薄得透光,肉厚、味浓,品食时清甜汁水直涌舌尖。可不知怎的,总觉得跟从前的迟禾梨比像少了点什么?其实就是那份情与怀旧感。
暮色里,老梨树在晚风中沙沙作响。那些酸涩的、清甜的、带着阳光味道的滋味,早已融进血液。或许真正的乡愁,从来不是完美的果实,而是那些带着毛边的岁月,和永远晒不干的,对土地的眷恋。
2025年9月3日23时30分
于兴国县城筲箕路61号
作者简介: 黄志坚,江西省兴国县人,退休干部。历经从农下放、从军服役、从商多企、从政数职、从文繁艺。发表文章百万字,荣立军功三次、作品获奖若干。曾骋为中国管理科学院特约研究员。现为《现代作家》副主编、首批特约作家;《世界文学》签约作家、诗人;清风笺文学金牌作家。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永胜杯”参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175596.html&
“盛世阅兵•礼赞强国”(2025)文学作品大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255731.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