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之韵
作者:彭小当
蛰居于城市中的人是很难读懂秋天的韵味的。顶多,他们只能从男孩子家不再光着膀子,女孩子家不再露出肚脐,阳光不再毒辣辣的直射,风儿不再夹着热浪这样一些简单而直观的体验中分辨出季节的更替。真正想要走近秋,认识秋,读懂秋,欣赏秋,你必须去乡间,去原野,去山谷,去溪边,将自己的整个身心彻底融入自然的怀抱。枫叶红了,那是山的胭脂;苇花白了,那是水的裙裾;丹桂飘香,那是树的精魂;雁阵惊寒,那是家的呼喊。金灿灿的野菊开遍了篱边溪岸,黄橙橙的橘柚挂满了南枝北梢。肥了牛羊,瘦了芭蕉,枯了荷盖,熟了稻粱。多姿多彩的色调,彰显秋的斑斓;动静相宜的物态,表达秋的包容。同样的一方蓝天,更加深邃更加邈远;同样的一片白云,更加轻逸更加灵动。风带微凉,吹面不寒;露如鲛泪,晶莹剔透。小桥流水,波澜不惊;岸柳垂杨,鹧鸪声远;柔柔水草,如临别时爱人挥动的纤纤素手;点点白帆,载一船夕阳染红的渔歌缓缓归航。
此时,金黄的稻谷早已归仓,满坡的玉米早已摊满农家的庭院。收割后的原野一片宁静,恰如分娩后初为人母的少妇,温柔而祥和。走在十月和煦的艳阳天下,漫步在田间垄头,你不仅听得见自己和谐的心跳,也听得见经过滋润春雨的洗礼,浪漫夏阳的朗照,已然沉浸在丰收喜悦之中的大地的呢喃。即使有雨的天气,秋在农村也远比在城市更有诗意。城里的秋雨总是千篇一律,单调而凄清地打在钢筋防盗窗的雨棚上,或者敲击着行驶的车窗玻璃,充满了肃杀的金属之音。而在农村,洒落在清水池塘里的秋雨溅起的水珠点点滴滴都好活泼都好调皮,招来无数的鱼儿跃身相扑;你也可以听雨打芭蕉的声音,淅淅沥沥,来几句古诗,你就成了晚唐的玉溪生或者南宋的李易安,但你大可不必吟哦老杜,因为此时此刻,你再也找不到一处为秋风所破的茅屋了。徜徉在秋的原野,呼吸着秋的气息,你会感觉神清气爽,天高地阔,你会因为春华秋实日月轮回而感谢上苍的垂怜,敬畏造物的神奇,你更会因为秋的收藏与内敛而读懂人生厚重的真谛。
于是我想起了一千多年那位性格刚毅累遭贬谪的中唐诗人刘梦得。永贞改革的失败导致他被逐出了权力的中心长安,投荒二十三年巴山楚水凄凉之地,并没有磨灭他那一身铮铮傲骨,更没有消沉他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一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那是何等的达旷,而那首千年传诵的《秋词》,更是让我们重新审美了秋天的静好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走过了春的桃红柳绿,走过了夏的激情似火,让我们共同分享秋的成熟与淡然,在山间,在原野,在空谷,在水边。暮霭四合,炊烟渐起,当你流连忘返踽踽而回的时候,如果有幸,这时你会遇上一位牧归的老人,亦或儿童,此刻他正牵着一头健硕的牛犊走在那条溪桥上,相信这时的你会发觉,你正行走在一幅写意山水画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