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山汶水间,共和国第一代乡村教师的精神史诗
李培乐

人生何处不相逢。当我偶然在朋友圈瞥见《沂山汶水》这个书名时,未曾想到这将是一场跨越时空的重逢。高玉春先生笔下的侯云龙,不只是书中的主人公,更是我记忆中那位清瘦儒雅、在九十年代用相机为我们留下珍贵瞬间的爷爷的外甥。翻开书页,恍若打开了通往故乡与过往的双重大门。
《沂山汶水》远远超出了一部个人传记的范畴,它是一部镌刻在沂蒙大地上的精神史诗,是一幅细腻描绘乡村生活的斑斓画卷。高玉春先生以温润而有力的笔触,通过侯云龙坎坷而丰盈的一生,为我们呈现了中国乡村教师群体的精神高度与文化厚度。
侯云龙的人生轨迹宛若沂山山脉般起伏跌宕——被误认为麻风病而伤心离开教师队伍,却依然心系学子前程;为日本人修工事遭遇同伴惨死,愤而抗争;为了孝敬父母,毅然决然放弃跟随部队南下;带领全家学外语,自己办期刊、修表、理发、织布、学照相等等,面对非议仍坚持开拓新领域。在这些叙事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个体的生命历程,更是一种身处乡野依然仰望星空的精神姿态。
书中那些关于人参孩子、老牛被骗的乡土传说,那些对河流山川的文化解读,构建起了一个完整的乡土宇宙。作为读者,我仿佛听到了父辈们的声音在书页间回响,那些几乎被现代生活湮没的民间记忆,因着文字的记录而重获生机。这让我恍然醒悟:每一个地方都是千百年历史选择的结果,每一片土地都值得被深刻书写。我们每天盯着屏幕的时代,你是否为你们的祖先和父辈留下一段文字,这值得我们深思。
侯云龙教育学生们的方式尤其令人动容——根据孩子的需要编写歌曲,带领他们实地探究而非死记硬背。即使在离开教师队伍的时期,他依然将学生的前途视为己任。这种教育理念在应试教育盛行的今天显得尤为珍贵,它提醒我们教育的本质是点燃心灵而非填充知识。
《沂山汶水》最打动人心的,是它展现了何为“扎根乡土而胸怀天下”。侯云龙学习照相、外语这些“不务正业”的技能,实则体现了一种超越时代局限的生命自觉。他不甘被环境定义,不断拓展认知边界,最终被《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报道,成为中国第一代乡村教师的杰出代表。
高玉春先生通过这部作品,完成了一场文化抢救与精神传承的双重使命。他让我们看到,在快速城镇化的今天,那些渐行渐远的乡村记忆需要被记录,那些默默无闻的乡村知识分子值得被铭记。侯云龙的故事不只是一个人的故事,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种精神的传承。
合上书卷,侯云龙的形象依然在脑海中挥之不去。他那清瘦的面容、儒雅的气质,以及面对坎坷时始终如一的乐观与豁达,已然成为沂山汶水间一道永恒的精神风景。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的故乡,也让我明白——真正的乡土叙事,从来不只是怀旧,更是一种文化自觉和精神寻根。
《沂山汶水》是一部值得细细品读的作品,它让我们在喧嚣时代中找回内心的宁静,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坚守不变的价值,或许每个人都能从侯云龙的故事中看到自己故乡的影子,找到那份深植于土地的精神力量。
(作者李培乐 山东省作协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