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唐小虎 摄影:张渝
2025年8月26日,湛蓝的天空飘洒着绵绵细雨。秋光中的风知分寸、懂礼节,携着细雨润泽的气息,轻柔地引领四川浪漫旅游团的十个人踏入了和顺古镇。刚踏上青石板路,雨丝便悄然停歇,天空逐渐明亮起来,云朵在蓝天中悠悠飘浮,仿佛生怕惊扰了这满镇的旧时光。
和顺古镇古名“阳温墩”,因小河绕村而改名“河顺”,后取“士和民顺”之意,雅化为如今的名字。古镇位于云南省腾冲市城区西南4公里处,是一座拥有600多年历史的侨乡古镇。徽派的粉墙黛瓦、江南的小桥流水与西式铁艺、南亚元素巧妙融合。明清建筑、中原文化、西洋文化、南诏文化在此交汇碰撞,形成了独特的侨乡文化和马帮文化。古镇现存100多幢清代宅院、8座宗祠及9座牌坊,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活化石”。2005年,荣获“中国魅力名镇”年度大奖;2007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24年,升级为国家5A级景区。
越过“和顺顺和”牌坊,顺着右侧步道前行20米,一块“和顺人家”的牌匾格外引人注目。这是一处承载着侨乡文化与历史记忆的典型建筑。它原为腾冲近代巨商张木欣的私家藏书楼,后整体搬迁至此。建筑融合了徽派建筑的婉约与西式风格的明朗,同时带有东南亚风情,体现了和顺多元文化交融的特点。院内悬挂着同盟会元老李曰垓、清末举人张砺等名人的牌匾与字画,彰显出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刘老师、张董、蒋总、华总和我品味着这些丹青笔墨,那韵味胜过“土锅子、炸酥肉”(和顺人家两道名菜)的清香。
说是“和顺”,果然处处尽显熨帖。青石板路被踩踏得油光发亮,顺着地势蜿蜒曲折,两旁的老屋紧密相依,黑瓦上还挂着雨珠,滴落在墙根的青苔上,发出轻柔绵软的“嗒”声。路畔有一条小溪,溪水清澈,顺着石渠潺潺流淌,遇到小桥便绕个弯。桥栏上爬满藤蔓,身着苗族、傣族服饰的阿哥阿妹靠在栏上拍照,笑声落入水中,随着波痕漂向远方。这“小桥流水”并非江南独有,在滇西的秋日里,别有一番温厚的韵味。摄影师张渝捕捉到了美好的画面,让刘老师、蒋总和我在双虹桥上留下了难忘瞬间。接着,杨姐、喻平、韩姐纷纷摆出各种姿势,等候摄像机留影。
跨过双虹桥,“和顺图书馆”赫然映入眼帘,白墙黛瓦,低调而不张扬,门楣上的字却精神饱满。此匾额由清末和顺举人张砺题写,蓝底白字,遒劲有力,古韵十足。下面“文化泉源”匾额是建馆60周年时,旅缅华侨会所赠予的。
和顺图书馆是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之一。馆内藏书13余万册,其中馆藏古籍和珍本超过1万册,包括明代至清代的刻本、抄本及民国时期的文献,部分古籍为孤本或罕见版本,如明代隆庆年间刊刻的《汉景殿》等相关文献,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刘老师、张董、蒋总和我仿佛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在各个藏书橱柜前仔细品鉴。旧的线装书整齐码放在书架上,纸页泛黄,似乎藏着几代人的故事。我们大饱眼福,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和营养。风从窗棂钻进来,仿佛带着书页翻动的声响。这古镇的“和”,原来蕴含着墨香。
在图书馆旁边的另一座双虹桥正面宽阔的步道墙壁上,“和顺和谐”显得格外醒目,游人们到此都会驻足观赏。刘老师指着旁边的落款对我说:“你看看是谁的手迹?”我定睛一看,原来此字出自某领导人之手。细心的人发现,有个字好像少了一笔。据当地人说,是因为现在天下并不太平,等哪天天下太平了再把那笔补上去。
