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集 报案与析因
(接上一集)杜二哥盯着手机屏幕,小舅的话如同一颗定心丸,让他慌乱的心稍稍安定了些。他回复道:“我大姐今天一早就去区公安局经侦大队了,她在那边认识人,能帮忙加快推进。”
大舅放下茶杯,手指在桌面上轻轻点着,像是在梳理思路:“现在大数据这么厉害,到处都是监控,通讯记录也能查,只要他还在国内,肯定能留下痕迹。就怕他被人骗到偏僻的地方,或者手机被收走了。”
小舅站在客厅中央,手机紧紧攥在手里,指节都有些发白:“已经在白殿县和咱们镇的派出所报了案,这是第一步。接下来大家别慌,把能想到的线索都捋一遍,哪怕是他小时候去过的地方,都别漏掉。”
“报个案还分地方?直接去市区公安局不行吗?” 大舅皱着眉,显然对这些流程不太了解。
小舅解释道:“失踪案一般要在户口所在地或者最后出现地报案,咱们两边都报了,这样两边的警察能一起调查,速度能快些。”
就在这时,意姨的语音突然发了过来,她的声音还带着刚睡醒的迷糊,却难掩焦虑:“杜二哥,你们赶紧去白殿县的派出所,让他们查杜义尚最后联系的人是谁,定位一下那个人的位置。说不定他是被人骗了钱,还被控制起来了,咱们得赶紧找到他!”
大舅点了点头,接过话茬:“要是他买车就是为了这次离开,那肯定是早有预谋。你们再想想,他最近有没有跟家里要钱,或者提过财务上有困难?”
杜二哥走到窗边,望着远处连绵的群山,声音沉重得像压了块石头:“白殿县的派出所、咱们镇的派出所,还有他户口所在地的派出所,我都报了案。现在就等他们那边出结果,有消息我第一时间在群里说。”
“不能光等警察,咱们得自己找。” 小舅的语气里带着一丝急切,“我再试试破解他的社交账号,看看能不能找到他最近的联系人。另外,你们再问问他的同学,特别是白殿县那个,到底跟杜义尚是什么关系,最近有没有见过面。”
大舅叹了口气,手指在桌子上敲得更急了:“要是今天之内没人要赎金,那绑架的可能性就小了。但这样反而更让人担心,怕他是自己想不开,或者跟人合伙做了什么事,现在后悔了不敢回来。”
小舅的手指在手机上飞快滑动,突然停了下来:“@山姨 @山姨丈,你们儿媳不是白殿县人吗?能不能让她问问家里人,有没有认识当地派出所的,帮忙催催案子,能快一点是一点。”
杜二哥眼睛一亮,像是突然想到了什么:“对了,他白殿县的那个同学,叫李哲是吧?昨天就是他给我们打电话,说看到了杜义尚的车,我们才能找到停车场的位置。或许能从他那儿问出点别的。”
小舅点了点头,回复道:“那我现在就联系李哲,问问他杜义尚去之前有没有跟他说过什么,或者有没有提到要去别的地方。”
群里的消息又开始多了起来,有人说要去杜义尚常去的网吧看看,有人说要去他以前上学的学校问问老师。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寻找,那些带着温度的文字,在冰冷的屏幕上汇聚成一股力量,支撑着杜家人走过这个难熬的白天。
意姨的消息突然跳了出来,像是一束光:“@杜二哥,你们还记得黄育娣吗?她以前在咱们村小学教过书,跟你老婆是同事,后来嫁给了白殿县的杨家人。杨家在白殿县人脉广,说不定能帮上忙。我现在就找她的联系方式。”
杜大姑的语音紧接着发了过来,她的声音带着风的声音,应该是在去经侦大队的路上:“各位亲友,早上好。我已经在去区经侦大队的路上了,九点准时报案。大家保佑杜义尚平安,我一定会尽力把事情办好。”
山姨丈刚把车停在自家门口,就急着打开手机,他的消息带着一丝疲惫,却依旧条理清晰:“杜二哥、杜嫂,你们再仔细想想,杜义尚走之前有没有说过什么特别的话,比如想吃什么,或者要拿什么东西。还有,他的身份证、银行卡在不在家里?报案后一定要跟警察保持联系,有新情况及时沟通。”
“@杜二哥,重点查他那个白殿县的同学李哲,说不定人就是他引过去的。” 意姨又发了一条消息,语气里带着一丝怀疑。
杜大姑连忙回复:“要是想了解白殿县的情况,你们可以加第二个群,里面有个叫陈琳的同学,她是白殿县本地人,对那边的情况熟,说不定能帮上忙。”
二姑丈的消息最简单,却最暖:“愿我侄杜义尚平安回来,我们都在等他。”
群里的消息还在不断跳动,每个人都在为寻找杜义尚努力着。太阳渐渐升高,照在派潭河的水面上,波光粼粼,可杜家人的心,却依旧悬在半空 —— 儿子,你到底在哪儿?快回来吧。(请看下集)
作者简介:钟奎华,笔名:文柯、土圭垚。中学高级教师,深耕教育领域多年,桃李满天下。同时,他也是广州市增城区作家协会会员、广州市民间文艺协会会员、增城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在文学与民间文艺领域均有深耕。自年轻时便痴迷文学创作,至今已坚持四十余年,笔耕不辍,将对生活的热爱、对乡土的深情都融入文字之中。
他的作品多以岭南地区的风土人情、民间故事为题材,语言质朴平实,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生活的温度;情感真挚动人,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字里行间都透着浓厚的乡土气息,让读者感受到岭南大地的独特魅力。其作品多次发表于《增城日报》《梅州文学网》《海珠文学》《澧水之水》《荔乡情》《丹荔》等报刊杂志及网络平台,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其中《派潭墟镇老裁缝》《故乡的榕树》《派潭河的记忆》等多篇征文,在各类文学比赛中获奖,彰显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
此外,他还积极参与民间文艺工作,担任《增城民间文艺》第四辑主编、《胡庭兰故事集》副主编,致力于挖掘、整理、传承岭南民间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岭南的历史与文化。他还著有长篇小说《伯公艮传》,以细腻的笔触讲述了民间故事,为岭南文学宝库增添了珍贵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