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男女婚事中的民俗(三)
作者:每小平
如果是女方家不同意男方家,全礼220元和一包袱包的这些东西,就要原封不动的送回男方家。个别情况下不送,比如女方的家族势力大,兄弟多,男方家如果是兄弟一个,势单力薄,不送也就不送了。反过来说,如果是男方看不上女方了,女方的这220元钱和一包袱包的这些东西可以不归还。这个事情就是这样子,这就是民风民俗,这个也打不成官司,法律也不受理这些,订婚的场面就是这样。
民俗还有一点就是,六腊月不结亲,因为寒冬腊月连兔子都不搬家。冬季太冷,六月天气又太热,这时候生儿育女对后代都不好,人的性欲都会下降。再一个就是天气太热的话,家里的肉食、饭菜、馍都难易保存,两天就馊了,把客人也招待不好。但腊月可以提媒,媒人都是过年的时候开始奔走,互相了解年轻人的情况,留神男女之间谁恋爱、谁对谁有意思、门当户对能结婚等信息。
在长安这边,还有准女婿带上礼物正式登门到女方家摆放的环节,这叫上门。为什么说上门的话难说,因为上门是在女方家,不是在男方自己的家。到女方家里去,就不如在自己家方便,不能表现的没有家教、不懂礼数。订婚以后,女方要给男方约定一下日期,女方还要给她家里的亲戚、门族的人打招呼,包括好朋友,告诉他们这天男娃要上门来。男娃上门以后,不是一个人来,媒人或介绍人必须来,需要他引路。进门之后,介绍人给亲戚朋友介绍男娃。男娃来的时候要带上烟、酒、点心、食品等礼物。那会儿的烟,不一定是整条包装的香烟,而是一把子旱烟,以后随着经济的好转变成整条精制香烟或两条烟。旱烟就是小苗苗长高之后到一米五左右,秋季一收割加工揉制而成的。这个旱烟不是在太阳底下晒过的,那样会破坏旱烟的烟油、养分和香气,烟就不香没劲儿了。拿一把带有根茎旱烟,后面二尺长的叶子用报纸或塑料一包,再用红绳子一系。一般情况下,一把旱烟是一斤半到两斤重,也花不了多少钱。那个时候,把烟作为一个主要的礼物送给女方,主要是孝敬家里的父辈或者祖父辈。酒的话必须是瓶装酒,没有瓶装酒就是散酒,但是散酒没有档次,而且会显示出对人家的不尊重。也有送整坛密封装的黄酒。茶叶最起码要用纸袋包装的,茉莉花茶二两重,上面用订书针一订,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很流行这种包装的茶叶。如今,都是铁盒精装的龙井、普耳、铁观音等上档次的名茶。
下来就是男女双方交流,座谈认识,这个过程就是了解沟通,也相当于是给女孩的一个订婚礼。再讲究的话,就是女孩家的七大姑八大姨也会给男娃钱,或者是一些其它回赠。经过订婚跟上门的接触之后,在正式结婚之前,如果男女双方家有白事红事发生,都要提前告知对方。红事就不说了,是祥瑞。如果是男孩的爷婆或者门族的长辈老人不在了,女孩来参加丧葬仪式,必须要给女孩披红以避邪气;反之,如果男孩去女孩家参加丧事,女孩家也要给男娃披红避邪,不能让人带一身霉气或邪气。
嫁娶时有:发脚、回搭(订婚)、送红笺、置嫁妆、拍婚纱照、抬什盒、换花、打醋炭、披红插花、抱轿、踩四角、闹房、吃扁食、回门、谢媒、宁什、住对月等。续亲时有递准心、追往钱等环节。
婚礼前一天男方需敬祖先。由长辈陪同,带上香蜡、纸钱前往祖宗坟头告慰,回家敬“三代祖宗之神位” 。
婚嫁礼俗有定婚期。男方遣媒人与女方议定结婚日期,俗称“发媒”,日期需避开双方本命年。多选择三、六、九日,取“三六九,往上走” 之意;也选一、四、七日,取“一四七,往上飞” 之意。如今多选择“五一”“十一”等节假日,亲朋好友有时间参加婚礼。
接下来就是结婚,如果是“五一”结婚,男女双方家必须在四月二十八号就要开始动手,先请帮忙过事的执事。当天晚上把村组干部请来,炒几个菜请人喝酒议事定执事。第二天就杀猪、买菜、租赁清器、花轿、食盒等事务。按照执事的安排,在院子里搭帐子、支桌子、搬椅子,盘锅灶、买菜买肉,准备过事需要的一切东西。如今在城乡有专门的服务队,带物带人、主人家只需按照菜单购物,方便省事少操心、少劳神。但需要付给报酬,支付一定的人民币。

每小平 笔名 每牧 每文 网名 长安美 长安区作家协会理事 民俗委员会主任 区诗词学会监事长 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 市民盟老盟员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陕西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文艺评论分会会长 陕西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诗词分会会员 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 乡土文学委员 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会员 理事 副秘书长 陕西省唐诗与杜甫研究会理事 原长安区政协委员 区政协特聘文史员 民盟长安区工委原副主委兼韦曲支部主委 长安区武术协会名誉顾问 西安地名协会特聘专家 陕西省仓颉文化研究会长安分会副秘书长 杜曲乡贤 人文地理 方言 习俗 秦腔 社火 武术 民协文化研究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