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群言堂笔
说到旅游,人们打卡的,必定是风景区与名胜。当然风景名胜,也是感知世界,陶冶情操的选项之一。但之于我,更钟情于不知名的乡村野趣。即使一个不起眼的小街小巷,真正探寻下去,也会有心灵一颤不一样的发现。
譬如,我就在一个名不经传的一个地方,它的名字叫茅洋村,属浙江宁波宁海西店的一个行政村,发现有一个古色古香祠堂。作为村级单位来说,这也是一个地标。已被宁海列为历史传承名录。祠堂名,叫锡祉堂。
据祠堂旁碑刻记载,是邬氏一族从元明迁徙而来。铭刻是这样记载的:
重建邬氏宗祠碑记
诗云:君子万年永锡祚胤,又云:即多受祉。是谓德之恒长福泽子孙。茅洋邬氏宗祠锡祉堂之名盖典出于此。
考子家乘,茅洋邬氏为紫溪分派,元明之际迁此缑北濒海之地。本支繁衍,子孙率多渔耕为业,间亦有读书求仕者。清嘉庆十年始建宗祠于村中,依山傍海,为一方伟观。族人上其额曰:锡祉堂。自后声名日广,宁邑士民鲜有不闻邬氏堂号者。清季、民国族中数有修祠进谱之举。鼎革后,当道鼓唱破旧树新,凡寺观祠庙际遇可知。锡祉堂亦难逃厄运,数被征收,屡易用途,致损毁。
今逢太平盛世,百姓安居乐业,百废待兴,惟吾邬氏宗祠年久失修,门楣破败,庭院荒芜,墙垣颓坍。修建宗祠及追远报本、惠及子孙之善举,迫在眉睫,众望所归;第二十八代族人邬建国先生提出重建宗祠之构想,族人欣然于是。于已未年(二零一五年)初秋动工,村干部诸公不负众望,联宗亲,定方案,鸠材工,督修改,任劳任怨;族人欢呼雀跃献计策,运筹谋,恐后争先。历时一年,耗资三百六十万元,于翌年八月新祠告竣。祠高九点一米,占地面积一千五百零二平方米,建筑面积一千零八十三平方米,整座建筑古色古香,气势宏伟,十分壮观。祠堂落成举族欢庆,上慰先祖在天之灵,下表子孙感念之意也。此乃盛举,勒石为记。
公元二〇一六年(丙申)五月
看完这个碑记,我确实为族人能齐心协力,为重修祠堂而感动。
于祠堂不远还有一口古井。尽管这口古井不在用了,但时而也会有人提上几桶水,洗洗菜,或衣服,特别是在冬天寒冷的季节。有趣的是,一年夏天,无意间,我还在此井发现了一条红锦鱼。
头一天,我没在意井的特别,井壁都是乱石圈就。我在意的是这红锦,到底能活多久。一星期后,我再去观看,红锦仿佛知道有人来欣赏它,既然昂起了头。难道是它求我赏它一口吗?就在我生疑的时候,一小男孩急匆匆跑了过来。他用不屑一顾的眼神看着我,手上专用的鱼食在我面前一晃,就得意先抛了几颗。我只能求他给我一点,他迟疑了一会儿,看我真的是喜欢这鱼,于是就匀了一点给我,我一撒,红锦就快乐地摇起了尾巴。原来这尾鱼,是小男孩特意的杰作,都说井养不了鱼,他偏不信,于是就在被弃的这口井,试验了起来。也算是一个有心之人了。
当我多个角度细看的时候,突然井口内壁,即井栏与井壁之间,一行石刻吸引了我,是两排,共八个大字,其中有一个字不太清楚,后来回家查字典才搞懂这个字,起先读都读不通。再想到过去都是从右到左,从上到下,最后才读通,即皇清故考仁宏邬公。也就是说,这口井是清一个叫邬仁宏公挖的,考,即父亲。很显然是儿子为纪念父亲而立的,所谓吃水不忘挖井人吗!本来碑是应立在上面的,为何又被圈在了井壁。通过重修祠堂的那个碑记,其中有一句叫破旧树新,忽然我才明白。这个碑,之所以能保存,完全得于它躺在了井壁之处,不然我们也不会有所发现!这石碑毕竟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应该重见天日才对。
不能忘怀的,这村古老的建筑,还有一点零星的痕迹,大多破败不堪了。即使能用,也是当作了杂物间。和现在的宽敞明亮小洋楼是不能比的。现在哪家不是绿意盎然呢?这和村委要求也有关。
为了新农村建设,村委每年都要对居家来一个评比。庭院花花草草怡人只是一个指数。五好家庭还有另一个指标,就是尊老爱幼。最直接的就是家的门面,这个不用评,大家都看得见,所以家家都把庭院整洁当作头等大事来抓,久而久之,就蔚然成风。
村里还有一个特色,一到夜晚,跳广场舞的到处都是。并不限广场,街街角角都是舞台,音箱与可视,集一体。不管在哪里跳,也有行为规范,音量适可而止。而音乐又是那么悦耳。所以给整个村都带来活力。
这里似乎家家都在搞微企业。厂不求大,多者十几人,少者两三人。但禁不住多啊。据说,也是有邬氏家族,一个带动一个慢慢发展起来的,最后才形成集群规模。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向往海,找住所时就找到了这里。不想一住到这里,就喜欢了这居住的风情。
这里到海并不远,只几华里。华灯初上,如果散步到海边,你就会发现沧海桑田。当海碰子,在里面跋涉的时候,你的心唰地就会肃然起敬。大多我们都喜欢渔歌唱晚的浪漫。但当你发现,所有与海相关的美味佳肴,都是要经历这种先苦后甜的历练,那么对人对事,你就会多一分宽容与理解。
如果对这你还不满足,由村向宁海方向几公里,这里有一条河,河两岸,都建有廊亭,不管是白天和夜晚,都可以到此坐一坐。此河是东西走向,但水却是由东向西流。岸堤下,都设有二极管。一到夜晚,这二极管,就闪烁着霓虹的光芒,让你不思量,自难忘。
我自称,在这里生活的人们,能长寿。这里家家户户都有一份产业,生活无虑。就以茅洋村的老人来说,因为田地大都成了工业园区的厂房,他们曾经以土地换取了一份保障。据调查,现茅洋村失去土地的老人,现每月都有几千元的退休福利。我楼下一老太,曾就说,现在我们生活富足,真是吃喝不愁还安逸,做梦都要笑醒。她每天一杯鲜牛奶,整天笑挂在脸上就足可以证明。
朋友,当你为风景名胜而津津乐道的时候,那是你心中有诗与远方。而我探寻这里,这里的人间烟火,同样也有魅力,殊途同归的同时,更有小桥流水人家的风韵。借着一缕海风,眺望远方,远方也有万家灯火,正等我们,深入实地去解读。
个人简介:群言堂笔,本名孙学良,作品曾在《南京晨报》《金陵晚报》《金山》《小小说月刊》《传奇故事》《天采》《孤山泉》《高粱红了》《风雅句曲》等发表和结集出版。有诗作入选《中国城市优秀作品》《当代实力诗人的崛起》《诗乐园典藏卷》等。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会员。诗文曾获全国性多种奖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