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访七步沟
作者:夏春宁
七步沟是一个地处太行山东麓、邯郸市武安活水乡境内的国家4A级景区。原名“漆铺沟”,因这里盛产漆树,人们多以开漆铺为生而得名。后多有僧人倾心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来此隐居修炼,取佛家典故“七步莲花”之意,改名七步沟。
来到景区门口,只见两边各有一座色若渥丹,峭似绝壁的岩石山体巍然耸立,犹如两扇巨大的山门,守护着七步沟。秋风柔动轻轻掠过,捎带着丝丝细雨抛洒在头上、脸上、身上,让人感到几分的清新些许的微凉。
乘着景交车一路向上疾行,两侧奇峰雄峙,峭壁陡立,峡谷幽深曲折,清静秀丽,满目绿色,林木葱郁。车至尽头,细雨停歇。只见前方,背依巍巍青山,一座高大的纪念碑赫然矗立。钻出云缝的阳光,照耀着“抗日烈士纪念碑”七个大字泛着金光。碑的台阶下,立着一尊三位八路军战士的雕塑,石头垒砌成的基座上“丰碑”两个字格外醒目。
只见不远处,一石砌平房的外墙上挂着白底黑字“八路军野战医院旧址”的牌子。据介绍:这所医院建于1941年,当时是抗日战争最残酷最艰苦的阶段。为了及时救治伤员,时任八路军129师师长的刘佰承亲自选址,在七步沟设立了129师战地医院。这里地处太行山深处,山高林密,隐蔽性强,当地群众基础好,加上山中有中草药资源,有利于伤员的治疗和修养。1941年到1943年,医院接纳收治了许多伤员。但由于日军的严密封锁,医疗用品严重短缺,不少伤员因缺医少药而牺牲了。现建有无名烈士陵园,集中安葬着为国捐躯的烈士。同时也有许多受伤的战士在此治好了伤,重新回到了抗日战场。火爆的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的原型也是诞生于此。八路军一位著名战将因受伤在七步沟战地医院救治,期间由一个美丽的护士负责护理,两人日久生情,结为夫妻,成就了一段佳话。
被浓荫密树遮掩着的医院,基本上都按原貌布置,有病房、手术室等,还有一些精致传神还原场景的雕塑小品。进入简陋的屋内,墙上一幅幅泛黄的图片,展橱里一件件珍贵的实物,再现了当年的艰苦场景,无声诉说着那段烽火硝烟的岁月,记录着历史的凝重,战争的风云。驻足展厅,彷佛还能听到医护人员匆匆的脚步声和伤员们强忍着的呻吟声;似乎还能嗅到血腥与中草药的味道。
来到院内见到一棵长得粗壮,枝繁叶茂的漆树,树身上的道道割痕虽已愈合,但仍清晰可见。是啊,岁月可以流逝,可以弥合创伤,但镌刻下的历史痕迹,却无法抹去。先辈们的坚韧和英勇正如这颗大树深深扎根热土,支撑起民族生命的绿意,永耀千秋。
离开野战医院,向下走去,路两侧的山峰苍劲挺拔,山间树木茂盛繁密,一片盎然。一阵山风吹来,树梢轻舞,树叶慢摇,也吹散了刚才有些沉重的心绪。沿着崎岖蜿蜒的台阶进入一峡谷内,灰蒙蒙的天被挤成了不大的一块,光线变得暗淡了许多,因下过雨的缘故,空气也是湿漉漉的。耳边响起“哗哗”的水声。一股溪流飞快地奔涌而下,冲刷着嶙峋的岩石,洗涤着青翠绿植。此刻在溪水的滋润下,峡谷山石、树木林草,都变得生动和鲜活起来。偶尔有不经意滑落水中的落叶枯枝被湍急的水流裹挟着,飞速旋转,悠然舞动,跌宕起伏,与溪水发出清脆响亮的旋律,共同演绎出有声的诗篇。
来到谷底,走上栈道抬头看到,千回百转的溪水从绝壁上一跃而下,似一条柔美的绸带自山间悠然垂悬,铺展成晶莹剔透的水帘,划出一道飞扬的弧线。耳畔是低沉有力的激荡之声,眼前是飞珠溅玉的雪沫水雾,一种畅快的感觉涌上心头。
瀑布下是一潭清澈的湖水,宛如翡翠,散发着诱人的光芒。四周的奇峰秀峦、翠绿山林、仿古楼阁倒映其间。微风吹皱湖水,波光粼粼,涟漪轻荡,湖光山色光影变幻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
走出七步沟,回身望去,秋阳正好。这片被时光轻抚的山谷,正沉浸在宁静和美好之中。
深沟峻岭觅硝烟,回首往事飞纸笺。在七步沟欣赏了如诗如画的山水,重温了那段激荡难忘的历史,感受到了威武雄壮的太行军魂,不仅仅是场视觉盛宴,更是找寻到了心中的那份感动,那份敬仰,令人久久不能平静。
作者简介: 夏春宁.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有作品散发于《凤凰资讯报》《河南科技报》《江苏经济报》《青年文学家》《中原文学》《奔流》《鸭绿江》《三角洲》《青海湖》《辽河》等。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永胜杯”参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175596.html&
“盛世阅兵•礼赞强国”(2025)文学作品大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255731.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