欣赏之余,天色骤变,大雨倾盆而下。但这丝毫没有浇灭我们游览古镇的浓厚兴致,我们十个人包了两辆观光车继续前行。古镇分为东西两线,东线景点以人文历史与自然风光相互交融为特色;西线则以人文历史与艺术氛围见长。观光车司机先驶向东线,一边行驶一边介绍:“这条路为何中间平坦两边凹凸呢?是因为中间是供老人和孕妇行走的,两边是供年轻人行走的,目的是体现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往里走,首先感受到的是满街的温润气息。玉石铺子一家挨着一家,玻璃柜里的玉件在灯光映照下熠熠生辉,有的手镯温润得如同浸了水,有的吊坠雕刻着精美的花纹,连空气中都仿佛飘荡着莹润的光芒。老板们并不吆喝,只是坐在竹椅上沏茶,看到我们看过去,便笑着说一句“随便瞧”,这比美玉更让人感到舒心。
不远处,半月形荷塘和双孔石桥后的刘氏祠堂显得庄重典雅,此时大雨如注。刘老师却兴奋不已,好像见到了老祖宗一样,冒雨走进祠堂观赏朝拜。
另外几家祠堂的飞檐翘立在云端,李氏宗祠与元龙阁相邻,建筑风格独具特色。它始建于1920年,由李氏第十七代裔孙李曰垓(艾思奇之父)发起修建,历时六年竣工。宗祠背枕山坡,面向来凤山,依山势而建,布局宏伟,木料采用腾冲上等楸木,以地势高峻、视野开阔著称。
艾思奇故居是一座中西合璧的清代“廊院制”四合院建筑,主体为砖石楸木结构的单檐硬山顶二层楼房,穿斗与抬梁相结合,布局规整严谨,庭院宽敞,月台、西式阳台及雕花门窗等细节体现了民国初期地方民居的特色。1918年由艾思奇父亲李曰垓(云南军都督府军政部次长)主持修建,1980年其夫人王丹一将故居捐赠给了腾冲县政府,1984年正式改建为纪念馆。1987年被列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成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陈列着艾思奇生平照片、手稿及《大众哲学》等实物资料。通过《大众哲学》等著作的普及,艾思奇被称作“党的理论的忠诚卫士”,被誉为“人民的哲学家”,故居成为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重要场所。推门进去,看见墙上挂着老照片,桌上摆放着旧书稿。这时忽然明白:这古镇的“顺”,不只是山水的顺遂,更是骨子里的笃定。同行的蒋总轻声说:“难怪大领导会来这儿,这地方,让人心里踏实。”同行的刘老师驻足良久,轻抚泛黄的书稿感慨:“这些文字穿越近百年时光,依然能感受到思想的力量。”
走累了,我们便来到“冰清玉洁”牌坊下休息。牌坊上的石刻依然清晰,经雨水冲洗后更显干净。远处的马帮古道隐匿在树影之中,宛如一条旧丝带,一头拴着过往,一头牵着现在。游人三三两两地走着,有说有笑,但脚步都很轻盈,仿佛生怕踩碎了什么。
西线上,寸氏宗祠琉璃瓦光彩夺目,光影独特。张氏、尹氏等宗祠,匾额上的字虽被风雨侵蚀得有些淡了,但仍透着庄重之感。朱红的门半掩着,往里望去,能看见院里的老桂树,想来中秋时节,花香会弥漫整条街道。财神殿保留着原始风貌,是民间信仰场所,香火旺盛,建筑保存完整。中天寺是一座佛教寺庙,登顶可远眺古镇。
最后我们来到千手观音古树群,七棵百年古樟中五株沿子午线整齐排列,天然造化出“千手观音”的奇观:枝繁叶茂的树冠层叠交错,宛如观音披垂的绿色华盖;虬曲的枝干向四方延展,远望如万千佛手同时舒展,尽显自然造物的神工鬼斧。古树群下,明代火山石古驿道蜿蜒穿行,与清代捷报桥、财神庙共同构成“古树 - 古桥 - 古庙”的立体景观体系,让游人在惊叹自然奇观之余,更能触摸到历史的厚重肌理。同行的张渝举着相机连连感叹:“这哪里是树木,分明是天地间的活菩萨啊!”我们十人团都在此留下了美丽的倩影。
