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亦是医者之师
郑世兴
近日翻阅35年前的一篇工作日志,引起了我许多感慨和思考。
1990年4月30日,淄川区医院骨科病房住进了一位女性撞伤患者,病历上的诊断写着:多发性骨盆骨折、髋关节中心性脱位、左臀部皮下血肿。入院后 局麻下行股骨髁上牵引术,牵引重量8公斤,一周后,X线片显示,右股骨头仍向盆腔脱出,在透视下手法复位,肌注杜冷丁50毫克,手术过程未用麻醉,病人自始至终忍痛无声,配合良好,复位满意。6月17日拍片见骨折处有骨痂形成,股骨头位置正常。
这位伤者46岁,名叫任淑英,是供销社的一名职工,住院3周后,医护人员才从《淄博日报》上看到她受伤的真情:一辆有残疾的村民赶着
马车,马突然受惊狂奔,在街中玩耍的一名3岁男童被吓呆,这时任淑英二话没说冲了过去把孩子紧紧抱在怀里,孩子得救了,车轮却从她的臀部压了过去。
在整个住院期间她却守口如瓶,只字不提她是怎样受伤的。嘈杂的大病房使她难以安静休息,护士要给她调小病房却被她谢绝了。稍微好一点她还去帮助其他病人。
治好病人感激医护人员好像是常事,然而这位普普通通的中国女性,精神世界之高尚,灵魂深处之纯真,将如何陈述,这是病历上无法描述和见到的,她给咱们医护人员留下了许许多多难以忘怀的感慨和令人难以入寐的思考。一个弱女子用自己的血肉之驱为一个孩童筑起生命的屏障,病痛中却不愿意透露受伤真相去给医护人员添麻烦,而是以坚韧与善意温暖别人,用无声的行动诠释了人性本真的光辉,相信它会对医德医风及医患之间的沟通有所启迪。她是医者不用讲台的“导师”,提醒我们医学的温暖源于对生命的敬畏和共情,患者如此高尚的情怀,终将化作医者仁心路上永不褪色的路标。

作者简介:郑世兴,济南市章丘区人,现居淄博市淄川。副主任医师(退休)。正业从医,业余爱好读书、写作,常有散文、随笔等见诸各级报端。荣获2024年度竹庐文艺奖优秀作家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