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慎春(山东枣庄)
秋爽时节,应邀参加“医圣仲景南阳论坛”国际会议,有幸来到了地处豫、鄂、陕三省交界的河南省西南部的地级城市南阳,这里就是大别山老区革命根据地的北部城市,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和水源地的亚洲第一大人工湖、美丽丹江口水库的所在地。
早晨,从枣庄乘火车到达南阳时已是中午,接待人员安排下榻的地方为南圣宾馆,距医圣祠不足二百米。
下午自由活动的时间,我和国医名师隋玉付先生,一同来到了仰慕已久的医圣祠。这个地方位于南阳市城东的温凉河畔,是张仲景的祠墓所在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门为仿古建筑,一对子母阙耸立门前,气势宏伟,金碧辉煌,大门正上方镶嵌郭沫若题写的“医圣祠”三个大字,笔法苍劲,雄浑有力。照壁上刻张仲景传,祠内有十大名医陪祭塑像:岐伯,扁鹊,华佗,王叔和,孙思邈,李时珍等。过长廊是山门,山门后面即张仲景陵墓,墓前有顺治十三年,南阳府丞张三异所立墓碑。墓前有拜殿,后为墓亭,各种拜谒活动均在此举行。
张仲景(公元150~219年),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郡涅阳(今南阳邓县)人。据有关资料记载,张仲景受业于同郡名医张伯祖,经过多年的勤奋学习,加上个人的刻苦钻研和临床经验,成为当时著名的医学家。中医四大名著《伤寒论》(原名《伤寒杂病论》)是其代表作品。
《伤寒杂病论》大约成书于东汉末年,此时封建割据,政治昏暗,战争频起,灾疫连年,以致民不聊生,贫病交加。在大疫流行之际,张仲景的家族亦未能幸免。民众的苦难,亲人的伤痛,激发张仲景精研医术及著书救世的责任感,他“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精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辩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伤寒杂病论》成书后,由于兵火战乱的洗劫,原书不久即散佚不全,后经西汉太医令王叔和,将原书的伤寒部分,搜集整理成册,名为《伤寒论》,使此书得以幸存。其后又经东晋,南北朝,该书仍流传民间。唐代,名医孙思邈撰写《千金要方》时,由于未能窥见此书的全貌,仅引证了刻书的部分内容,并有“江南诸师秘仲景书而不传”之感慨。孙氏晚年撰写《千金翼方》时,始收载《伤寒论》全书,此可视为《伤寒论》现存的最早版本。
北宋年间,高保衡、孙奇、林亿等人,奉朝廷之命校正《伤寒论》,此书于宋治平二年刊行,成为后世流传的《伤寒论》。
《伤寒论》经王叔和重编之后,即受到历代医家的普遍重视,明清两朝,整理和注解该书的名家辈出,民国以后,研习《伤寒论》者更是不乏名家。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提倡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将《伤寒论》作为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专业的必修与考试课,卫生部与中医药管理局,曾五次组织编写《伤寒论讲义》,供全国中医药院校教学之用。
第二天早餐后,随百余名来自全国的国医大师们一道,戴上明黄色的长幅祭祀佩带,七点二十分来到张仲景陵墓前祭拜,在门前台阶上合影留念后,分乘四辆客车,来到南阳国际会展中心,参加“第二届医圣仲景南阳国际论坛”开幕仪式。
在三天论坛的时间内,先后参加了开幕式,中医药师承教育拜师礼仪,经方派大师讲座等多场活动,仅摄录下的珍贵影像资料就长达450分钟。我虽然不是中医科班出身,但通过这次“南阳论坛”的熏陶,还是被祖国医学的博大精深,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强烈地震撼!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在学术上的主要成就有两个方面。
首先,是在《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的基础上,运用《内经》以来的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病因病机,以及诊断,治疗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创造性地对外感疾病,错综复杂的征候表现及演变规律进行分析归纳,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
其次,《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体系,将东汉以前的长于医学理论的“医经家”,与长于临床技能的“经方家”有机地结合了起来,避免了二者在学术问题上的偏颇,为后世医家树立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榜样。
置身在多难的医圣祠里,深深地感受到严谨的学术氛围,难怪有人说,一部《伤寒论》,半部中国医药的发展历史。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日当三省吾身。古人圣哲的话,就像是对喧嚣,浮躁的学风陋习大声地诘问!
2025年9月9日写于峄城
作者简介:
王慎春:男,汉族,中共党员,原始学历高中,自修山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曾任民办教师,后提任镇党委专职通讯报道员八年,后参加工作在煤炭部基建工程三处,调回原籍任电视台记者,曾有诗歌,报告之学,通讯,电视专题等作品获得国家、省、部级奖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