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731》有感
作者:墨染青衣
当银幕上最后一道光芒隐没,影院灯光缓缓亮起,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沉重的静默。《731》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是一次历史的还原,一场对人性黑暗面的直视,更是一道划开历史黑暗帷幕的利刃。导演赵林山以十余年的坚持,将这段被部分人试图抹去的历史重新带回公众视野,让我们不得不面对那些曾被尘封的痛。
影片选择在9月18日上映,这个日子本身就是一个强烈的历史符号。九十四年前的这一天,日本关东军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启了中华民族深重的苦难历程。电影通过聚焦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第七三一部队的暴行,将“勿忘国耻”四个字具象化为一个个触目惊心的画面。
赵林山导演的执着令人动容。为了最大程度还原历史真相,他带领团队辗转多地,查阅百万字资料,甚至不惜让自己刚出生十几天的女儿参与演出,只为呈现那种“生命的脆弱感”。这种对艺术真实性的极致追求,本身就是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是对那些逝去生命的最低限度的尊重。
影片通过小人物王永章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绝境中的人性光辉。从一个普通小贩到特设监狱的翻译,王永章不仅挣扎求存,更利用自己的身份帮助他人,寻找揭露罪行的机会。这种在极端环境下依然保持的人性尊严,是对抗黑暗最有力的武器。杜存山用十字架在墙上记录每一个逝去的生命,小花在绝境中依然保持对未来的希望,这些人物群像共同构筑了一幅在人性至暗时刻依然不灭的精神图谱。
《731》的震撼之处在于它既不刻意煽情,也不过度渲染暴力,而是通过冷静克制的镜头语言,让事实自己说话。那些冰冷的实验台,弥漫消毒水味的房间,受害者痛苦的惨叫,都在无声地控诉着反人类的罪行。这种克制反而增强了影片的震撼力,让观众在离开影院后依然无法摆脱那些画面的萦绕。
观看《731》的过程是一次心灵的重击。它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人类何以能够对同类施加如此暴行?又是什么让一些人在极端环境中依然保持人性的光辉?这些问题没有简单答案,但提问本身就已经是一种铭记。
历史的意义不仅在于记录过去,更在于警示未来。《731》通过银幕艺术完成了这种警示。它告诉我们,和平不是理所当然的,人性的黑暗面随时可能挣脱文明的束缚。唯有铭记历史,直面历史,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当片尾字幕升起,我想到的不仅是那段残酷的历史,还有当下世界中依然存在的各种形式的暴力与非人道行为。《731》提醒我们,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性的守护是一个永恒的课题,需要每一个人的警觉与努力。
这部电影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历史的真相和人性的复杂;它也是一把刀,划开时间的帷幕,让我们无法再对过去的痛苦视而不见。或许观看《731》不是一次愉快的观影体验,但它是一次必要的洗礼,让我们在痛感历史的同时,更加珍惜当下,警醒未来。
黑土血刃赋
岁在乙巳,序属金秋,银幕骤启,惊雷破穹。731之号乍现,若幽冥之门洞开;黑土血痕犹温,似未愈之创重揭。余观此片,如临寒狱,如闻哀鸿,悲愤交加,乃作斯赋。
夫哈尔滨之郊,平房区内,雪原寂寂,其下埋骨千层;实验室中,灯火荧荧,其间冤魂万缕。冻霜凝刃,剖肝胆而测寒温;毒雾弥笼,窒呼吸以观生死。所谓医者仁心,竟成豺狼之齿;原为救人之术,翻作修罗之场。血水渗入黑土,三十余载竟生异色;悲鸣散入长风,九千里外犹带余哀。
观夫狱中众生相:王生本为市井徒,忽陷魔窟求存难。巧舌周旋虎狼侧,暗护同胞越黄泉。杜公刻十字于壁,一划一痕皆血祭;小花藏芳华于胸,半枯半荣待春归。最痛襁褓婴孩,初临人世即逢地狱,导演亲女出演,非为噱头乃证真实——盖因钢铁可仿形骸,难摹生命之柔脆;道具能拟肤发,怎及血肉之温凉?
镜头如刀,剖开岁月尘封之痂;光影如鉴,照见历史隐匿之罪。导演赵君,十载伏案,百万字稿,踏雪原而访遗踪,渡东瀛以寻铁证。昔有太史公忍辱负重书绝唱,今见电影人沥血呕心铸镜鉴。银幕所现,非止暴行,更见绝境中人性不灭之光:分食半块馊馍,是仁心未泯;暗传数语警讯,乃智勇犹存。
昔者唐太宗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今观此片,岂独记恨耶?实乃叩问人类文明之薄脆,警示科技伦理之重要。细菌战硝烟虽散,基因编辑之刃又悬;活体解剖已止,数据异化复生。当我们凝视深渊之时,深渊亦回以凝视。
嗟乎!黑水白山,曾染赤血滔滔;银幕光影,终还青史昭昭。愿此片不为煽仇之刃,而成警世之钟。让逝者安息,生者清醒,后来者惕厉。则电影之刃,虽剖开黑暗帷幕,亦能缝合作伤口;虽刺痛民族记忆,终将照亮人类前程。
文末缀诗曰:
铁幕撕开九四春,银刀划破暗红尘。
冻霜实验痕犹在,毒气室中冤未申。
黑土深埋千骨怨,胶片长刻众生嗔。
莫言观影徒垂泪,镜鉴须照后来人。
【作者简介】
张龙才,笔名淡墨留痕、墨染青衣,安徽芜湖人,爱好文学,书法,喜欢过简单的生活,因为 简简单单才是真,平平淡淡才是福。人之所以痛苦,就在于追求了过多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懂得知足的人,即使粗茶淡饭,也能够尝出人生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