风又吹起来了,带着桂花香,也带着古镇的气息。这时才明白“和顺”二字的精妙之处:它是山水相依的太极图——火山台地孕育的良田与大盈江柔波互哺,勾勒出“环山绕水”的天然格局;是古今交融的活态史——明清宗祠的飞檐与现代书店的玻璃幕墙隔空对话,让六百年文脉在日常烟火中延续。我们这十个人,原是来寻觅风景的,却在青石板路的苔痕里、旧书泛黄的纸页间、老院斑驳的木窗棂中,触到了历史沉淀的温度。
离开时,又落下几滴雨,细如丝线。回头望去,古镇在烟雨里半隐半现,青瓦上的雨珠闪烁着微光。原来“内和外顺”从不是抽象的哲思,它是火山石街巷对脚步的温柔承接,是双虹桥下流水对岁月的静静涤荡,是图书馆古籍墨香对心灵的默默滋养,更是世代居民眉宇间那份从容谦和的生命底色。走一趟和顺才明白,有些地方让人念念不忘,是因为它将天地人伦的和谐密码,织进了砖石流水、纸页墨香,也融进了每个到访者的呼吸与记忆。
唐小虎,笔名:梦里,酷爱文学。喜爱散文、歌词创作。青神县作家协会会员。与音乐走廊合作之歌曲《锦绣青神》、《相知相守风雨同舟》、《南方的雪》等广为传唱。被百度音乐、MVBOX、酷狗等音乐平台收录其中。多篇散文作品被省、市级多家自媒体平台采用;主要作品:《峨眉金顶,心灵的朝圣之旅》、《峨眉情缘》、《孤桌擎日,破译天地写给盛夏的清凉密码》、《老家的味道》、《青神之夜》、《天下太平 人皆向往》、《汉阳时光:一捧江水 半轮诗月》、《桂花香溢 岁月沉香》、《“东方明珠”之印象.白果》、《开放包容之浪漫丽江》、《腾冲之约》等。
三苏文学2025年“三苏杯”中秋诗词大赛启事
“天上满月,人间团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是团圆的节日,中秋也是诗词的盛会,在2025年中秋佳节即将到来之际,三苏文学特举办“三苏杯”中秋诗词大赛。
1、大赛时间:9月12日一10月7日
2、截稿时间:10月6日。
3、评奖结果将于10月10日在《三苏文学》微信公众号上公布。
4、大赛收稿:赵文碧,微信名/三苏文学,微信号/ZWB612462。
5、参赛对象:关注《三苏文学》微信公众号的海内外所有诗词爱好者
6、大赛主题:以中秋为主题。
7、大赛体裁:诗、词、歌、赋、散文诗。
8、大赛作品:投稿首行注明“三苏杯中秋诗词大赛参赛作品”。大赛作品必须为原创作品,且文责自负。
9、大赛平台:初选作品将在《都市头条.三苏文学专栏》发布,入围作品將在《三苏文学》微信公众号上刊发
10、评奖要求:入围作品浏览量占50%(浏览量必须500以上)。点赞、在看、留言(占50%),点赞100个以上,在看100个以上,留言100条以上。)
11、大赛评奖:大赛设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二名、三等奖三名。优秀奖10名。
13、大赛奖品:一等奖一名,奖品为奖品为奖金300元+精美荣誉证书一本,二等奖2名,奖品为各奖奖金200元+精美荣誉证书一本,三等奖3名,奖品为各奖奖金100元+精美荣誉证书一本。优秀奖10名,各奖精美荣誉证书一本。
14、大赛期间作品赞赏10元以下不发放,赞赏10元以上60%归作者,40%用于平台运营
欢迎文学老师们踊跃报名参加。
三苏文学
2025年9月11日
赵文碧,四川省青神县河坝子人,三苏文学社社长、主编,擅长写散文与地方传说,代表作品有《火烧玉蟾寺》、《丞相敬师》等,作品常见于《三苏文学》微信公众号、江山文学网、都市头条、金榜头条、美篇、百度等。
三苏文学将在每年年底评选当年三苏文学的优秀作者,按投稿量、浏览量、评论数、获精次数、上红榜各占25%,前三名将获得精美荣誉证书及至尊奖杯,并同时在《三苏文学》微信公众号、都市头条、金榜头条、今日头条、百度等平台广泛颁布彰显荣耀,到时可以做现场颁奖活动。欢迎文学老师们踊跃参加、积极支持、互相转告。