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儿归(小说连载)
作者:钟奎华

第一集 起因与建群
甲辰年腊月十四,周一清晨,广州北部山区的薄雾如半透明的纱幔,轻柔地裹着镇子的屋檐与老树,寒意顺着砖缝悄然钻进家家户户。杜二哥坐在堂屋的红木椅上,指尖在手机屏幕上划过的轨迹,满是难以掩饰的急促 —— 他刚新建了一个微信群,群名直白得让人心头一揪:“寻找杜义尚群”。
深吸一口气时,他喉结微微滚动,指尖在输入框里反复删改,最终敲下那段让亲戚们心头发沉的话:“各位至亲,杜义尚于甲辰年腊月十三日下午六点半左右,在公司带着款项失联。我们寻找了一整天,在阳光市白殿县他同学家小区附近发现了他的车。警方调取监控后,看到他凌晨两点三十八分仍在那附近行走,之后便没了踪迹。警察初步怀疑是电信诈骗,恳请大家多留意,帮忙寻找。”
消息发出后的半分钟里,群内静得能听见窗外雾水滴落的细微声响。屏幕那头的每一个人,想必都和杜二哥一样心慌 —— 杜义尚是家里的独子,二十出头的年纪,平时话虽不多,做事却稳妥可靠,怎么会突然带着钱消失不见?
最先打破沉默的是小舅,他在群里发来的语音带着电流杂音,显然是正急着出门:“他在白殿县的那个同学,现在能联系上吗?得从这个人身上找突破口,毕竟车子就停在人家小区附近。”
大舅紧接着打字,字里行间满是对现代技术的依赖:“现在手机定位多精准啊,他就没开手机吗?会不会是被人控制了?”
杜嫂的消息透着明显的哭腔,想必她正坐在铺着旧棉絮的沙发上,手指都在颤抖:“昨天找了一整天,他三个手机号全关机了,微信发消息也没回应,连朋友圈都停更在三天前。”
“车子确定找到了吗?” 小舅又追问一句,语气中还带着一丝侥幸,盼着是杜义尚临时有事先把车停在那儿。
“确定,派出所的人已经去看过了,车钥匙没在车里,他是自己步行离开停车场的。” 杜嫂回复的速度慢了些,大概是擦了擦眼泪,“警察说目前还没找到诈骗的直接证据,但除了这个可能性,实在想不出他为何突然离开。”
小舅在群里停顿片刻,大概是皱着眉琢磨:“杜义尚平时跟哪个表亲走得近?有没有沾过D博之类的事?不行就跟警察申请调取他的微信、QQ 聊天记录,说不定能找到些线索。”
“他不D 博的,连牌都很少打。” 杜嫂的消息里满是疲惫,“聊天记录我已经跟警察提过了,他们说需要走流程,得等审批。”
“现在的人离了手机根本没法生活,我猜他或许有备用机,或者临时买了新电话卡。” 小舅的打字速度快了些,像是突然想到了什么,“你们再问问他公司的同事,还有平时一起玩的朋友,看看他最近有没有反常的地方,比如跟人吵架,或者提过要去什么地方。”
杜二哥终于开口,他的字打得又快又用力,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好,我们分头行动。我去他公司和同事聊聊,你们负责联系他的朋友和表亲。另外,大家多刷一刷朋友圈、抖音,还有本地新闻,有消息立刻在群里说。”
群里的消息渐渐密集起来,有人提议去白殿县的汽车站打听,有人说要联系媒体发布寻人启事。窗外的雾气慢慢散开,阳光透过云层洒在院子里的老荔枝树上,可杜家人的心里,那层迷雾却越来越浓 —— 杜义尚到底在哪儿?冷不冷?有没有吃饭?会不会遇到危险?
大舅坐在自家的藤椅上,手指轻轻敲了敲搪瓷茶杯的边缘,清脆的声响反而让屋里的沉默更显沉重。他是家族里最有主意的人,此刻却也皱着眉:“他那台二手商务车,刚买没一个月吧?当时说要用来拉货,现在看来,会不会是早就计划好要走?”
小舅站在窗边,眼镜片反射着窗外的光线,他从事 IT 行业,对数字和网络格外敏感:“要是能拿到他的微信聊天记录,肯定能找到线索。不过必须得公安出面,私人没法查,流程估计得走好几天。”
杜嫂坐在一旁,双手紧紧攥着围裙的衣角,声音里满是无助:“现在连人都联系不上,流程要是再慢,我们就只能干等吗?”
杜二哥叹了口气,他的指甲缝里还沾着昨天找儿子时蹭到的泥土:“不知道他有没有换手机号,要是换了,之前的定位就没用了。”
小舅急忙补充,语气里带着一丝急切:“我刚才问了做警察的朋友,说调取聊天记录必须要有立案通知书,咱们得先把案子立了,才能走下一步。” 他顿了顿,又加了一句,“大家再想想,他最近有没有提过白殿县的那个同学,或者说过要去那边?”(请看下集)
作者简介:钟奎华,笔名:文柯、土圭垚。中学高级教师,深耕教育领域多年,桃李满天下。同时,他也是广州市增城区作家协会会员、广州市民间文艺协会会员、增城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在文学与民间文艺领域均有深耕。自年轻时便痴迷文学创作,至今已坚持四十余年,笔耕不辍,将对生活的热爱、对乡土的深情都融入文字之中。
他的作品多以岭南地区的风土人情、民间故事为题材,语言质朴平实,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生活的温度;情感真挚动人,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字里行间都透着浓厚的乡土气息,让读者感受到岭南大地的独特魅力。其作品多次发表于《增城日报》《梅州文学网》《海珠文学》《澧水之水》《荔乡情》《丹荔》等报刊杂志及网络平台,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其中《派潭墟镇老裁缝》《故乡的榕树》《派潭河的记忆》等多篇征文,在各类文学比赛中获奖,彰显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
此外,他还积极参与民间文艺工作,担任《增城民间文艺》第四辑主编、《胡庭兰故事集》副主编,致力于挖掘、整理、传承岭南民间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岭南的历史与文化。他还著有长篇小说《伯公艮传》,以细腻的笔触讲述了民间故事,为岭南文学宝库增添了珍贵的一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